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徐变恢复的混凝土徐变效应分析

2020-07-04 07:45周勇军丁伟慧赵煜李源吴领领
铁道建筑 2020年6期
关键词:徐变龄期阶梯

周勇军 丁伟慧 赵煜 李源 吴领领

(1.长安大学旧桥检测与加固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西安 710064;2.长安大学公路学院,西安 710064)

徐变是混凝土重要性质之一,其影响不容忽视[1-2]。对于变化应力作用下的徐变,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很多计算方法。文献[3]提出徐变率法可用于复杂结构的徐变计算中,但是该方法认为徐变速率与加荷龄期无关的假设与实际不符。文献[4]针对指数形式的徐变度表达式,提出了无需记录应力历史的全量方法,得到了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应力徐变计算公式,大大提高了计算效率。文献[5]提到叠加法是以应变与应力成线性关系的假设作为依据,递增应力历史时叠加法徐变计算值与试验值基本相符。文献[6]基于叠加法推导出弹性后效徐变恢复表达式,提出徐变的双功能函数全量递推表达式,最终徐变计算值与叠加法计算值差异很小。文献[7]在叠加法的基础上利用积分中值定理,推导出含有老化系数的龄期调整有效模量法,计算简便,但精度依赖于老化系数的取值。文献[8]进一步研究龄期调整有效模量,得到含有2 个中值系数的计算式,可分别描述弹性应变、徐变应变对总应变的影响。文献[9]基于徐变的可逆性原理,结合中值定理,推导出不需要记录全部应力历史的全量递推表达式,较大幅度地提高了计算效率,且能够满足工程需要。许多学者对不同类型混凝土的徐变恢复进行了大量研究。文献[10]在试验的基础上,对混凝土徐变恢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徐变恢复与加载龄期、应力持荷时间、卸载龄期、卸载持续时间有关,而与温度和湿度无关的结论,并基于试验建立了可行的徐变恢复预测模型。文献[11]发现混凝土徐变恢复受混凝土强度的影响。文献[12]建立了高强度混凝土的徐变恢复修正模型,并验证了其合理性。

在变化应力的徐变计算中,一类方法高估或低估徐变恢复的作用;另一类方法虽然考虑了徐变恢复作用,但较少对复杂应力历史进行分析。为解决复杂应力历史的徐变计算问题,研究徐变恢复对混凝土徐变应变、总应变的影响,本文采用双函数法对叠加法的徐变计算公式进行修正,推导适用于不同状态应力历史的徐变计算公式。

1 徐变计算理论

现有徐变计算方法和理论包括有效模量法、叠加法、弹性老化理论、徐变率法和绩效流动理论。经试验验证,叠加法计算值与试验值基本吻和,能够满足工程需要[5]。叠加法对t时刻的徐变εcr(t)可表示为

采用积分形式可表示为

式中:σ0,E(t0)分别为初始加载龄期t0的应力、弹性模量;φ(t,t0)为徐变系数;Δσi=σi-σi-1为在ti时刻的应力增量;σ(τ)和E(τ)分别为任意时刻的应力、弹性模量。

叠加法认为卸载后的徐变恢复曲线与加载徐变曲线一致[6],所以其徐变恢复度C(t,t0,t1)可表示为

式中,C(t,t0)=φ(t,t0)∕E(t0),为徐变度。

2 考虑徐变恢复的叠加法修正

2.1 简单应力下叠加法修正

由于叠加法计算递减应力时高估了混凝土徐变恢复,文献[13]在叠加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简单应力历史(图1)的双函数计算公式,见式(4)。

图1 简单应力历史示意

式中:φr(t,t0,t1)为徐变恢复系数;E28为混凝土28 d 弹性模量。

由式(4)可知,t时刻的徐变可视为图1 中上下2块矩形应力历史对t时刻徐变作用的叠加。下方矩形、上方矩形(阴影)应力历史对时刻t的徐变分别为对于下方矩形应力历史,可理解为加载时刻t0应力作用下对时刻t的徐变为卸载时刻t应力作用下对时刻t的徐变为同理,图1 上方矩形(阴影)应力历史也可理解为加载时刻t0与卸载时刻t1的应力作用下对时刻t的徐变,分别为

2.2 阶梯变化应力下叠加法修正

基于式(4)的应力分割原理,可把复杂的阶梯变化应力历史分割为多个矩形应力,然后在把多个矩形应力历史对时刻t的徐变进行线性叠加,最终求出时刻t的徐变。对于阶梯变化应力历史,可分为几个简单矩形应力历史,见图2。

图2 阶梯变化应力历史

分别计算每一个加卸载简单应力历史的徐变再叠加,则时刻t的徐变可表达为

对于应力局部减小且减小幅值较大时,需要确定递减应力下不同的加载时刻。图2 中对于t5的卸载时刻,卸载应力幅值为|Δσ5|=σ4-σ5,其变化较大,可分为多个应力加载σ0-σ5,σ3-σ0,σ4-σ3,加载时刻分别为t0,t1,t4。

综上所述,对于阶梯变化应力历史的混凝土徐变计算可表达为

式中:m为从初始加载龄期t0到计算时刻t离散为矩形应力历史的个数;tji,txi分别为第j个简单加卸载应力历史的加载、卸载龄期。

2.3 连续变化应力下叠加法修正

类似于阶梯变化应力历史的应力分割原理,可推导连续变化应力历史(图3)的徐变计算式。当计算时刻t的徐变应变时,可分为如下5种情况。

图3 连续变化应力历史示意

1)τ∈[t0,t],σ'(τ) > 0,且不存在τm∈[τ,t],使得σ(τm)=σ(τ),则时刻τ应力增量对时刻t产生的徐变可表示为

2)τ∈[t0,t],σ'(τ) > 0,且存在τm∈[τ,t],使得σ(τm)=σ(τ),则时刻τ应力增量对时刻t产生的徐变可表示为

其 中,τm= min(τm1,…,τmx),τm1,…,τmx均 满 足σ(τmi) =σ(τ)。

如图3 所示,当τ=t1时,存在τm=t'1使得σ(t1)=σ(t'1),则时刻t1的应力增量对时刻t徐变可写dεcr(t1)=

3)τ∈[t0,t],σ'(τ) < 0,且不存在τn∈[t0,τ],使得σ(τn) =σ(τ),则时刻τ应力增量对时刻t产生的徐变可表示为

如图3 所示,不存在τn,所以时刻t3的应力增量对时刻t的徐变可写为

4)τ∈[t0,t],σ'(τ) < 0,且存在τn∈[t0,τ],使得σ(τn) =σ(τ),则时刻τ应力增量对时刻t产生的徐变可表示为

其 中,τn= max(τn1,…,τny),τn1,…,τny均 满 足σ(τni) =σ(τ)。

如图3 所示,当τ=t2时,存在τn=t'2,使得σ(t'2)=σ(t2),所以时刻t2的应力增量对时刻t的徐变可写为

5)上述4 种情况是计算变化应力对时刻t的徐变,τ∈[t0,t]范围内最小应力min[σ(τ)]对时刻t的徐变可用式(11)计算。对于图3 应力历史,

min[σ(τ)]=σ(t)。

综上所述,计算时刻t的徐变应变可表达为

为表达方便,令dεcr(τ) =f(τ)dσ(τ),则有

3 计算模型的选取

3.1 徐变模型的对比与选取

由于影响徐变的因素较多,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徐变做了大量研究,得到了适合本国的模型。本文主要将ACI 209R⁃92 模型[14]、GL2000 模型[15]、CEB⁃FIP1978模型[16]以及JTG 3362—2018《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17](以下简称18桥规)中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其中的差异。

从徐变影响因素方面,4 种模型均考虑了加载龄期、计算龄期、构件截面尺寸、环境相对湿度,但考虑方法及影响程度却各不相同。其他相对次要的因素,各模型考虑并不一致,如ACI 209R⁃92 模型对混凝土内部构成及前期工艺方法(空气含量、细骨料比重、坍落度、养护方法)考虑比较全面。

从徐变的发展形式来看,4 种模型表达方式不一致:ACI 209R⁃92 模型采用双曲函数表达徐变系数;GL2000 模型则采用分段函数;CEB⁃FIP1978 模型将徐变分成可恢复徐变、不可恢复徐变、初始不可恢复变形3 个部分;18 桥规模型则采用整体函数描述徐变规律。

18桥规在我国应用较为广泛,所以本文选取18桥规模型作为徐变系数计算模型。其公式为

式中:φ0为名义徐变系数;φRH,β(fcm),β(t0)分别为湿度RH、混凝土强度fcm、加载龄期t0对名义徐变系数的影响系数;β(t-t0)为徐变发展函数;βH为湿度对徐变发展函数的影响系数。

3.2 徐变恢复模型的对比与选取

不同学者提出了一系列的徐变恢复模型,包括文献[13]中提到的CFB⁃FIP1978模型(MC78模型)、改进CEB⁃FIP78 模型(IMC78 模型)、修正求和模型(RSM 模型),以及文献[18]中的双曲幂模型。MC78 模型及IMC78 模型认为徐变恢复系数终值为常数,但是考虑徐变恢复发展方式不同。MC78 模型采用双曲函数描述徐变规律,IMC78模型采用指数形式。双曲幂模型、RSM 模型则考虑加载龄期、应力持时、强度对徐变恢复的影响,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但是RSM 模型输入参数较多,计算复杂。双曲幂模型考虑因素较为全面,与试验值吻合度较高,计算简便。因此,本文选取双曲幂模型作为徐变恢复计算模型。其公式为

式 中:φr∞为 徐 变恢 复系 数终 值,取0.35;K(t0,t1),β(t0,t1)分别为加载龄期、荷载持时对徐变恢复系数终值、徐变发展函数的影响系数;βr(t,t0,t1)为徐变恢复发展函数;a=0.12,b=0.005 5,c=7,d=3,γ= 0.5。

4 实例应用与对比分析

4.1 概况

为分析叠加法与修正叠加法的差异,本文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50,所处的环境湿度为60%,温度为20℃,构件截面尺寸为120 mm×120 mm,构件采用全截面受压,E28= 35.5 GPa,混凝土弹性模量随时间的变化参考CEB⁃FIP1978模型[16],其公式为

设置3 组阶梯变化和2 组连续变化应力历史。3组阶梯变化应力历史分别为阶梯递增、阶梯递减与阶梯波动应力历史,其初始加载时刻均为100 d,其后每100 d变化1次应力,累计变化6次,最终徐变计算时刻为700 d。2 组连续变化应力历史的初始加载时刻为100 d,徐变计算终止时刻为700 d。连续波动变化应力历史函数为

式 中:a= -1∕240 000 000,b= 67 ∕10 000 000,c=-2 219 ∕600 000,d= 803∕1000,f= -228∕5。

连续递减应力历史函数为

阶梯变化应力和连续变化应力历史见图4。

图4 应力历史

4.2 徐变计算与对比分析

本文采用MATLAB计算阶梯变化应力历史下2种方法的徐变应变、总应变(弹性应变+徐变应变),见图5。

图5 阶梯变化应力下的徐变应变、总应变

由图5(a)可知,叠加法和修正叠加法在递增应力历史下计算的徐变应变、总应变一致。由图5(b)和图5(c)可知,弹性应变和受力状态变化一致;在应力初始加载及递增应力作用下,2 种方法计算的徐变应变、总应变一致。在应力首次卸载后,修正叠加法计算的徐变应变、总应变比叠加法要大。原因是修正叠加法考虑的徐变恢复系数比叠加法小,叠加法低估了混凝土徐变效应。应力减小量越大、持续时间越长,2种方法的徐变应变差异越大。对于阶梯递减、阶梯波动应力历史,700 d叠加法计算的徐变应变比修正叠加法分别小44%,33%,总应变分别小39%,24%。

连续变化应力历史下2 种方法计算的徐变应变、总应变见图6。

由图6(a)可知:①100 ~200 d 时,由于应力是连续增加的,叠加法和修正叠加法计算的徐变应变和总应变一致;②200 ~400 d 时,2 种方法的徐变应变和总应变差异逐渐增大;③400 ~600 d 时,应力递增不会引起2 种方法徐变应变差异,同时由于前期应力递减引起的徐变恢复基本完成,因此2 种方法的徐变应变曲线基本平行。对于连续波动应力历史,700 d叠加法计算的徐变应变、总应变比修正叠加法分别小42%,

38%。

由图6(b)可知:①在初始龄期加载后,总应变短暂上升,后面一直呈递减趋势;②2种方法计算的徐变应变、总应变在应力加载后便有差异,且随着时间的增加差异进一步增大;③叠加法计算的徐变应变先增加,再逐渐减小后趋于稳定;修正叠加法计算的徐变应变先增加后趋于稳定。对于连续递减应力历史,在700 d 徐变计算时刻,叠加法计算的徐变应变、总应变比修正叠加法分别小47%,39%。

综上所述,修正叠加法在计算复杂应力的徐变时与叠加法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应力减小的情况下,修正叠加法准确考虑了混凝土徐变恢复,其计算值更接近实际值。

5 结论

1)对于递增应力历史,叠加法与修正叠加法计算的徐变是一致的。对于递减应力历史,2 种方法计算徐变应变的差异随时间逐渐增大,700 d徐变相对误差最大为47%。

2)不同的应力历史2种方法徐变计算值的差异不同。递减应力历史差异最大,波动应力历史次之,递增应力历史无差异。

3)修正叠加法考虑了真实混凝土徐变恢复,适用于不同徐变模型、不同应力历史,为实际工程提供了一种精确的徐变计算方法。

猜你喜欢
徐变龄期阶梯
桥梁徐变效应的有限元算法研究及程序验证
阶梯
环保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损伤自愈合试验*
玄武岩纤维对混凝土早龄期力学性能的影响
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徐变效应探讨
早龄期混凝土动态力学性能实验研究
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徐变效应分析研究
长龄期混凝土回弹和超声指标变化研究
良师·阶梯·加油站
早龄混凝土的压缩与拉伸徐变及其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