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巴斯德象限的我国专业化众创空间发展模式研究

2020-06-29 12:37胡先杰万国新
创新科技 2020年3期
关键词:运行机制发展模式

胡先杰 万国新

摘 要:专业化众创空间是聚焦细分产业领域,以推动科技型创新创业、服务于实体经济为宗旨的重要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从科学研究的线性模型出发,在巴斯德象限视角下改进、推演、构建符合专业化众创空间建设特征和发展趋势的取向模型,据此将专业化众创空间发展模式划分为高校型、新研型、企业型和普通型四种类型。结合模型应用案例分析,概括不同发展模式下专业化众创空间的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通过重构三螺旋创新模型总结专业化众创空间建设和发展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巴斯德象限;专业化众创空间;发展模式;运行机制;三螺旋创新模型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037(2020)3-33-9

DOI:10.19345/j.cxkj.1671-0037.2020.03.004

近年來,随着众创空间建设的大量扩围以及创业群体深层次需求的快速增长,一批服务更聚焦、更贴近产业链的专业化众创空间异军突起,逐渐成为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生力军。2016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众创空间发展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号),提出专业化众创空间的发展新方向,同时开启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的遴选工作。截至目前,科技部已在全国范围内批准建设了50家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主要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以及中部地区。2016年7月,科技部印发《专业化众创空间建设工作指引》,明确指出专业化众创空间是聚焦细分产业领域,以推动科技型创新创业、服务于实体经济为宗旨的重要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并强调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必须有龙头骨干企业、中小微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创客多方协同,采取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

同时,已批建的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基本都是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等建设主体,结合自身基础条件和发展定位,提供针对细分领域的专业化服务。其中,以高等院校为建设主体的专业化众创空间有6家,占比12%;以科研院所为建设主体的专业化众创空间有11家,占比22%;以大型企业为建设主体的专业化众创空间有33家,占比66%。总体而言,这些专业化众创空间的建设主体都具有较强的创新链、产业链资源整合能力,创新资源共享基础好,创业孵化服务质量高。例如,龙头骨干企业建立的专业化众创空间,在实现自身转型升级发展的同时,通过开放式创新合作也能够集聚行业内上下游的中小微企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而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的专业化众创空间,在强化自身科研活动的基础上,通过深化产学研项目合作,有助于破解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难题,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由于这些新的特征和趋势,相较于普通众创空间的“自由生长”之路,专业化众创空间走的则是“精耕细作”之路。如何更好地推动专业化众创空间有序发展、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和质量,本文有必要对其中出现的新发展模式进行分类总结,以明确未来发展方向。

1 文献综述

自2015年1月“众创空间”的概念在国家层面被首次提出,众创空间发展模式就逐渐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例如,郝君超和张瑜根据众创空间在组建方式、运行模式和服务内容等方面的差异,将其发展模式划分为专业服务型、培训辅导型、媒体延伸型、投资促进型、联合办公型和综合生态型等六大类[1];解学芳和刘芹良通过国内外对比分析,认为我国众创空间形态多样、模式灵活,并根据功能定位和类型特征也将其划分为活动聚合型、培训辅导型、媒体驱动型、投资驱动型、地产思维型和产业链服务型等六大类[2];贾天明和雷良海则在此六大类基础上增加了“综合创业生态体系”这个类型,主要提供包括金融拓展、培训辅导、招聘运营、政策申请、法律顾问以及餐饮住宿等在内的一系列综合性服务[3]。从划分依据来看,这三种类型划分并没有本质区别,主要是依据众创空间的服务类型、运营特点进行的。而伴随着众创空间的建设发展,相关研究也逐渐由粗到细,朝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展开。例如,孙文静和袁燕军基于生态位理论,将众创空间的发展模式划分为大学—专业(综合)服务、企业—专业(综合)服务、金融—专业(综合)服务、孵化—专业(综合)服务、科研—专业(综合)服务、产业—专业(综合)服务、平台—专业(综合)服务等七大类,涵盖了人才培养、技术服务、金融拓展、孵化孵育、成果转化、信息对接、联合办公等众多细分领域[4];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则结合典型案例介绍,首次对专业化众创空间发展模式做了较为明确的划分,即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型、企业传统业务升级型和新兴产业资源平台辐射型三大类[5-6]。

上述研究从功能定位、服务内容、运营特征等方面对众创空间的主要发展模式做了归类总结,这对充分理解众创空间的概念内涵、完善众创空间的管理机制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然而,不难看出,现有的发展模式归类大多局限于对众创空间外在运行形式的总结,而未能围绕专业化众创空间建设发展的主要特征、主要条件和主要任务,从更深层次探讨专业化众创空间的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和价值意义;同时,现有研究多是对众创空间,尤其是专业化众创空间发展模式的笼统概括,不同模式间的差异和联系仍然难以辨识,且缺乏对内在发展机理的研究。鉴于此,本文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在巴斯德象限视角下对专业化众创空间的发展模式进行分类,并对原有巴斯德象限进行必要的改进、推演,以构建符合专业化众创空间建设特征和发展趋势的巴斯德象限取向模型。

2 专业化众创空间的巴斯德象限取向模型

2.1 从科学研究“线性模型”到巴斯德象限的发展

1945年,美国科学研究发展局(OSRD)局长万瓦尼尔·布什(Vannevar Bush)在《科学:无止境的前沿》(Science:the endless frontier)报告中提出:①科学研究可以明确地划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7],而基础研究的开展并不需要考虑实际应用结果,两者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即所谓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二分法;②基础科学研究到应用成果产出的全过程是单向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生产经营,即科学研究的“线性模型“;③在科研活动全过程中,基础研究是技术进步的先驱[8],是科研活动的起点,后续科研活动的开展总是依赖于前面的科研活动,并最终沿着线性路径实现科研成果到应用商品的转化。

布什报告深刻揭示了科学与技术两者关系变化的新特征,影响了二战后许多西方国家的科技政策[9],推动了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丰富和发展。然而,布什范式也存在其固有的局限性,例如,将科学的求知目标与技术的实用目标完全切割开来、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的单向流动范式等违背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也与历史发展事实不符;同时也弱化了科学研究目标与国家发展战略目标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和一致性。直到20世纪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司脱克斯(Donald Stokes)在其《巴斯德象限:基础科学与技术创新》(Pasteur's Quadrant: Basic Science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一书中提出的科学研究二维象限模型,引发了学界广泛的探讨和研究,并推动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从单向流动关系到双向互动关系的转变:①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非简单的对立矛盾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是交错融合关系,将布什静态图景的一維二分法发展为二维四象限范式;②科研活动中具有应用研究实际目标兼有激发的基础研究的一类归属于巴斯德象限,它是科研成果转化的主动力所在;③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彼此相互促进、动态关联的,且可并存于同一科研活动中[10]。

巴斯德象限所体现的那一类基础研究将应用研究融入其中,以实用目标为导向,激发基础研究的再求知、再创新[11]。这种新的科学研究模式对于学术科研观念的转变、科研绩效评估的变革、科研机构设立的创新等发挥了重要的现实作用,推动了更多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交叉并重、强调跨界合作的新型科研机构的建设和发展,成为指导政府与科学关系的一个重要创新理论[12]。

2.2 从巴斯德象限到“新”巴斯德象限的改进

巴斯德象限自提出后,虽然很快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但其理论应用并未产生特别广泛的影响。根据中国知网全库检索结果可知,以“巴斯德象限”为主题词检索得到68篇中文文献,而以“巴斯德象限”为篇名进行检索仅得到20篇中文文献,其中有7篇研究内容与“新型研发机构”主题相关,文献数量占比超过1/3,说明新型研发机构的兴起和发展对于促进巴斯德象限理论的再研究、再发展起到了催化作用,为国内学者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良好的主题切入点。

严格意义上,巴斯德象限限定的仅仅是以实际应用为主要目标的基础研究,那些由纯粹的基础研究发展而来的应用研究并不在巴斯德象限限定的理论范围之内。然而,从静态图景来看,巴斯德象限实际上是属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存的象限,不仅包括源于实际应用目标间接激发的基础研究,还包括直接源于理论溯源又有明确实用目标的应用研究。换言之,它本来就是具有应用导向的基础研究与具有基础理论背景的应用研究两者的结合,可以称之为新巴斯德象限[13]。不难理解,随着科学技术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已经很难辨识某项科研活动到底是以理论认知为目的,还是以实际应用为目的。或者说,人们更加关心的是如何促进基础科研成果加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那么新型研发机构的应运而生正是新巴斯德象限最有说服力的现实代表。在我国,新型研发机构的提法最早见于相关媒体报道[14-16],尽管目前学界对其概念内涵、实质外延的界定尚未达成一致,但它们共同具有的显著特征则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集科技创新与产业化于一体[17]。可以看到,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这种将知识生产、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结合起来,致力于推动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的新型研发组织形态,在实现技术与产业的跨界融合、提高科研活动效率、推进科技成果加速产业化的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指出,“科技创新绝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研究,而必须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现实动力作为终极目标”[18]。因此,结合现有学者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到从巴斯德象限到“新”巴斯德象限的改进主要呈现以下变化:①从创新驱动的视角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都应非常重视科技成果的最终转化和产业化[19],这就意味着必须在原有的目标维度中引入“产业转化“这一目标维度,同时还须引入“科研活动”目标维度,作为原有求知和实用目标维度下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融合体[20],最终形成以“产业转化”作为横坐标、“科研活动”作为纵坐标的二维象限模型;②结合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关于技术科学性质和功能的阐述[21],将物理学家玻尔的纯基础研究(象限Ⅰ)标注为基础科学象限,将发明家爱迪生的纯应用研究(象限Ⅲ)标注为工程技术象限,将原有的巴斯德象限标注为技术科学象限,赋予其新的内涵以转变为新巴斯德象限;③新巴斯德象限模型是一个非线性模型[22],能够更好地反映科学技术化与技术科学化间的交互关系,充分体现科研活动的两面性,形成“技术先发、科学后援”的螺旋式路径,服务于科研成果产业化目标的实现。

2.3 从“新”巴斯德象限到专业化众创空间取向模型的推演

无论是巴斯德象限,还是在此基础上改进的“新”巴斯德象限,各象限的划分并非绝对静止不变,而是运动和演进的[23]。一方面,无论是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还是大型企业建设的专业化众创空间,都具有开展科研活动、实现精准孵化、促进产业转化的功能定位,这与“新”巴斯德象限所定义的目标和功能是完全吻合的;另一方面,这三大类专业化众创空间的功能目标虽然不是截然分离的,但实际上也是有所侧重、不断变化的。通常来说,高等院校最适合从事基础研究,科研能力要强于创业能力;而大型企业最适合从事应用研究,创业能力要强于科研能力。

为更好地描述专业化众创空间的概念内涵和功能定位,进一步揭示和研究其发展的内在机理,为后续专业化众创空间的分类研究和综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按照不同建设主体的专业化众创空间在科研活动和产业转化两项目标工作侧重程度的高低,构建符合其建设特征和发展趋势的巴斯德象限取向模型,对其发展模式进行科学分类和总结。如图1所示,专业化众创空间被划分为高校型、新研型、企业型和普通型四种类型。①象限Ⅰ为高校型专业化众创空间象限。例如,依托电子科技大学建设的无线通信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依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建设的虚拟现实与智能硬件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等,侧重为入孵企业和团队提供高校授权的专利信息和技术成果,为众创空间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②象限Ⅱ为新研型专业化众创空间象限(即“新”巴斯德象限)。例如,依托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建设的激光技术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依托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建设的生物技术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等,依托研究院所的创新主阵地,集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市场链等于一体,全方位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③象限Ⅲ为企业型专业化众创空间象限。例如,依托合肥荣事达电子电器集团有限公司建设的智能家居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依托深圳华强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建设的智能硬件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等,侧重通过整合自身专业领域的优质资源,为产业所属领域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促进企业生态圈的打造以及产业转型升级的提速。④象限Ⅳ为普通型专业化众创空间象限。与一般众创空间相似,该类专业化众创空间主要为入孵企业和团队提供综合性公共服务。

根据上述分类结果可以看出:各象限所属专业化众创空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存关系,且各有分工、各有侧重,体现了专业化众创空间建设的功能交互性和立体层次感,在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同角色,共同服务于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增强实体经济发展新动能的总目标任务。同时,各象限所属专业化众创空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实现相互转化,例如,随着产学研合作广度和深度的不断扩展、专业化众创空间建设主体及其角色的變化、专业化孵化服务向着垂直领域纵深推进,高校型、新研型、企业型三者之间可以互换融合,而普通型则可以向着高校型、新研型、企业型延伸转化。

3 专业化众创空间发展模式

3.1 高校型专业化众创空间发展模式——以电子科技大学(无线通信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为例

电子科技大学是一所完整覆盖整个电子类学科,以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为核心,涉及材料、芯片、器件、整机等多领域科研的研究型大学。2016年,该校与华为、中国移动等行业龙头企业共建、联合成都高新区共同申报的“先进无线通信合创空间”成功入选首批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是西南地区首个入选的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其自建的多功能信息服务平台拥有专业数据库20余个,科技成果数据库10余个,累计发布推送电子科技大学专利信息超数千项[24]。根据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数据显示,2017年电子科技大学拥有研究与发展人员2 092人,相较同期增长6.95%;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 980篇,经鉴定的科技成果15项,相较同期分别增长0.73%和25%。这些源源不断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成果为众创空间开展专业化创新创业孵化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该众创空间还依托高校优势,整合创新资源,着力建设公共技术平台,为入孵企业和团队提供专业化技术支持;依托高校师资建立创业导师库,搭建创业辅导平台,为在校师生和创业群体提供专业化创业教育;依托高校社会资源,积极吸纳社会资本参与,成立专项孵化、创投基金,鼓励项目团队和企业开展投资和孵化,支持原创性技术向产业化转化(高校型专业化众创空间运行机制概括如图2所示)。

3.2 企业型专业化众创空间发展模式——以荣事达集团(智能家居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为例

2017年,依托合肥荣事达电子电器集团有限公司建设的智能家居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示范名单,成为安徽省唯一的入选企业。截至2017年年底,该众创空间已成功落地“双创”项目100多个,新注册公司43家,获得发明专利31项。该众创空间通过推动“双创中心、事业部制、合伙人制”三位一体的模式创新,成功打造了“智能家居全产业链”的产业形态,加快了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步伐,获得了企业创新发展的新动能。其在“双创”孵化过程中:一是通过市场调查数据,做好产品顶层设计,明确产品规划和研发重点;二是结合自身资源和主业发展情况,生成智能产品库清单,并在社会中甄别、筛选和引入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的项目和团队;三是搭建开放共享的全价值链平台,集聚资金、技术、人力、营销、制造、管理等多种资源要素,推动企业与创客的优势互补、整合与对接;四是划分创业项目阶段,根据不同需求,分别导入其所需的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资源,加速项目产业化进程;五是通过合伙人制度和事业部制度将企业与创客双方利益进行捆绑,对符合条件的给予资金、办公、运营、技术开发、统一售后、品质管理等一系列与经营相关的要素支持和指导[25],稳定项目后续发展(企业型专业化众创空间运行机制概括如图3所示)。

3.3 新研型专业化众创空间发展模式——以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激光技术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为例

2012年,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由中科院上海光机所与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双方共建而成。2015年,研究院成为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首批正式研究所。2017年,研究院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示范名单,目前已建成激光显示组件与系统、激光检测仪器、先进全固态激光技术、激光装备及工艺技术、精密生物检测技术和无人机应用等六个研发中心。2018年,孵化衍生企业49家,年产值超过6亿元,相较同期分别增长19.5%和20.0%。该众创空间积极探索实践“一次买断、二次开发、三方合作”的成果转化新模式,初步建立了以“实现技术商品化”为导向的项目管理体系,同时创新项目和人才引进模式,集聚科技创新资源,聚焦三大功能定位:一是产业技术研发,通过划分“市场驱动、二次开发、合作开发”三类研发类别,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研发,为智能激光制造、激光医疗健康、精密传感监测三大重点产业方向提供前沿技术支撑;二是技术服务,通过组建百人技术专家团队和包括六大研发中心在内的公共服务平台,为孵化项目和初创企业提供委托研发、技术检测、技术咨询、人才培训等专业服务;三是技术转移,围绕“材料、光电元器件→激光器→激光装备及应用”激光产业链,部署激光创新链,完善激光资金链,以激光产业集群打造为总目标进行技术转移活动,孵化产业集群上下游科技型企业(新研型专业化众创空间运行机制概括如图4所示)。

4 关于专业化众创空间发展模式的再认识

根据专业化众创空间巴斯德取向模型及应用案例分析,可以看到专业化众创空间的建设和发展实则是在国家政策导向和制度安排下的创新体系动力机制的一次更迭,即由原有普惠式的“双创”模式逐渐向纵深领域突进的“双创”模式转变,而要实现这种转变的新动能则是依托各类创新主体建设的专业化众创空间。事实上,这些专业化众创空间并不是单独地、孤立地存在,而是与高等院校、企业、研究院所等建设主体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是以一种“嵌入式”的方式存在,并构成了这些建设主体持续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机制。

同时,从专业化众创空间所呈现的发展模式来看,普通型专业化众创空间相当于是一个“基础动力库”,主要是集聚资源、吸收能量。随着其向专业领域垂直发展,并与建设主体专业方向一致时,则可衍生为高校型、企业型、新研型三大“核心动力源“,助力建设主体创新创业活动的持续开展,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之三大“核心动力源”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形成合力后,则可推进整个国家系统的创新发展。

总体而言,专业化众创空间发展模式的这种组合非常适用于学界通常所提到的三螺旋创新模型理论。该理论着重探讨了以大学为代表的学术界、产业部门、政府等创新主体,是如何借助市场需求这个纽带,围绕知识生产与转化相互连接在一起,形成三种力量相互影响、抱成一团又螺旋上升的三重螺旋关系[26]。为此,可以考虑将原有的三螺旋创新模型进行适当的调整和重构,更好地适用于我国专业化众创空间建设和发展的新特征、新趋势(如图5所示)。可以看到,目前专业化众创空间的建设和发展是在国家政策指引下进行的,而新型研发机构又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因而可以将原有模型中的“政府”替换为“研发机构”,进一步强调政府在创新政策制定和实施中的主导作用,避免政府作为创新主体而造成角色错位。

5 结论与建议

作为“双创”发展新方向,专业化众创空间依托高校、龙头骨干企业、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单位主体建设,具有聚焦细分产业领域、拥有专业技术要素源头、具备较强资源整合共享能力等突出特点。在我国政策导向和制度安排下,专业化众创空间总体发展趋势呈现高校型、企业型和新研型三种模式共存融通的局面,且实际运行机制兼具弱载体化的特征,突显创业孵化集群的高级化和泛在化。根据重构的三螺旋动力模型可知,如果每个产业领域都能有相应的专业化众创空间,并且是由在行业里深耕多年、具有较好产业积累、有能力释放资源给创业者的建设主体来运营,那么就能够有效地整合创新资源和产业资源,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据此,就推动我国专业化众创空间建设发展提出几点建议:一是地方政府部门要做好顶层设计,结合自身基础条件和资源禀赋实情,按照差异化发展战略,组织相关行业协会、第三方智库机构等研究制定出台鼓励区域内龙头骨干企业、高校院所建设专业化众创空间的扶持政策,培育孵化新业态、创新发展新经济;二是传统行业大企业可以围绕主营业务布局建设专业化众创空间,采用开放式创新、平台孵化模式改变企业原有的研发体系,建立新的产业组织方式,实现原有业务的转型升级和新业务的拓展,打造产业生态圈;三是高校院所要运用好专业化众创空间这把利器,要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优势,依托大学科技园、创新创业服务实践基地等,或其他众创空间联合建设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专业化众创空间,探索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科研立项机制和评价体系,促进科研人员离岗创业、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等政策落实,形成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新机制;四是高新科技园区,特别是各类高新园区中的专业园区,主导产业相对明确,各类创新创业载体资源较为丰富,都应在某个细分产业领域布局专业化众创空间,创新产业组织方式,积极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带动人才、技术、资本、知识等创新要素实现集聚组合,培育更多原创产业技术源头,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 郝君超,张瑜.国内外众创空间现状及模式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6(18):21-24.

[2] 解学芳,刘芹良.创新2.0时代众创空间的生态模式:国内外比较及启示[J].科学学研究,2018(4):577-585.

[3] 贾天明,雷良海.众创空间的内涵、类型及盈利模式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7,39(6):13-18.

[4] 孙文静,袁燕军.基于生态位理论的众创空间发展模式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7(24):19-27.

[5] 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新方向:“专业化“众创空间(上)[J].新材料产业,2017(4):68-71.

[6] 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新方向:“专业化“众创空间(下)[J].新材料产业,2017(5):65-68.

[7] 李响,赵俊杰,张翼燕.巴斯德象限视角下的国际科技合作模式分类[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15,30(8):46-52.

[8] BUSH V.Science:the endless frontier[R].Washington: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1990:15-19.

[9] 谭文华,曾国屏.关于基础研究及其与国家目标关系的再思考[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4):19-22.

[10] STOKE S D.Pasteurs Quadrant: Basic Science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M]. Washington: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1997.

[11] 葛国耀,曾淑君.知识经济条件下科技创新模式分析:也谈巴斯德象限创新模式及其现实意义[J].廣东科技,2009(9):83-87.

[12] 温河,苏宏宇,Scott Stem.走进巴斯德象限:中科院的论文发表与专利申请[J].中国软科学,2016(11):32-43.

[13] 刘则渊,陈悦.新巴斯德象限:高科技政策的新范式[J].管理学报,2007,4(3):346-353.

[14] 林亚茗,叶青.新型科研机构探路体制改革需要政策给力[N].南方日报,2012-03-10(004).

[15] 叶青.新型科研机构成科技体制改革“破冰船“[N].广东科技报,2012-03-16(003).

[16] 徐丹.发展新型科研机构,激发社会创新活力[N].人民日报,2012-05-21(013).

[17] 张守华.基于巴斯德象限的我国科研机构技术创新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34(20):15-19.

[18] 习近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22.

[19] 吴卫,银路.巴斯德象限取向模型与新型研发机构功能定位[J].技术经济,2016,35(8):38-44.

[20] 陈红喜,姜春,袁瑜,等.基于新巴斯德象限的新型研发机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35(11):36-45.

[21] 钱学森.钱学森文集(1938-1956)[M].北京:科普教育出版社,1991.

[22] 王勇,王蒲生.新型科研机构模型兼与巴斯德象限比较[J].科学管理研究,2014,32(6):29-32.

[23] 王一鸣.研发活动的产业视角:一种新的象限模型[J].中国软科学,2013(1):72-80.

[24] 袁俊榆,谢鑫.高校专业化众创空间的建设与运行:以电子科技大学无线通信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7(S2):68-69.

[25] 尹俊.推进大型企业“双创”路径研究:以合肥荣事达“双创”模式为例[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1(3):85-89.

[26] 边伟军,罗公利.基于三螺旋模型的官产学合作创新机制与模式[J].科技管理研究,2009,29(2):4-6.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Specialized Public Creation Space in China based on Pasteur Quadrant

Hu Xianjie, Wan Guoxin

(Torch High Technology Industry Development Center of Nanjing,Nanjing Jiangsu 210018)

Abstract: Specialized public creation space is an importan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service platform focusing on the subdivision of industrial areas, aiming at promot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nd serving the real economy. Starting from the linear model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his paper improved, deduced and constructed an orientation model which conformed to the construction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specialized public creation spa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asteur Quadrant, and divided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specialized public creation space into four types: university type, new research type, enterprise type and normal type. Combining with the case study of model application,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specialized public creation space under different development modes. On this basis,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pecialized public creation space was summarized by reconstructing the Triple Helix Innovation model.

Key words: Pasteur Quadrant; specialized public creation space; development mode; operation mechanism; Triple Helix Innovation Model

收稿日期:2020-01-14

基金項目:2018年江苏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评价机制研究”(BR2018003);2019年南京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专业化众创空间发展模式和运行绩效研究”(201901005)。

作者简介:胡先杰(1989—),男,硕士,南京市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科技评价;万国新(1976—),男,硕士,南京市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科技管理。

猜你喜欢
运行机制发展模式
在线家庭教育支持服务体系的构建、运行与保障
油田企业清洁生产初探
政治生态视域下我国政协协商民主的创新对策探讨
新余广电新媒体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社区银行发展模式探析
我国微型金融发展中的问题与思路
基于山东生态农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分析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高职土建类专业产教创深度融合机制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