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2020-06-29 07:35苏丽婷
财会学习 2020年17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学改革

苏丽婷

摘要:作为高校商贸专业群的基础必修课程,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核心课程和抓手。在此种情况下,以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视角,探索《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改革方向,构建课程改革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且势在必行。

关键词:经济学基础;教学改革;创新创业

经济学的逻辑思维进行决策,本质是在有限资源的配置上,如何完成资源的利用和配置问题,也就是解答我们通常所说的“生产什么”“为谁生产”“如何生产”三个问题。而理性人的假设包含的逻辑思维更是体现在经济生活方方面面。作为一门基础专业课程,开设的专业较广,学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不容易及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情况,效果考核较为单一,无法真实地反映出学生掌握情况,因而无法完成其作为前导课程对后续开设的专业课程的基础作用。

一、教学环境转变及学情分析

在创新创业大趋势下,越来越多的高职学生参与自主创业,但就以往毕业生访谈中我们所获取的信息可知,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由于经济常识的缺失,或不重视相关知识的学习,在创业之初遇到各种“麻烦”,如何能将可预见的风险量化,并及时做好防范和规避措施,是我们所想让学生掌握的。在对《经济学基础》进行内容重新梳理后我们将创新创业情景融入到知识点的整合,使其更贴合我国工商企业和管理部门对高层次务实型综合管理人才需要的。通过本课程学习能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并具有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职学生运算能力上可能较弱,但不见得其创新思维方面存在弱势。虽然部分学生因为知识点琐碎、计算薄弱等原因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失去信心,课堂玩手机、睡觉现象频现,进而放弃继续学习,损失了体会经济学乐趣的机会。

教学活动开始前应对学生情况进行初步的了解,再细化具体的教学过程使用的方法、进一步调整教学进度、目标,最优化所能达到的教学效果。

学生群体特征的分析要从学生的认知差异、学习兴趣、学习状态、自我约束能力入手,可以通过开学第一课的自我介绍、互动,结合学生入校成绩及课前调查问卷结果,进行综合考量。并在教学活动开展的各个阶段,结合学生對知识点的吸收、理论实践的运用,再做细微的调整,加强对个别差异学生的指导,不断发展探索更适合该专业班级的教学方法,也对授课教师有更高的要求,需要持续不断的加强理论学习、探索实践应用。

二、梳理教学要点,调整教学内容

现有《经济学基础》的内容包含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两大模块内容。时间紧凑而内容要点多而导致很多章节无法细化展开,很多时候为了完成教学进度,学生只能“狼吞虎咽”的啃书本,缺少了交流互动的机会,知识吸收程度低,教学课堂较为沉闷。

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重视适用性与针对性,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分析取舍,优化整合,将全部内容分为市场供求、市场结构与社会收入分配、市场与政府、国民收入、经济运行等五个模块,并注重模块与后续课程的联系。舍弃了一些过于晦涩难懂、实际用途不大的内容,保持了课程内容的系统性、一贯性、逻辑性。使学生初步掌握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并且对实际经济生活问题能进行一定的分析、并提出理性解决问题的方法。

针对这个问题,建议对课程原有章节内容进行删减,内容的删减并不是降低难度,而是提高课程学习的针对性。选取对高职学生来说更容易接受、更需要掌握的知识要点,突出重点,引入国情、社情内容,从身边的人和事入手,让学生更有贴合感。并且作为高等教育学府,在培养专业技能能手的同时,也要贯彻落实加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神的要求,加入课程思政要素,融入道德教育,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比如在进行创业项目成本核算过程中,产品原材料的选取,加入职业道德行为教育,童叟无欺,诚信经营,以追求真正的利益,而非使用劣质原材料等短视的财富积累行为,害人害己。将为国育才、为党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作为课程教学的首要任务。

三、改变课程环节设置,突显创业实践思维

实践环节的设置,可以探索校外实践方面的方式。但在选择的时候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内容的选取要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二是实训项目所需要的软硬件设施是否具备;三是校外实践涉及的交通、时间等方面问题。

实践环节设置时要注意结合专业发展需求,将实践可操作性较强的部分拿出来,进行课外的调研活动、案例分解等,构成课外的教学活动。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参与度。

内容设计:1.1经济学发展史简述;2.1知己知彼(需求、供给理论,市场均衡、弹性理论及消费者行为分析);2.2打有准备的战(生产与生产函数、生产者行为分析);3.1竞争态势辨识(成本分析、市场结构的含义及产品竞争四类市场中价格理论的运用)3.2(社会收入分配生产要素价格理论、收入分配理论,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基尼系数)4.管理者的视角-市场与政府行为(市场失灵的原因、表现,对经济运作产生的迎新,理解政府行为背后的原理)5.看懂“新闻联播”经济运行的解读(国民收入理论、乘数效用)在企业投资、国家经济决策的运用。失业、通货膨胀(紧缩)理论分析和判断宏观经济运行的运用、经济周期理论、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使用及分析),开展教学设计。

四、多元手法引出企业管理的经济思维方式

以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为主要目的,而现有的授课方式更多的是课堂讲授,虽然开始增设“新闻联播”,经济话题小组讨论等模式,让学生自主学习感兴趣的经济热点,一定程度激活了学习的热情,但更多是在理论层面上的研讨,实践上面仍然较为薄弱。创新能力培养不够。

引入开放模式,围绕经济问题和知识要点“让出讲台”,以教师抛出的问题,帮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参与进来,结合经济理论,进行科学的分析、整理,以多种方式进行展现。比如,让学生在课堂里既能像“奇葩说”一样展开辩论一样的交流,进行一场头脑风暴;也可以像“IPO”一样进行招商引资的演说,提供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还可以模仿“明星大侦探”来分解热点案例进行社会调查验证理论的科学性和运用的实际效果;更可以像“演说家”一样将自己的读书心得体会分享给学生,将抽象、枯燥的经济学理论变得生动、生活、趣味。增强其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协作意识,也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职场素养能力。

比如说,以房地产近几年的发展情况,可以设置:购房者、开发商、政府、银行等角色出发,多视角分析消费者需求、建设方行为及政府管控的做法所蕴含的经济学知识背景,从经济学角度去看待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

但是这种方式对教师的能力要求更高,需要提前设置结合现实经济生活现象又是学生所能体会理解的案例,一案例为导向,引出知识要点,在完成科学分析前要确保学生的思考方向能抓住问题的答案,给学生留出发挥探索、分析现实问题能力的空间。

尝试组织每月一读,选取经济学前沿专著、热点著作和普及性读本,推荐专题网站、论坛、杂志期刊等,指导学生多读多看多思多做,撰写读书笔记,作为教学外的知识补充,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针对高职学生的学情分析,在教学的实施过程要遵循循序渐进,具体的项目教学实施过程,可以利用“案例导入、知識点学习(微课、知识点测试环节)、课堂重点解读(案例分解、实践成果展示等开放模式)引导、课后巩固、拓展”作为教学的实施环节。对一年级学生,在对企业有一定了解下,可以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做好学习规划,为其他专业学习打下更好的基础;对于二年级学生有助于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寻找自己职业能力素养中的优势和劣势对未来工作岗位规划能有更明确的指引。

五、线上线下双管齐下,用好信息化手段

(一)整合在线优势资源,优化课堂前期知识点储备;目前高职阶段的在线课程内容不多,更多是适合本科学制的共享课程,和普及性的经济学故事类在线资源。授课教师要对信息资源进行再次筛选,利用微课视频等资源,作为教学的补充资料,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更新录制新的微课视频,引导学生课前获取教学内容,做好学习准备,将课堂作为知识学习交流的平台,因此教师要做好“导演”“编剧”的角色,把握好90分钟教学的质量。

(二)大数据分析,时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依托学院在线教学平台,既能保障教学环节的有效开展,也能确保课堂教学能够按照预设情境有序进行,最终达到能力培育的最佳成果。课前,通过网上平台反馈的后台数据,可以对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进行初步的判断,有助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未能掌握的要点进行再次强调阐述,及时补齐短板,调整或增加教学环节,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并通过课后环节中的测试,来加强学生课后复习、巩固。

(三)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同一教学年度,不同授课教师教学上的互通互联,同享教学资源、及时掌握教学成果反馈,组织优秀教师进行经验交流,通过数据观察学生实践完成情况,考核学生理解判断及综合运用能力、小组协作沟通交流情况,发挥每位优秀老师的专长,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依托数据分析,对不同专业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对比的基础上,营造更好的教学氛围,进一步探索更适合学生的教学形式,不断改良,真正实现集体备课的效果。

六、重视过程性考核,多主体参与课程考核

采用多种方式进行的课堂教学,也需要转变以往“出勤+作业+课堂参与+期末卷考成绩”的综合评价方式,加入体现学生实践环节的考核分数,降低期末卷考成绩的比重,注重过程性考核,将平时成绩(实践成果、课后复习)的比重调整为30%、学习态度(出勤、预习、课堂参与)的笔者调整为20%,降低期末考核的比重,调整为50%;并让学生加入评价环节,设立“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多主体参与,对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参与度进行评价,最终形成课程综合成绩。

七、总结

在经济学课程教授过程中,以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视角,探索《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改革方向,构建课程改革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且势在必行。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准确定位人才培养方向,优化课程设置,提升学生双创素质和能力。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不妨融各家所长开展课程教学,将对现实经济的思考带进课堂,教会学生掌握经济解释,启迪学生把脉中国经济建设的方向,成为隐藏于课程讲授背后的“道”。教师的职责,除了授业、解惑,还要引导学生悟道。传授学生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诱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才能增强学习意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培养更多的高素质财经人才。

参考文献:

[1]樊西玉.直面真实世界,传播经济解释—《经济学基础》课程建设[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 (12):198-200.

[2]张茜琳.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 (3):34-36.

[3]钟葳.高职“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刍议[J].求知导刊,2016 (6):145-146.

[4]伍玫.用经济学课程打开高职学生认知社会的窗口[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4):87.

[5]朱洁.高职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道德教育研究[J].教育信息化论坛,2018 (20):60-61.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教学改革
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园管理问题研究
把握“金钥匙”打开创业门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