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前驻朝记者讲述朝鲜战争的故事

2020-06-30 05:16徐宝康口述张妮整理
环球时报 2020-06-30
关键词:上甘岭毛岸英朝鲜战争

徐宝康口述 张妮整理

一个土豆救活一名志愿军

75年,朝鲜战争结束25周年之际,人民日报社委派国际部资深记者俞成秀和我一起赴朝鲜驻站。当年我26岁,是第一次乘国际列车去朝鲜赴任。从朝鲜的新义州到平壤,一路上,不论是田野还是沿路,可看到许多大小不一、密密麻麻的弹坑。尽管战争的硝烟已散去多年,但对一个国家的破坏印记依然清晰可见。

我在朝鲜一共三个任期,加起来十余年。其中,采写与朝鲜战争有关的报道是我的重要工作内容。每年的“6·25”“10·25”都是有关朝鲜战争的重要节点,朝鲜和中国都会举行很多纪念活动。朝鲜战场硝烟散尽,但牺牲的烈士和保卫这片土地的事迹永垂不朽。

1980年是中国志愿军参加朝鲜战争30周年。那年秋天,我到朝鲜长津郡采访。朝鲜咸镜南道长津郡是我志愿军入朝后在东部战线进行第二次战役的著名战场。长津湖战役于1950年11月27日在那里打响。那场战役中,美军的先头部队是美陆战一师,那可是美国的王牌军队。美军扬言圣诞节前要结束战争。为打掉美国的嚣张气焰,志愿军展开了一场惨烈围歼战,一举扭转了朝鲜战场局势。

去长津郡的道路崎岖不平,我坐在吉普车里一路颠簸。路两边的树木都很细很矮。原来,当年的炮弹把这些地方的树都打光了,很多地方已不再长树。到达长津郡后,我首先来到志愿军烈士陵园,陵园位于郡城中心最高处的一座山岗上,四周苍松翠柏,9800多位志愿军战士的尸骨就安放在这里。陵园中志愿军特等功臣、特级英雄杨根思烈士纪念碑十分醒目。一块巨大的白色花岗石碑上写道:“在朝鲜人民的祖国解放战争时期,为反对我们的共同敌人美帝及其走狗的武装侵略,同朝鲜人民并肩战斗而献出宝贵生命和美丽青春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安息在这里。他们所发扬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和他们建立的功绩将流芳万世。”

为什么长津湖战役如此惨烈,牺牲了这么多志愿军?长津郡妇女干部崔玉姬给我讲了很多当年的故事。她说,当时美陆战一师约1万人在长津湖边驻扎。4万名中国人民志愿军就埋伏在湖边的崇山峻岭中,准备打包围战,一举歼灭敌人。当时已经入冬,但很多志愿军穿的是单衣。不少南方的兵没来得及换上冬装就参战了。11月的长津湖特别冷,接近零下40摄氏度,鹅毛大雪下了几天几夜。当时志愿军有一道命令:不许点火。因为有烟火就会被敌人发现。志愿军坚守这道军令,穿着单衣趴在雪里一动不动,眉毛上全是冰花。除了山上一包一包的雪,敌人什么也没发现。

埋伏了三天两夜后,志愿军终于在27日晚接到进攻的命令,冲下山去,但能站起来的人只有2/3。当时,美军在羊绒睡袋里睡得正香,不知道从哪冒出来的军队要了他们的命。美军把志愿军都说成是“鬼”,是因为他们天天侦察没发现一个人,这些人到底是从哪突然冒出来的。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将美陆战一师的一个团一举歼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在朝鲜战争中,整团消灭美军这是第一次。

讲到这里,崔玉姬非常激动。她说,志愿军来到长津郡后,没进老百姓家,一直在山里埋伏。中国志愿军是非常有毅力并遵守纪律的一支队伍。讲完这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崔玉姬说,她晚上要请我吃土豆。长津郡盛产土豆,那天晚上,桌上摆了十几种用土豆做的菜。崔玉姬在餐桌前对我说:“我今天请你吃土豆还有一个特别的意义。当年一个土豆就能救活一名志愿军的命。”

原来,在朝鲜战争期间,长津郡的朝鲜男人都当兵去了,不到20岁的崔玉姬带着村里十几个小姑娘组成了一个支援队,专门给志愿军烤土豆。一家的土豆不够,得去好几家收集。不能用明火,她们就把土豆埋在炭火灰里烤。当时美军的侦察很频繁,她们怕暴露,就在半夜上山给志愿军送土豆,怕土豆凉了便用衣服包上。她们遇到一名志愿军就送一个土豆。但她们毕竟人太少,不可能每个志愿军都送到。也许,志愿军中,谁吃了那个土豆,谁就抵御严寒,活了下来。志愿军离朝时,当地人民舍不得让亲人走。孩子们跑到山上高喊“志愿军叔叔再来。”▲

上甘岭的朝鲜平民英雄

电影《上甘岭》大家都很熟悉。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的上甘岭战役是朝鲜战争中最惨烈的一场战役。在一个3.7平方公里的小高地上,美军投入了6万兵力,志愿军投入4.5万人。美军往这个高地倾泻了190万发炮弹,炸弹5000余枚,山头被炸去2米,惨烈程度可想而知。1987年秋天,我到上甘岭采访,在那里,我随手在地上抓起一把土,里面就有十几个弹壳。我在采访中得知,在那场气吞山河的战役中,不仅志愿军浴血奋战,朝鲜当地的普通百姓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有两位“民族英雄”的故事在当地被广为传颂。

1952年,19岁的朝鲜姑娘石吉荣住在上甘岭旁边的一个小村子里。她的父母都被美军炸死了,哥哥参加了朝鲜人民军。有一天,她上山挖野菜。没想到敌人的炮火突然打过来,她的左脚被炸伤。所幸,受伤的她被志愿军的炊事员及时发现并送到附近的野战医院救治。治疗期间,因为情况危急,志愿军还为她输过血。伤愈后不久,上甘岭战役打响了。她不顾身体的残疾,在志愿军通往上甘岭的路旁设立了一个水站,她用雪化成水,一碗一碗地捧给志愿军战士。为什么建水站呢?当时上甘岭所有的水源都被美军的炮火封死。志愿军在坑道里最缺的就是水,战士们甚至把坑道岩石缝里渗出的水都舔光了。战争结束后,志愿军为了感谢她,给她盖了一座新房,还送了她一台缝纫机。她就用这台缝纫机给志愿军缝衣裳。石吉荣的事迹在当地很有名,1958年,志愿军入朝参战8周年,郭沫若率团访问朝鲜时,会见了石吉荣,并送了她一枚纪念章。石吉荣说,“我的血管中还流着志愿军同志们的鲜血,只要我的心脏还跳动,就要为增进朝中友谊而奋斗。”

离石吉荣的村不远处的另一个村,有个村民叫朴在根。上甘岭战役期间,他是担架队的成员。志愿军在上甘岭打仗时,朝鲜当地百姓组织了担架队运送伤员,有时还运送一些物资。因为美军的炮火太密集,担架队牺牲了很多人。有一天,朴在根所在的担架队冒着敌人的炮火,抵达高地,并将一名受伤的志愿军抬上担架。这时,美军的炮弹又打过来了,他不顾自我安危趴到受伤志愿军身上进行保护,却不幸牺牲了。采访时同行的朝鲜《劳动新闻》记者对我说,“朝鲜的老百姓中有不少像朴在根一样救死扶伤的英雄。”▲

为报恩,到毛岸英墓地守墓

毛岸英的墓在桧仓郡,离他牺牲的地方大榆洞指挥部不远。如果不是亲临现场,很难想象中国志愿军当年的总指挥部是如此简陋。大榆洞指挥部所在地当年是一个矿井。两山之间夹一条小沟,沟里有一个深洞,志愿军的指挥部就在那个洞里。这个地方敌人很难发现,条件也非常艰苦。在朝鲜战争中,毛岸英的主要工作是翻译和参谋。他学过俄语,当年苏联给志愿军一些援助支持,需要通过翻译和志愿军沟通。志愿军没有空中优势,有一天,美国飞机贴着大榆洞山沟飞进来。当时,毛岸英正和几个人在指挥部外研究工作,飞机突然低空飞过来并投下燃烧弹。火一下子就烧了起来,毛岸英来不及回到洞里,当场牺牲。

朝鲜人对毛岸英十分惋惜和佩服,更敬佩毛泽东主席能把自己的儿子送到前线。毛岸英和普通战士一样,没有任何特殊待遇。很多朝鲜人认为,中国志愿军之所以能在朝鲜战争中以弱胜强,取得重大胜利,这是一个很大的精神支柱。因此,毛岸英成为中国志愿军的一个重要代表。每到朝鲜战争的重要纪念日,朝鲜政府和百姓都会到毛岸英墓进行悼念,政府还派代表敬献花圈。在介绍毛岸英时,朝鲜解说员说,“作为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献身于三千里山河大地,他永远值得我们纪念。毛岸英的这种奉献精神是两国友谊的结晶。”

毛岸英墓地有专门的守墓人,而且不是一个人,有几个人轮班,相当于一个守墓委员会,负责对墓地的清洁、管理,里面有个老鼠洞都不行。守墓人都非常尽心尽责。一次采访空隙,我和一名守墓人聊了几句。他是朝鲜人,当年美军的炮火把他家的房子轰塌了,是志愿军战士把他的儿子救了出来,现在儿子已经上大学了。“为了报恩,我志愿到这里一辈子守墓。”那名守墓人说。

没实地采访之前,我对朝鲜战争的认知都是从书上得来的,缺乏血肉联系。亲自抵达志愿军当年浴血奋战的现场后,当我抓起上甘岭的一把焦土,看到里面生锈的弹壳;当我实地走到毛岸英牺牲的地方,走进志愿军指挥部所在地简陋而狭小的矿洞;当我走进平壤牡丹峰志愿军友谊塔,看到大型壁画和志愿军烈士名册上的一个个名字时,血气上涌,那种触动是忘不掉的。

十年来的采访,让我感触颇深:朝鲜半岛的和平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今年是朝鲜战争70周年,回顾历史,我们更加坚信,中国人民的血没有白流,志愿军的丰功伟绩,不仅为朝鲜半岛乃至东亚地区70年的和平与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更是增强了中国人民战胜困难,抵御任何侵略和霸权的自信。▲

猜你喜欢
上甘岭毛岸英朝鲜战争
血战上甘岭的虎将秦基伟
你所不知道的上甘岭战役
抗美援朝主题故事片《上甘岭》完成4K精致修复
浅谈朝鲜战争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中美朝鲜战争中的心理较量
66年前的那场战争
毛岸英修改《国际歌》
赤子情怀
毛岸英在朝鲜战场的34天
“毛岸英”谈毛岸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