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态环境视域中流行语“佛系”的网络传播

2020-07-04 02:49吴露露
现代交际 2020年10期
关键词:社会认同网络传播佛系

吴露露

摘要:2017—2018年,“佛系”一词火遍网络,成为网络流行语的典型代表。通过研究“佛系”的网络传播源起、网络传播主体,分析传播的具体内容,能够对该词在网络传播初期的机制有较为全面、科学的认识和把握。在此基础上,从拟态环境理论出发,分析“佛系”传播热所引发的青年群体的认知偏差、认同危机问题,为问题的解决提出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流行语 佛系 网络传播 社会认同

中图分類号:H136 G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0-0088-02

2017年12月,“佛系”一词火遍网络。在这一过程中,媒体起到了巨大作用。在媒体打造的拟态环境中,事事可佛系。然而,主流文化对青年人的要求依旧是“奋斗青春”;客观环境中,青年消费欲望依旧旺盛。虚拟与现实环境的反差会给年轻人造成认知偏差。通过探究“佛系”一词在传播源起阶段的传播主体与机制,分析造成反差的原因,能够为青年群体解决精神困境提供新的视角。

一、“佛系”的网络传播源起

“佛系”一词最早出现于网站日本通2014年2月12日的报道《日本杂志介绍最近流行的男性新品种——佛系男子》,次日,文章被人民网转载,但并未流行起来。根据百度指数数据,“佛系”的搜索指数直到2017年12月10日均为0,而在接下来的一周迅速增长,并达到历史最高峰。此后,搜索指数基本一直维持在平均值以上;自2019年7月以后,方降至平均值以下。(见图1)

分析关联话题可发现,“佛系”的热度高峰指向微信公众号“新世相”在2017年12月13日推送的文章《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而次年一月,佛系的再度走红则与关键词“旅行青蛙”密不可分,可知是日本手游旅行青蛙在国内的爆红将“佛系”再度推向高潮。

二、“佛系”的网络传播主体及内容

(一)传播主体

百度指数中的媒体指数以媒体报道相关数据计算而得,可反映媒体参与度。对比观察“佛系”的搜索指数(热度)和媒体指数,可发现两条曲线的走向基本一致,可知佛系的热度与媒体的参与度基本一致。

百度指数中的资讯指数以网民的阅读评论等行为计算得出,可反映网民参与度。对比观察搜索指数和资讯指数,可发现,搜索指数与资讯指数的趋势呈现不同趋势。2017—2018年初,搜索指数达到峰值,而资讯指数虽也上涨,但并未呈现爆炸状态,在2018年中期,搜索指数低落时,达到最高峰,可知在传播初期,网民参与度相对较低。

通过对比媒体参与度、网民参与度与“佛系”热度的相关度,可知在传播初期,网民参与程度相对较低,媒体占据了传播主导地位。

(二)传播内容

以“佛系”为关键词,搜索相关媒体资讯,可得到154条结果(相同资讯已筛除)。其中,人民网等主流媒体22篇;非主流媒体132篇,占比超八成。整理后,可将资讯内容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主流媒体深度剖析佛系丧文化(14.3%)

关于佛系的价值观,学者刘朝霞、王瑜认为,佛系包含着丧的内核;戴仁卿、杨殿闯认为,佛系文化是中立的生活态度。

佛系内核无论是消极主义还是中立主义,它与主流文化所倡导的青年人要为理想奋斗的价值观是不相符合的。主流媒体承担着传播主流价值观的责任,故其报道内容多为深度剖析、反对佛系背后的丧内涵,宣传社会主流文化。

2.非主流媒体介绍或评论佛系文化(29.7%)

一部分非主流媒体通过介绍、评论佛系文化参与进来,占比约三成。

(1)介绍佛系

介绍佛系主体内容与带火佛系的新世相文章基本一致,都是介绍佛系、佛系买家等的含义。

(2)评论佛系

此类资讯也会对“佛系”含义进行介绍。除此之外,还会进一步表明作者对此的态度,或赞成,或批判。与主流媒体不同,作者表明态度时较随意,缺乏论证过程。

根据传媒经济学的“二次售卖”理论,媒体首先生产内容,销售给受众;然后生产出被内容吸引的受众的注意力,再售卖给广告主。非主流媒体通过发布以上两种类型的资讯,生产“佛系”相关内容,收获受众注意力,获得流量提升;高流量能够作为与广告商谈价的筹码,以提高广告利润。

3.非主流媒体利用佛系热度分发行业内容(55.8%)

此类资讯占比最多。大部分非主流媒体利用佛系热度发布与自身定位行业相关的内容,具体模式包括制造“佛系+”、无关内容两种,占比超过五成。

(1)制造“佛系+”

制造“佛系+”的最大特点在于将佛系与媒体本身定位的行业结合起来,制造新词,其内容与佛系并无实质联系。以百家号“珠宝商平台”发布的文章为例,该文章主要向读者介绍其所谓的“佛系珠宝”,但“佛系珠宝”指的是“佛教七宝”,即金、银等珠宝,而佛系代表的是年轻人不争不抢、不求输赢的生活态度,与佛教是不同层次的概念。因此,文章中的“佛系珠宝”与新词“佛系”并无实际联系。

(2)无关内容

此类资讯一般在开头出现“佛系”,后文的主体内容则与“佛系”毫无关系。典型例子是百家号“北京新东方”当日发布的文章。文章以“虽然现在的佛系‘90后早已看淡了考试分数”开头,全篇内容主要向读者介绍考试时间、流程等注意事项,主要内容与“佛系”并无关联。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这两种类型的文章虽在文本上包含“佛系”,但实际内容是与其行业相关的资讯,与佛系并无真正意义上的联系。媒体分摊流量,让读者通过阅读文章了解其行业,为其赢得更多潜在消费者。

由此可得,在佛系传播初期,媒体占据了主导地位。其中,又以非主流媒体的资讯占比最大。三成左右的非主流媒体资讯向读者介绍或评论“佛系”这个新词,其目的是为了吸引受众注意力,获得流量提升;剩余七成的资讯报道仅在文本中运用了“佛系”一词,与“佛系”无实质性的联系,其目的是分发行业信息,赢得更多潜在消费者。

三、“佛系”传播热引发的问题

媒体造就的传播盛宴,让“佛系”充斥在网络的每一个角落,仿佛人人都是佛系青年。然而,现实情况并非如此。客观环境与媒体拟态环境之间的反差会引发青年人的认知偏差,产生认同危机。

(一)客观世界与拟态环境的差距導致认知偏差

1.客观世界中的“佛系青年”

关于网络所呈现的青年人的状态与其在客观世界中的现实表现之间的反差,学界尚未有系统、科学的研究;但通过梳理一些学者的访谈、宏观经济数据等则可一窥究竟。

学者刘朝霞等对10位参与佛系传播的青年人进行了深度访谈,其中5位受访者都明确表示,“佛系”的表达与年轻人的实际状态存在差距;学者罗敏等采用民族志访谈的方式,探究“丧”文化下青年网民的真实状态,得出了“丧”不等同于青年真实状态的结论。

无欲无求是佛系的内涵之一,这种状态在该词传播源头日本表现得非常明显。日本进入“低欲望社会”的表现之一便是年轻人的消费欲望降低;反观中国,青年的消费欲望依旧非常旺盛。在超前消费方面,仅有16.7%的大学生从未超前消费。在奢侈品消费方面,中国“80后”“90后”分别贡献了中国奢侈品总消费的56%和23%。①以上数据表明,中国青年的消费欲望尚处于较高状态,而并非无欲无求。

2.拟态环境下的“佛系青年”

美国政论家李普曼所提出的拟态环境理论,意在指出媒介建构的现实不是对客观现实“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产生了一定的偏移。

漫天飞舞的“佛系”为青年人打造了一个拟态环境,在这个环境下,人人都是佛系青年。但由前述分析可知,网络上超一半的资讯内容与“佛系”内核即不争不抢、不求输赢的生活态度并无实质关联,而只是在文本上应用了“佛系”一词,这就给拟态环境下的青年网民带来了大量的迷惑式的信息。

如第一点所述,青年人的真实状态与网上所呈现出的状态本就有差距,在此基础上,媒体通过发布大量迷惑式的信息,更加强了网络环境的虚假性。当青年人回归现实,会因现实环境与网络环境的巨大反差而产生认知上的偏差。

(二)偏离主流文化导致社会认同危机

社会认同是以社会成员追求共享价值为表征的一种认同模式,对于社会成员寻找归属感具有较大的作用。大众传媒作为共享意见、传递语言符号的平台,其本身就是建构社会认同的重要渠道。通过网络媒体传播的佛系文化有偏离主流文化的内核,青年人大量吸收这样的信息以后,容易产生对社会主流文化的怀疑,导致社会认同危机。

四、对策及结语

媒体在“佛系”传播热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也制造了网络与现实的反差。对于媒体而言,通过提供信息而收获注意力、再向商家出售注意力是其得以运作的普遍机制,但提供真实客观的信息永远是媒体良性运作的根本。媒体作为社会组织,亦应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在涉及青年人的话题上应更为谨慎,应注重为青年传播主流价值观,而非一味迎合流行。

对于处在信息狂流中的青年人来说,如何辨别网络环境下的大量泡沫信息、冷静客观地观照现实则是重大课题。必须认清社会主流文化、时代发展潮流,从而得到个体与社会的准确图景。“佛系”的面纱之下,人人依旧在为梦想奋斗拼搏,是青年一代必须认识到的现实。

注释:

①数据根据麦肯锡《中国奢侈品报告2019》整理。

参考文献:

[1]罗敏,支庭荣.青年“丧”文化的话语生成和情感实现[J].当代青年研究,2019(4):57-63.

[2]程曼丽.媒介现实与社会现实的关联与互动[J].新闻与写作,2012(7):60-61.

[3]傅雨默,曾详荃,黄麟琴,等.在校大学生消费成本问题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8(12):167-168.

责任编辑:杨国栋

猜你喜欢
社会认同网络传播佛系
法系妈&佛系爸
“佛系”掩盖了什么?
佛系
佛系青年(双语加油站)
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与社会认同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社会认同的变化及其影响
新媒体时代河南文化资源网络传播的现状及对策
民族传统体育仪式的文化解读
网络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
《彩虹艳尽半边天》对黑人女性的社会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