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2受体拮抗剂治疗过敏性紫癜肾炎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0-07-01 02:39汪爱平胡淑凡朱玉霞管丽君贾黎红
浙江医学 2020年11期
关键词:拮抗剂紫癜受体

汪爱平 胡淑凡 朱玉霞 管丽君 贾黎红

过敏性紫癜(henoch-schtinlein purpura,HSP)是非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由皮肤、关节、胃肠道或泌尿生殖道的急性或慢性过敏性症状和血管炎症引起[1]。严重的HSP可持续存在,并发展为慢性肾小球肾炎,即过敏性紫癜肾炎(henoch-schtinlein purpura nephritis,HSPN)[2-3]。HSPN好发于男性,常发生于3~7岁的儿童,其发生机制可能与过敏或自身免疫系统障碍有关。目前临床常采用对症支持治疗HSPN,如用皮质类固醇缓解水肿,镇痛药物缓解疼痛,或给予硫唑嘌呤缓解肾功能异常等[4]。有研究指出,H2受体拮抗剂可能通过竞争性拮抗组胺以改善HSPN患儿的血管通透性,达到减轻水肿和出血的目的[5]。基于此,本研究旨在观察两种不同H2受体拮抗剂治疗HSPN患儿的效果,以期为该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3年8月至2018年3月在杭州市儿童医院接受治疗的HSPN患儿99例,均符合《儿科学》中关于HSP的诊断标准[6]。纳入标准:为初发病例;年龄4~12岁;本次治疗前未接受过相关治疗,或未使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治疗;尿液检查异常,但非IgA肾炎、其他紫癜或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患儿依从性高且愿意接受随访。排除标准:患遗传性疾病;机体代谢异常患儿;治疗前服用过影响机体免疫功能的药物,或接受过免疫功能相关治疗;患严重感染。其中33例患儿采用常规治疗,为对照组;33例患儿采用常规治疗加H2受体拮抗剂法莫替丁治疗,为观察1组;另33例患儿采用常规治疗加H2受体拮抗剂法西咪替丁治疗,为观察2组。对照组男17例,女16例;年龄2~14(8.02±2.11)岁;病程 3~14(9.56±2.62)d;急性肾炎 8 例,单纯血尿或蛋白尿23例,肾病综合征2例。观察1组男19 例,女 14 例;年龄 3~15(7.98±1.79)岁;病程 5~16(10.01±3.07)d;急性肾炎8例,单纯血尿或蛋白尿24例,肾病综合征1例。观察2组男19例,女14例;年龄2~15 岁(9.03±2.25)岁;病程 5~15(9.85±2.71)d;急性肾炎9例,单纯血尿或蛋白尿22例,肾病综合征2例。3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儿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治疗,包括维生素C(陕西博森生物制药股份集团)静脉注射2.0~4.0g/d,给予氯雷他定片[拜耳医药(上海)有限公司]口服,1次/d,5.0~10.0mg/次;复方芦丁片(上海朝晖药业有限公司)口服,3次/d,2.0mg/次;维生素E(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药厂)口服,3次/d,100mg/次;双嘧达莫片(亚宝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口服,3次/d,0.7~1.7mg/次;外加持续抗过敏、抗氧化、抗凝治疗等。对于存在消化、关节症状和肾脏受累的患儿给予地塞米松(上海通用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静脉滴注,0.3~0.5mg/kg,症状缓解后给予泼尼松口服(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0.5~1.0mg/kg。

1.2.2 观察组治疗方法 观察1组患儿在对照组患儿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法莫替丁(开封康诺药业)静脉滴注2次/d,初始剂量为每次0.5mg/kg;1~2周后改为法莫替丁片[安斯泰来制药(中国)有限公司]口服,维持用量为0.4mg/kg,1次/d,连续服用2周。观察2组患儿在对照组患儿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西咪替丁(广州白云山明兴制药有限公司)+5%葡萄糖溶液静脉滴注,初始剂量为每次10mg/kg,2次/d;1~2周后改为西咪替丁片(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口服,每日15~20mg/kg,分3次服用,连续服用2周。

1.3 观察指标

1.3.1 临床表现 观察治疗期间患儿临床症状的变化,记录相关事件和时间。其中包括紫癜消退时间、腹痛消退时间、关节肿痛消退时间和尿常规检查结果异常情况。治疗期间,尿常规检查1次/周。

1.3.2 临床疗效 (1)短期疗效评估标准:用药3d后无新的紫癜出现,1个月后临床症状消失,尿常规检查结果正常,判断为显效;用药1个月后临床症状消退明显,尿常规检查结果偶见异常,判断为有效;用药1个月后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或持续恶化,或紫癜消退后复发,判断为无效。(2)长期疗效评估标准:紫癜消失且临床症状完全缓解,尿常规检查正常,免疫功能无异常,随访1年无复发,判断为显效;紫癜基本消失,临床症状缓解,尿常规检查偶见红细胞,免疫功能无异常,随访1年偶有反复,判断为有效;紫癜无消失,临床症状未见缓解甚至恶化,尿常规和免疫功能无改善,随访1年可见复发,判断为无效。显效、有效视为总有效。

1.3.3 免疫功能 在患儿刚入院时、疗程结束后,使用免疫荧光法检测T细胞亚群CD4+、CD8+百分率和CD4+/CD8+比值;使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免疫球蛋白IgA、IgG和IgM水平。全部操作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由同一组操作人员完成。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构成比表示,多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Kruskal-Wallis H检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χ2分割法或Wilcoxon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组患儿临床表现观察结果比较 3组患儿紫癜消退、腹痛消退和关节肿痛消退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观察1组和观察2组患儿上述3项指标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均P<0.05),而观察1组和观察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3组患儿尿常规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1组和观察2组尿常规异常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而观察1组和观察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组患儿临床表现观察结果比较

2.2 3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2.2.1 3组患儿短期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1个月后,3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1组和观察2组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而观察1组和观察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 2。

表2 3组患儿短期临床疗效比较[例(%)]

2.2.2 3组患儿长期临床疗效比较 随访1年后,3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均较治疗1个月时有所下降,3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1组和观察2组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而观察1组和观察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 3。

2.3 3组患儿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比较

2.3.1 3组患儿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水平比较 组间比较,治疗前 3 组患儿 T 细胞 CD4+、CD8+、CD4+/CD8+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3组患儿 T细胞 CD4+、CD8+、CD4+/CD8+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1组和观察2组CD4+、CD4+/CD8+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均P<0.05),CD8+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均P<0.05),而观察1组和观察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内比较,观察1组和观察2组患儿治疗后CD4+、CD4+/CD8+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均P<0.05),CD8+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而对照组患儿治疗前后 CD4+、CD8+、CD4+/CD8+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见表 4。

表3 3组患儿长期临床疗效比较[例(%)]

2.3.2 3组患儿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较 组间比较,治疗前3组患儿免疫球蛋白IgA、IgG和IgM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3组患儿免疫球蛋白IgA、IgG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1组和观察2组IgA、IgG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均P<0.05),而观察1组和观察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患儿治疗后IgM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内比较,观察1组和观察2组患儿治疗后IgA、IgG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而对照组治疗后IgA、IgG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患儿治疗前后IgM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5。

3 讨论

H2受体是组胺受体的一种分型,其激动可呈现出抑制现象,其拮抗剂竞争性地与位于顶细胞基底外侧膜上的H2受体结合,阻断组胺的影响[7]。另一方面,因H2受体拮抗剂为组胺同源物,它能与T细胞上的H受体结合,影响免疫调节作用[8]。这种竞争性抑制作用还会使壁细胞产生环磷酸腺苷(cAMP),并响应于刺激物。H2受体拮抗剂包括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和西咪替丁等[9]。目前H2受体拮抗剂常应用于消化系统,如消化性溃疡疾病、胃食管反流疾病、胃灼热和消化不良的治疗和管理[10-11]。法莫替丁和西咪替丁治疗HSPN的临床研究不多,故本研究将这两种H2受体拮抗剂应用于4~12岁HSPN患儿。结果显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法莫替丁或西咪替丁后,患儿紫癜消退、腹痛消退和关节肿痛消退时间均明显缩短,尿常规异常发生率明显下降。这说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H2受体拮抗剂能够明显缩短患儿临床症状消退时间。

表4 3组患儿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水平比较

表5 3组患儿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较

CD8+T细胞是细胞毒性T细胞,其在胸腺中产生并表达T细胞受体[12]。这种细胞表达的CD8为二聚体共受体,通常由一条CD8α和一条CD8β链组成。CD8+T细胞识别所有有核细胞中发现的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Ⅰ类分子呈递的肽,在呈递T细胞/抗原的细胞相互作用期间,CD8二聚体与Ⅰ类MHC的保守部分(α3区域)结合从而发挥作用[13-14]。当CD8+T细胞识别其抗原并被激活时,它分泌细胞因子(主要为肿瘤坏死因子-α和干扰素-γ),产生和释放细胞毒性颗粒并通过凋亡相关因子及其配体(Fas/FasL)相互作用,达到凋亡靶细胞的目的[15]。另一种T细胞CD4+与CD8+不同,其识别在MHCⅡ类分子上呈递的肽,在激发和塑造适应性免疫应答中起作用[16-17]。这两种T细胞亚群均表现出机体免疫调节和抑制双重作用,故其表达与过敏性疾病密切相关。本研究结果发现,观察1组和观察2组患儿治疗后 CD4+、CD4+/CD8+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CD8+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而对照组患儿治疗前后CD4+、CD8+、CD4+/CD8+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这说明患儿机体抑制自身免疫反应功能的增强,阻止HSPN病情发展。

免疫球蛋白(Ig)是一类免疫活性分子,通过特异性结合抗原抑制细菌和病毒对上皮细胞的黏附,中和细胞内细菌毒素和病毒,阻止感染,因此IgA、IgG和IgM表达变化反映机体免疫反应水平[18-19]。本研究中,治疗前3组患儿IgA、IgG和IgM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观察1组和观察2组患儿IgA和IgG水平均明显下降,说明患儿机体免疫系统紊乱得到明显抑制。邢静等[20]在其研究中指出HSP患儿IgA水平异常增高可能受白细胞介素-21水平降低和转化生长因子-β水平升高的影响,与本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H2受体拮抗剂能够明显缩短HSPN患儿紫癜、腹痛和关节肿痛消退时间,改善免疫功能紊乱,值得临床治疗选择。

猜你喜欢
拮抗剂紫癜受体
马鸿杰教授治疗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临床经验总结
来曲唑联合拮抗剂方案在卵巢储备功能低下患者辅助生殖技术中的疗效观察
α7-烟碱乙酰胆碱受体在肺癌发生、发展及治疗中的作用
维生素D受体或是糖尿病治疗的新靶点
儿童过敏性紫癜IL-17、HPV-B19检测的临床意义
rhGH在卵巢储备功能减退患者拮抗剂方案中的疗效分析
过敏性紫癜的诱发因素
TNF-α拮抗剂英夫利昔单抗对肛瘘难愈性创面的治疗效果探讨
作用于GABA受体杀虫剂的代谢、作用机制及开发研究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治疗原发性鼾症的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