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做优做强村级产业

2020-07-04 03:29石亚军陈许彬
新丝路(下旬) 2020年7期
关键词:村级发展

石亚军 陈许彬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宿松县是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有人口88万,辖9镇13乡209个村(社区)。有耕地64万亩、山场73万亩,可养水面84万亩,是一个典型的傳统农业大县。经过近年的扶贫,农民收入逐年增加,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贫困发生率降到1%以下,全县70多个贫困村也实现了整村脱贫,2019年实现了整县摘帽,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

在实施脱贫攻坚的几年中,宿松县始终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现村级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作为实施脱贫攻坚工作的主抓手,在做优做强村级产业的探索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宿松县村级产业发展的一些成绩

近年来,宿松县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借助脱贫攻坚东风,狠抓村级产业发展,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持续推进村级产业发展,逐步形成了“户户有增收项目,村村有主导产业,乡村有特色基地”的产业发展新模式。

1.因地制宜形成多元化产业格局。宿松县共有22个乡镇209个社区村,在发展村级产业过程中,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长短结合”原则,在山区、丘陵区、洲区分别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山区发展产业集中在油茶、白茶、绿茶、休闲旅游,丘陵区以特色林果、优质畜禽养殖为主,沿湖及洲区主要围绕水做文章,集中发展水产养殖、蔬果种植和稻渔综合种养。目前全县所有村均发展了1项以上主导产业,形成了各具特色、具有一定竞争力和知名度,发展多元化的产业新格局。

2.循序渐进推进连片发展。产业发展好不好,如何发展,这是宿松县各村社区在发展集体经济增加集体收入时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因历史原因和地区特点,部分先行发展起来的村,在产业的选取上遵循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特别是宿松县的油茶产业和稻渔综合种养业,经过几年的逐步发展,已经形成了大规模连片发展产业。截止2019年,全县油茶种植面积达14万亩,万亩以上油茶乡镇6个,其中70个贫困村有62个村发展油茶面积6万亩。

3.产业规模化带来聚集效应。宿松县在鼓励发展村级产业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些产业规模化村,这些村子的产业发展规模上去了,产生的经济效益也在逐年提升。村里集体收入有了,村干部的引领带头作用提高了,老百姓对村干部的能力认可了,形成一个良性的发展产业模式。这些获得高效益的产业,又反过来带动村子进一步发展,使村级产业规模越来越大,效益越来越好,形成聚集效应。宿松县洲头乡依托洲头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全乡11村通过抱头发展村级产业,形成葡萄面积3000亩,蔬菜面积1500亩,年产葡萄4000吨、各种蔬菜1.2万吨,带动农民增收。

4.科学引导联接产业链。早期发展产业过程中,全县各村的产业发展都是在摸索中进行,看到市场上什么行情好,就一股脑发展什么,没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使产业发展停留在最原始阶段,不能更好的发展壮大。以农业为中心向前后链条延伸,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主向上下游产业链发展,形成以乡园禽业、宝利鑫、刘氏峰业、龙成油茶、平安水产等企业向上游延伸,建立粮油、油茶、蛋鸡、鸭和蜂蜜生产基地、水产基地等,推动产业发展与农产品深加工有机结合。

二、宿松县村级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通过这几年的产业发展,宿松县村级产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长期发展形成的固有原因,在村级产业的发展、产业融合度、产业抗风险能力、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上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规模效应还未形成,抗风险能力差,受市场影响大。宿松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全县村级在发展产业过程中不约而同选择了与农业相关的产业,大量的种养业在村级不断出现,村级产业的主体也依托这些农业项目,因为农业项目天然的抗风险弱,导致产业发展靠天吃饭,抗风险能力差。加之村级产业发展的龙头带动效应不明显,产业发展主要以农作物为主,科技含量不高,一些村级在发展村级产业过程中多以被动发展为主,等靠要思想严重,不能保证长期发展,后续风险大。

2.一二三产融合度不高,产业融合发展的深度还不够。从调研走访情况看,宿松县村级产业的发展更多的停留在传统农业种植养殖,高效益、新品种、新技术、新规模产业较少。农产品加工以初加工为主,精深加工少。与电商对接不足,优质优廉农产品供不应求。发展产业同质化现象较重,盲目跟风,产业雷同,缺乏特色、个性和创新。党中央出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意见里面讲到在实施乡村振兴过程中要提高一二三产融合度,宿松县在发展村级产业过程中没有在三产融合上着力,基本是各自为政,产业的融合度不密切,没有形成集群效应,无法发挥产业最大优势,给村级集体收入的增加也没有发挥最大公约数。

3.产业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无品牌保护意识。产业有了,如何让产业发展有后劲,在发展产业过程中必须要树立品牌意识,宿松县各村级在发展村级产业过程中只有少数村产业发展过程中有一定的品牌意识,但是就整体而言,大部分村级产业的发展只是注重短期效益,无法发挥品牌的优势没有形成长期规划意识。

4.脱贫与乡村振兴的衔接不力。产业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事情,在发展过程中不能只图眼前,必须立足长远,宿松县在村级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在脱贫攻坚期内,始终把发展壮大村级产业作为实施脱贫攻坚工作的主抓手,各村也在抓住这一发展村级产业的机遇,在发展产业上完成了以前几年甚至几十年都没有做的事,大多数村实现了村级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村级展业也在扶贫工作的推动下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但是随着2020年国家脱贫攻坚工作任务的全面完成,做好下一步农村工作,实现村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将是今后发展三农工作的一个考验。

三、在乡村振兴下做优做强村级产业的路径

宿松县是农业大县,村级产业的发展一定要抓住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坚持县委政府的领导,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各级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为方向,特别是习总书记关于“三农”方面的重要讲话,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壮大村级产业,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1.形成“县级统筹,乡镇主抓,村级实施”抓产业模式。在全县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上,縣级必须要做好统筹,在产业发展的编制,产业效益的分配,农技人才的培养,相关农业政策的出台,配套激励政策的发布,需要发挥县级作用。针对村级产业发展的相关落实,需要由相关乡镇出实招,想好点子,让产业发展之路在本地区行稳致远。村级产业的做优做强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村,村级在实施产业发展过程中,就需要在探索中实施,在实施中发展,在发展中总结,在总结中提升。围绕一个目标,实现村有收入。

2.发挥村级党支部引领带头作用。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实现真正的乡村振兴,发展产业是根本,产业的发展就需要加强村级基层党组织建设,让村党支部成为发展村级产业的中心和领头。坚持党建引领,发挥村“两委”和党员的作用,坚持把管党治党延伸到基层,要发挥好考核奖励指挥棒作用,充分调动村支部和党员发展产业的积极性。

3.实施乡村人才振兴。招、引、留,让农技人才扎根农村,培育新时代农民。发展产业,需要人才,需要熟悉农村、热爱农村、扎根农村的新时代农民。一是作为发展村级产业的实施者和带头人,要提高他们的报酬,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必须要让带头人成为吸引人的岗位,逐步缩小带头人与公务员收入差距,让村两委成为吸引人的职位,让有能力的年轻人担大任,唱主角,组织带领农民发展好村级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二是吸引“能人”参与村级产业经营管理。让“能人”觉得呆在农村是有盼头的,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吸引在外打工人员回乡就业创业。

4.形成产业发展融合新模式。“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通过保底分红、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让农民合理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让农民成为产业发展的主体,在发展村级产业,做强做优村级产业过程中,一定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让他们直接参与到村级的产业发展,从产业的规划、实施、管理及收益的分配,从全程参与中形成新的产业发展融合模式。

5.坚持生态托底。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我们在做强做优村级产业的同时,一定不能忘记走生态强村,生态立村这个根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始终注重环境保护,不能贪图一时发展而忽视长远,付出环境代价。产业发展最终是为了农村发展、乡村宜居,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的优势和宝贵财富,所以在发展村级产业过程中,在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速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目标中,不能牺牲环境换取短期利益,必须要推动乡村绿色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作者简介:

石亚军(1988--)男,本科学历,助理讲师,中共宿松县委党校,课题负责人。

陈许彬(1965--)男,本科学历,高级讲师,中共宿松县委党校,课题成员。

猜你喜欢
村级发展
村级财务报账的规范化管理对策研究
山西将再建2859座光伏扶贫村级电站
浅谈村级经济管理模式
区域发展篇
东辽联社成功收回村级欠款近千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破解村级集体经济“空壳化”的朝阳探索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