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脱贫攻坚的现实问题与解决路径

2020-07-04 12:32刘江涛
时代人物 2020年3期
关键词:贫困县贫困人口贫困地区

刘江涛

当前脱贫攻坚进入决胜阶段,截至2020年2月,全国还有52个贫困县未摘帽、2707个贫困村未出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未全部脱贫,与过去相比,在总量上虽然脱贫攻坚基数不大,但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脱贫攻坚依然面临着更加艰巨的任务、脱贫难度系数极高。在此背景下,如何加大剩余贫困县和贫困村攻坚力度,如何高质量的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如何充分利用好贫困地区资源优势,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进而为乡村振兴的开展奠定丰厚的物质基础和强大的民心向心力,成为当前脱贫攻坚面临的现实问题。基于此,以脱贫攻坚为基点,通过深刻剖析目前脱贫中遇到的挑战及现实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及实现路径,助力脱贫攻坚的顺利完成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的短板,实现全面小康路上上一个也不能少的郑重承诺。

一、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

近年来脱贫攻坚已经取得决定性成就,主要体现在:第一,在脱贫总量上所剩基数不大。从2012年底的9899万人贫困人口减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截至今年2月底,全国832个贫困县中已有601个宣布摘帽,179个正在进行退出检查,未摘帽县还有52个,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贫困民众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已总体解决,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明显加快,脱贫攻坚目标已接近完成。

第二,在提高收入方面,各地坚持党的领导,集聚国家人力、物力、财力,在贫困地区开展各类产业扶贫工作,如种植业、特色产业、特色旅游业、建设特色小镇等,一方面拉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增加了人们的收入,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90%以上得到了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支持,三分之二以上主要靠外出务工和产业脱贫,工资性收入和生产经营性收入占比上升,转移性收入占比逐年下降,自主脱贫能力稳步提高。2013年至2019年,832个贫困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079元增加到11567元,年均增长9.7%,比同期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2.2个百分点,另一方面解决了贫困人口就业问题,调动了民众的积极性,有助于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为后续乡村振兴续航。

第三,在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方面,通过政策的倾斜,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贫困地区出行难问题基本解决,道路、家电村村通,村医村卫生室实现一村一拥有,10.8万所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改善,贫困地区群众出行难、用电难、上学难、看病难、通信难等长期没有解决的老大难问题普遍解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了保障,解决了“一方水土养育不 了一方人”的固有困境。

二、当前决胜脱贫攻坚面临的现实问题

脱贫攻坚战略实施以来,党和国家不断不断出台新政策,集中力量贫困人民探寻脱贫致富之路,力图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不断为之后的乡村振兴积累了丰厚的经验。但同时脱贫攻坚工作要去的全面胜利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困难,贫困问题依然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

(一)贫困县区易受自然条件制约

当前所剩的贫困县区多是偏远地区,虽然政府大力帮扶,但受地理环境限制,靠天吃飯的现象依然很普遍,先进科技无法运用。此外贫困地区空心化更严重,青壮年劳动力常年外流,且多是一线工人,很容易出现失业风险,对处于流水线的工人影响很大,部分贫困家庭外出务工受阻,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家庭收入,扶贫产业出现滞销,特色乡村旅游业无法正常运转,部分扶贫项目未能按计划推进,贫困群众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明显“缩水”。不仅未脱贫人口脱贫难度增加,已脱贫人口中也可能有部分群众存在返贫风险,边缘人口中还有部分群众存在致贫风险。

(二)贫困群众内生性动力不强

内生动力的激发是稳定脱贫和实现乡村振兴的必要条件,也是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内生动力是指贫困户积极主动摆脱贫困状态的心理动机[ ]。在全国范围剩余的52个贫困县中,“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已基本解决,但多是长期“输血式”扶贫,收入水平在短期内获得增长,其真正“独立自主”的致富能力未得到提升。

(三) 返贫风险很大

在已脱贫的地区和人口中,有的依靠本地区现有资源、产业基础比较薄弱,有的产业项目同质化严重,如特色小镇建设,基本都是民风古韵,缺少必要的创新,有的就业不够稳定,有的政策性收入占比高。加之部分贫困人民对政府帮扶脱贫的误解,出现坐在家里等帮扶,不是“我要脱贫”而是“有政府帮我脱贫”。将帮扶看作理所应当的事,在这种心理驱动下,返贫风险将大大提升。

三、决胜脱贫攻坚的现实路径

目前脱贫攻坚已经进入决胜的关键时刻,首要的是做好扶贫工作、在脱贫路上不落下一个人、保证脱贫攻坚的如期实现,将全面小康变成一句大实话和铁铮铮的事实。其次要时刻谨记脱贫攻坚不是重点,是起点,要稳定脱贫质量、防止返贫和减少新的贫困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第一,加大对贫困户的产业扶贫力度,做好产业的优化升级。在之前的扶贫工作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掌握了一些技术,在剩余的最难啃的骨头中,要牢牢把握精准的原则,坚持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改良产业模式,“要特别注重激发农民主体的特色产业,体现农民的主人翁地位”。其次,推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乡村旅游是产业扶贫的重要载体,通过产业融合,带动结构调整,可以延长产业链条,实现产业增值发展,增加优质产业扶贫项目,发展订单农业,这类产业的发展能够很好的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其创造力。及时进行产业技术创新,改变产业制度和经营管理经验,从而推动扶贫产业的优化升级。

第二,注重人民主体地位,激发民众内生动力。劳动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摆脱贫困不仅是政府的事、社会的事、更是群众自己的事。在扶贫过程中,广大人民群众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最根本、最稳定、最强大的力量,必须要着眼于从根本上破除群众“等、靠、要”思想。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能动性,让贫困人口自愿参与到扶贫致富的过程中来,要有效开展扶志、扶智、扶技教育,组织脱贫群众学本领、强技能、懂经营、让贫困人口从思想上作出改变,激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实现“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思想转变。

第三,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目前的脱贫成果来之不易,防止返贫,推动二者的压茬衔接,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坚持党的领导,及时落实党中央对脱贫攻坚的相关政策,做到精准施策。其次坚持绿色减贫及发展,剩余的52个深度贫困地区,自然环境脆弱,地理条件差,要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问题的基本解决,也要坚持“两山”的 思想指导作用,保护其地理环境。最后,强化人才培养与提升,实现人才振兴。实现脱贫需要有强大的人力资源,需要懂科技、懂管理、懂市场、懂法律的现代化人才,需要他们成为脱贫攻坚的主力军,去宣传党的政策,带领贫困民众掌握先进科技,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最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路上人人有份。

脱贫攻坚是一场必须打好的硬仗,是我党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着重聚焦“三区三洲”等极度贫困地区,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等绝对贫困问题,避免同质化,坚持一村一策的特色原则,以更为精准的措施对贫困群体进行帮扶。同时,要注重发挥群众的积极性、能动性,在贫困民众的共同努力,不断释放他们的潜力,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为自己走上幸福路出一份力。当前脱贫攻坚进入决胜时期,在这个时候更不能放松、不能大意,克服一切困难打赢这场攻坚战,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实现与乡村振兴的有效对接。

猜你喜欢
贫困县贫困人口贫困地区
比亚迪集团扶贫
我国所有贫困县全部脱贫
云南宣布31个贫困县脱贫摘帽
三部门发文鼓励政府 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隐形贫困人口
153个:全国153个贫困县已摘帽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2013年各省贫困人口数量及贫困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