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森林文化》实施课程思政的探索

2020-07-04 02:09何慕涵
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17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课程思政育人

【摘要】高校专业课具有较强的育人优势,对课程思政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强,本文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森林文化》课程为例,探索将育人元素融入专业课基础教学,通过课程思政教育为学生传递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专业课程  课程思政  育人

【基金项目】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程思政教改项目(SZ201804)。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7-0247-02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习总书记的讲话为大学生思政教育提供了方向,课程思政以课程为载体,在专业课程教育全程渗透德育元素[2]。《生物多樣性保护与森林文化》课程是我校专业群平台课,涉及专业多范围广,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做到以专业知识为载体,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一、开展课程思政改革所具备的优势

1.课程定位的特殊性

顺应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及全球绿色发展浪潮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要求,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益的公益性、长期性、广泛性、群众性开设本课程,目的为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理念,热爱自然、享受自然、保护自然的劳动者,为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一份努力。

本课程为一年级学生的专业群平台课,是一门基础课程,为其他森林管理类和利用类课程奠定保护意识的基础。

2.课程对象的广泛性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森林文化》现为我校生态与环境工程学院的专业群平台课,面向林业技术、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等所有专业的全部一年级学生,学生人数众多,受众面广。

本课程上线运行后,第一轮课程招生人数为1289人,除本校学生740人外,另有昆明理工大学、昆明医科大学和云南民族大学等高校学生选课,影响面相对较大。

另外,本课程为基础类课程,着重培养学习者的生物多样性、环保、生态保护等的意识和行为,相关知识覆盖面广但深度较浅,可拓展到自然保护工作人员、环境保护工作者等群体的继续教育中,也可以用作保护区周边社区环境意识教育、旅游区科普宣传等。

3.课程相关前期工作丰富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森林文化》2014年被列为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完成了课程标准、课件、拓展学习资源、课程网站等建设;本课程于2018年春季学期正式在“智慧树”上线运行,首次课程招生共有来自六所高校的1289人;项目组成员发表课程相关论文3篇;学校周边有森林、水库、人工绿地、金殿公园、野生动物园、村庄等,为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场所。

二、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点

要对一门专业课开展课程思政改革,其关键是在于找准并深度发掘该课程中思政元素的融入点,经过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后,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价值引导。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文明”

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文明”与“富强、民主、和谐”一起,作为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提出,文明含义中的生态文明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所取得的成果是社会与环境关系的体现。

2.归属感与民族自豪感

文明积淀的民族历史、自主研发的科技成果、日益增强的军事国力、丰富宝贵的物产资源,无不提升着我们的国家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

3.唯物辩证法之“因果关系原理”

世界上很多国家地区,有着无与伦比的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但同时,这些地方的生物多样性又面临着极其严峻的威胁。人类的过度行为就导致了环境破坏、物种濒临灭绝的结果,而生态的破坏、生物的锐减又必然会影响到人类自己的生活和生存环境,这就是“因果关系原理”。无论是整个环境还是每个人的生活,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就会有对应的结果,因此每个人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平等”

“平等”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价值观。平等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一种态度,是追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权利的平等享有。自然界也是平等的,人类和各种生物享有同等的生存权利,人类不能轻视其他物种的生命,只有丰富生物多样性,才能保持生态平衡。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敬业”

“敬业”是社会主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准则,是重要的价值体现,也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每个人都应该用辛勤的劳动和扎实的工作践行敬业这一朴素而崇高的美德。

体现在学生身上,敬业就是要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勤奋读书,学有所成,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三、总结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是教育价值理性的回归。“课程思政”应该成为专业群平台课教学的一种模式,针对学生的广泛性,专业教师应有强烈的自觉意识,充分发挥课堂育人功能,探索并积极总结经验,推广思政育人效果,服务育人事业。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金浏河,高哲.对“课程思政”的几点思辨[J].现代职业教育,2017(18):60.

作者简介:

何慕涵(1986-),女,讲师,专业药用植物资源。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课程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