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科技社团建设视阈下生科类大学生科研育人路径研究

2020-07-04 02:24刘树刚齐宪磊高姗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科技创新大学生

刘树刚 齐宪磊 高姗

摘 要:科研育人经引起高校广泛的关注。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各个领域掀起了科研狂潮。在大力发展科技不断创新高的新时代里,科技社团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为进一步深刻理解科研育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以及科研育人的路径开展了此次研究。

关键词:科技创新 大学生 科研育人

一、目前生科类大学生科研育人路径现状

1.科研育人基础

山东农业大学科研育人基础雄厚。目标责任制:统筹专家教授担任班主任、高年级优秀学生担任学业领航员、高水平研究生担任科研领航员、辅导员和专业主任构建“五位一体”育人系统工程;实验室开放日、科研导师制等启蒙学生的科研兴趣。经费保障机制:大力支持生命科学联赛、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大赛等科技创新活动作为创新教育的有效载体和重要途径;通过细化、拆分各类专业实验技能,提升学生专业实践操作能力;开展“生命之光”、生命科学进展等学术报告,营造浓郁的科研学术氛围。评价激励机制: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SRT等筛选提升科学训练的创新能力;开放性、招标性科研课题对学生进行广覆盖;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科技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权重增加10%—15% ,大力倡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教师多形式开展科研育人工作机制: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创新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参与各类国家级课题,学生协助教师或者独立完成科研活动中的部分工作。

2.科研育人存在的问题

学院科研育人工作取得很大成绩,但还有一定的工作空间。一是科研育人的思想还有待进一步凝练,需要深度挖掘其内涵; 二是科研育人的运行方式还有待进一步探索,需要总结培养具有推广意义的科研育人经验; 三是科研育人激励保障措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需要构建高校科研育人的完整体系。

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立足工作实际、坚持问题导向、突出时代特点、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学院现有“飞”动植物艺术协会团支部和“百奥”微生物科技协会两个科技社团。目前两个科技社团共有成员148名,每个团支部设置团支部辅导员1名(青年教师),团支部书记1名,团支部委员2名,团支部下设四个团小组(按照四支类型各异大学生探究型发展团队划分)。

二、加强科技社团建设视阈下生科类大学生科研育人路径

1.立足“差异”,尊重“异质”,个性培养,推进“差异化成长”

①顶层设计,明确“多元异质型创新群体”培养总体思路。基于以全面摸排学生躺在入学档案中“特殊才能”为基础,以兴趣导向为切入点,摸排“兴趣小组”,成立四支类型各异“大学生探究型发展团队”,配备“学生导师”和“团队导师”,激发学生创造热情、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学生将兴趣转化成创新实践,孵化出创新型学生典型,进行宣传,推进“典型示范”,形成“滚雪球”效应,孵化出更多多元异质型创新群体。

②试点引路,形成“多元异质型创新群体”培养典型示范。坚持“试点先行、逐步拓展、以点带面、影响一片”工作思路。聘请学院高年级“创业导航员”、聘请硕士博士生为“科研启蒙员”作为学生典型,成立由院社团骨干成员组成的“学生导师”团队,每年结合学生高考档案及对大一学生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特殊才能的全面摸底,初步遴选80-110名左右具有创新创业潜质的学生,由学生导师团队4名成员成立面试小组,采用“学生申请+专职团干部(青年教师)搭台+虚拟班级创建+师傅带徒弟”模式,积极开展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该“班”构成以“自主探究型大学生发展团队”“社会实践型大学生发展团队”“创新创业型大学生发展团队和“文體竞技型大学生发展团队”等四支类型各异大学生探究型发展团队为基层单位,定期组织团队学员开展“创新原理课堂学”“创新技巧现场学”和创新典型可视化等活动。[1]

③双驱互动,打造“师生协同创新成长共同体”。经过前期充分沟通,以学院团干部和青年专业教师为主体,成立跨学科创新团队,实现“团干部(青年教师)工作创新团队”与“大学生创新型发展团队”双驱互动,致力于大学生探究型创新实践活动。如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经过前期充分讨论,确定申报课题指南,面向团队成员发布,进行招标,可以确保课题研究达到预期效果;再如,学院团委发布社会实践调研课题,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参与撰写调研报告,提高了调研报告质量,增加了获奖概率,增强了社会实践实效性,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和荣誉感。团干部(青年教师)申报自身科研课题及从事学生工作理论研究,可以依托学生这支力量,进行社会调查,形成调研数据,为自己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奠定基础。这为打造“师生协同创新成长共同体”提供了有效模式。

2.试行团小组“组长提名轮岗制”

团小组是团支部的细胞,细胞健康,支部成长。学院大学生探究型发展团队流动团支部制定团小组组长选举办法,根据四支类型各异大学生探究型发展团队划分,将学生团员分为4个团小组,团小组实行“年度考核制”。团小组长人选由每组学生团员获得绝对多数提名,并公开选举产生,组长当选确定后,由其提名副组长1-2名人选,经全体小组成员选举产生。团小组产生后,制定该发展团队年度工作目标和计划,报团支部批准。团小组年度考核时,团支部采取工作创新项目和工作成果汇报的形式进行考核表彰。实行“组长提名轮岗制”以来,流动团支部学生团员的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能力明显提高,民主意识、集体观念、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明显增强。

三、加强科技社团建设视阈下生科类大学生科研育人成效

1.出“成果”

依托“飞”动植物艺术协会团支部和“百奥”微生物科技协会团支部获批国家(省)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5项,创业实践项目6项,孵化创业实体3个;团支部成员公开发表论文5篇(其中1篇SCI)。申报国家专利5项,授权专利3项。获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奖项12项。国家级省级文体竞赛获奖9项。立项省级校级社会实践重点团队1支,调研报告分获全省暑期社会实践优秀调研报告一等奖、二等奖;百奥微生物协会会长沈开强获得山东省大学生优秀科技社团干部荣誉称号,学校也因此荣获“优秀组织奖”。

2.出“典型”

培育出许思齐:山东农业大学“十佳大学生”,主持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一项,SRT一项,获山东省大学生生物化学技能实验大赛特等奖,校最美大学生等荣誉数十项,现已被清华大学录取为直博生;利达文:山东农业大学“优秀青年志愿者”,毕业后志愿到新疆和硕县服务,扎根边疆、到基层、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李玉聪:主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项,主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项,校“三下乡”优秀实践服务队、优秀学生和山东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服务队、实践优秀学生等荣誉;袁希森:第五届全国植物生产类大学生实践创新论坛一等奖;李新尚:第五届全国植物生产类大学生实践创新论坛一等奖。

3.出“效应”

作为“百奥”微生物科技协会团支部书记兼副会长的宋亚琪同学在自身成长同时不忘带领学生飞翔。在其影响下班级同学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社会实践及科技创新活动,班级创新氛围浓厚。班级同学参加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比例高达87.5%;全班同学参加校级以上学科竞赛15项,获奖10项,其中山东省大学生生物化学实验技能获奖3人次;获批国家级或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项;申报校大学生科研项目5项,获批2项,形成了“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群体效应。

4.出“影响”

团建促进优良学风形成贡献度持续凸显。目前团队2017级成员100%英语四级通过率,42.6%六级通过率,93.2%拿奖学金,获推免研究生资格7人,占学院推免比例三分之一。团队成员刘琳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在《Plant Growth Regul》上的《Apple, from omics to systemic function》,影响因子2.65;丁文龙《一种用于筛选拮抗菌的刻度尺》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团支部成员许思齐、王鹤翔推免到清华大学大学直博生、团支部委员李玉聪以优异成绩推免到西湖大学直博生,为学院优良学风建设作出突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谭红.科技创新视阈下工科大学生科研育人路径研究[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03).

作者简介

刘树刚(1987.12—),男,漢,山东莘县人,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团委副书记,讲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向。

猜你喜欢
科技创新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论以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烟草行业可持续发展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要素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率分析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