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初探

2020-07-04 02:09张珍玉
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17期
关键词:非连续性文本

张珍玉

【摘要】部编教材重视培养低年级学生非连续性文本的初步阅读能力。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理清图表等非连续性文本的表达顺序,有条理地阅读文本。可以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学拼音、认事物、促朗读等,增进对课文的理解。可以通过读漫画,画漫画,写漫画,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乐于写话。

【关键词】非连续性文本  有序观察  促进理解  乐于表达

【课题项目】2018年度福建省漳州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立项课题“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課题编号:ZPKTY18115)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7-0082-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第三学段提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其实,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不只是第三学段的任务。生活中,非连续性文本比比皆是,特别是对刚入学、识字量有限的低年级学生而言,非连续性文本更是他们阅读的主要材料。部编教材重视低年级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渗透,也精心安排了一些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万丈高楼平地起,从低年级开始渗透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初步培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势在必行。

一、理清顺序会观察

非连续性文本多以数据、表格、图片、图解文字等方式出现,信息载体多样,具有跳跃性,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但这些信息又不是零散无序的,是按一定顺序组合排列的。掌握这种顺序,阅读并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就容易多了。

(一)图表的方向

表格的信息量较大,要准确获取信息,掌握观察顺序很重要。孩子进入小学,很快就会接触课程表、时间表、名单表、评比表等。部编教材一上“语文园地二”的“识字加油站”就是一张课程表,并提出问题“看看你的课程表,星期三有什么课?”教师首先要教学生看横排表头,明白横排表示星期;再告诉学生,星期三向下的那一列就是星期三的课程。接着让学生看竖排表头,明白竖排表示节数;再告诉学生,第一节向右看的那一排就是第一节要上的课。怎么找星期几的某一节课呢?找到横排与竖排的交叉点就可以了。多训练几次,相信学生很快就能按顺序读取表格信息了。

(二)项号与序号

部编教材每篇课文后面都有课后练习。课后练习前不再出现序号,而是用带有红波纹的圆作为项目符号。语文园地每个板块下面的几个项目也不是用序号表示,用了同样的项目符号。老师在教学时有必要让学生弄清楚教材的编排顺序,学习才更有条理。

课后完成配套练习是学生的必备功课。而练习题全都是非连续性文本。没有养成有序的阅读习惯,学生会经常出现不该有的错误。有这样一道题:

下列四组词语中,每组各有一个词语有错别字,请用横线画出来。

A. 正在  在见  长大  禾苗

B. 日月  不是  天上  果面

C. 虫子  自云  月亮  大人

D. 回家  公厂  对手  同学

在大人眼中,这实在太简单了,可是部分低年级学生受班级小组的影响,以为题目中的“组”是竖着看的,完全忽略了左边的字母序号,结果可想而知。在完成练习时,还时常碰到有些学生类似“标出短文的自然段号。”“画出短文中描写猫样子的句子。”这样的题目漏做。有的学生甚至把第4题选择题的答案填到第3题填空题的横线上。此类种种,归根结底,是因为学生没有很好的序号阅读顺序概念。教师可以教给学生序号打勾法,就是做完一小题,在这小题的序号上打个勾。也可以采用尺子检查法,用尺子对着题目一行一行往下看。这样养成按序号有顺序阅读的好习惯,就能又快又准地完成练习了。

(三)注释和话泡

部编教材的作者注释一般在课题那页的最底下,要引导学生目光下移关注,否则很多学生会熟视无睹。诗歌中被注释字的右上角有个小编号。比如二上《敕勒歌》中的“见”,要引导学生到文后按提示找出注释。在抄写最后一句诗时,有学生把注释小编号也抄下来,说明他对注释号表示位置顺序,不属于诗歌的一部分还没有搞清楚。

这里说的话泡顺序是指话泡是针对哪一部分提出的。例如二上《葡萄沟》,课文第二段的最底下有个小话泡:联系上文,我知道了“五光十色”的意思。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在第二段中找出“五光十色”做上记号,如果位置都没找到,何谈联系上文来理解呢?

二、图文结合善理解

低年级课本中的拼音、识字、课文都配有精美的插图。这些插图内容丰富、意境深远,建立插图与文字的密切联系,充分利用插图进行学习,不仅能增加学习乐趣,还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连图认事物

有一些插图与课文内容一一对应,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连一连。比如一上的《比尾巴》,先在课文中圈出“猴子”“长”促进识字,然后把圈起来的词与插图中猴子的长尾巴连起来,学生对猴子尾巴的特点就有了直观的认识。一下的《动物儿歌》,二上的《植物妈妈有办法》《树之歌》,二上“语文园地二”的《十二月花名歌》等课文,都很适合用圈一圈、连一连的方式来认识事物及其特点。

(二)学图促朗读

图文对照不仅能认知事物,还能促进朗读。如一下的《小猴子下山》,课文的前三段都出现了“非常高兴”,但从插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小猴子三次“高兴”的表现是不同的:高兴得合不拢嘴、高兴得跳起来、高兴得跑过去。直到第四幅图,高兴得“追”出去。我在指导朗读时引导学生充分观察图片,带上猴子的表情和动作来读,效果不错。图片上还展现了猴子“掰、扛、扔、摘、捧”等动作,加上动作读一读、演一演,学生学起课文来轻松又快乐。

(三)借图学拼音

细心的老师不难发现,单韵母和声母的插图大多代表着发音与字形,充分利用插图可以让学生很好的发音和记形。而韵母的插图则暗藏玄机,需要教师充争挖掘这种非连续性文本的内涵。例如教学《ai ei ui》时,我让学生说说插图哪里藏着ai ei ui的四声。学生说了“奶奶”、“白发”、“打开”、“围巾”、“背包”、“水杯”、“大腿”、“挨着坐”、“灰色”、“戴红领巾”等许多带有ai ei ui四声的词。我利用多媒体的硬笔功能,把学生说出来的拼音(如nǎi、bái、bēi、tuǐ……)标在多媒体插图旁让学生拼一拼、读一读,学生惊讶地发现,原来插图中还有这么多秘密。更让人称赞的是,学生还能从插图的整体意境出发,说出“奶奶爱孩子,孩子也爱奶奶。”这说明学生不仅掌握了“ai”的四声,还读懂了插图这种非连续性文本所蕴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就是拼音与插图结合学拼音的风采与魅力!

三、读画漫画乐表达

非连续性文本之一漫画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多以直观的形式反映主题,想象丰富,趣味性强,深受学生欢迎。漫画实际上也是素质教育的一种,能培养人幽默的品格,借为语用,还能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一)问题引导,讲得具体

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较弱,不一定能迅速领会漫画的丰富意味,特别是多图漫画信息不斷变化,更具隐蔽性和碎片性。教师要善于设置启发性的问题,引领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才能变无声的漫画为有声有色的故事。例如二上口语交际“看图讲故事”,是《父与子》经典漫画《有趣的书》。漫画共有六幅图,关注人物的行为变化才能把握情节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来引导学生:(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2)第二幅图中,父亲看见儿子在干什么(3)第三幅图他们怎么做?(4)饭菜前后的变化说明了什么?(5)故事结尾怎样?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观察交流,学生很快就理清故事脉络,故事也讲得生动完整。

(二)感受具象,写出精彩

学生不仅喜欢读漫画,讲漫画,还喜欢画漫画。很多学生的课本空白处都会或多或少地出现各种题材的漫画。漫画能丰富学生的想象空间,提高写话兴趣,丰富写话内容。我把漫画引进日记本,让学生写漫画日记。学生的漫画虽然稚嫩简单,但画的过程就是一种思考、回想和丰富的过程,有了漫画思维在前引路,写话也变得更具体精彩。

总而言之,我们要重视小学低年级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充分挖掘教材和生活中的非连续性文本素材,指导学生有序地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充分结合非连续性文本和连续性文本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借非连续性文本促进口头和书面表达。提高非连续性文本的语用价值,更好地为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罗刚淮.浅谈几种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示例[J].教师教育论坛,2015(02)

[2]罗瑛.教学评测融一体,多维交互提素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8(38)

猜你喜欢
非连续性文本
重视非连续性文本,提高小学生阅读水平
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