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如何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索

2020-07-04 02:09赵卫国
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17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

赵卫国

【摘要】优秀传统文化已是中华民族的基因,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德育学科、文化课程、校园活动相结合,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教育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加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学生一生的成才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关键词】中小学德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渗透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课题名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农村学校德育工作的融合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GS[2019]GHB1257。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7-0058-01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要求“教育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可见,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相结合,既有利于德育目标的实现,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又可加深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提升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所以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小学德育工作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要求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其中指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精神内涵,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为中小学德育的重要载体,积极有效地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并将其与德育工作相融合,让广大青少年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才能增强青少年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中华文化强调“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像这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因此,只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让青少年汲取丰富营养,才会让青少年将古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联系、相融合,传承中华民族的历史基因,使其永葆其青春活力和时代魅力。

二、实现德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

1.将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在课程教学中,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有效实现德育目标,把德育落到实处。

紧紧围绕课程目标,将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思想品德课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历史故事、名人故事、优秀人物事迹等,挖掘课程思想内涵,发展学生道德认知,注重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要利用好语文、历史、地理等课程中思想道德教育因素,将语言文字、传统文化、历史地理常识等丰富的内容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激发学生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主动性,真正让做到“文道统一”。通过教学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家国情怀和公民意识。

利用逻辑思维,例如数学、物理学科,促进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利用科学知识,例如科学学科,来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科学的精神来促进学生的探究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敢于梦想,勇于创新的优秀品质。

利用音乐课教学,通过对优美音乐的欣赏,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情趣;利用体育课,通过体育活动让学生形成强健的体魄和坚韧的意志,以及集体主义精神;利用美术和艺术课,通过欣赏与模仿,培养学生欣赏美、发现美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2.将传统文化与校园活动相结合

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利用传统文化进行德育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将德育和传统文化渗透的过程中,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传统文化寓于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中。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采取课前读、课后读,结合语文课读等方式进行,还可每学期或每年举办经典诵读比赛活动。通过读、听、记、写、赛的方式,让经典与学生天天见面,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学生,让经典渗透到个人言行中。使德育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融合经常化、规范化,达到德育的目的。

借助傳统节日,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活动,让学生在传统节日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一是有组织的让学生搜集和学习传统节日的来历、意义、节日中的主要活动,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知识,参与传统节日的活动,进一步加深对传统节日的认知,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是举办一些活动,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如春节时让学生参与地方社火或地方特色的春节活动表演,清明祭祖、祭英烈,中秋收集团聚的诗文,重阳孝敬老人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去感受、发现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是非观;三是组织征文比赛、节目表演等,让学生把自己的所感所受、所悟所省表现出来。

举办读书节、创建书香校园和书香班级活动,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形成健康的读书习惯。开展书目推荐、读书征文、读书卡片设计、读书心得交流、读书笔记评选、诗文朗诵等活动,把读书与学习紧密结合起来,让书去教育学生、影响学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班级文化建设中,以本班级的特点和实际,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到班名、班训、班歌、班徽、班级口号的设计中,让学生讨论形成班规班约、班风等,通过班会活动,提升学生的认同感,规范学生行为,增强班级凝聚力,达到班级培养目标。

与学校特色和学生个性展示相结合。仪式教育主要进行升降国旗、入团、入队、入学、毕业、成人等仪式。如升降国旗,要有严格的制度规定,除假期外,每周一及重大节会活动要举行升旗仪式,奏唱国歌,开展向国旗敬礼、诵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旗下宣誓、国旗下讲话等活动;每周五举行降旗仪式。入团、入队仪式的举行可增强学生的仪式感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辱观。

传统文化与校园活动相结合的形式,既可以加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教育,还可反映出丰富的校园活动,这样的活动方式可在一定意义上促进学生形成品德美、才能美、行为美。

3.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用好地方和学校课程的前提下,要结合本地方特点、特色,开发德育校本课程。

例如引导学生了解家乡情况,可结合本地的历史文化、历史人物、本地自然环境等,开发适合本地的校本课程,这样可培养学生守护家园、爱护祖国的情感。

结合学校、学生实际,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美德,开发德育校本课程,根据学段和年级形成不同的内容和要求,德育校本课程中要渗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公德、理想信念、三节三爱、正确的人生观与科学的世界观的内容,同时要保持连续性,逐级提高、逐步扩展。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途径探讨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