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HP模型的高等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研究

2020-07-04 02:15李娜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0年15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信息化素养

李娜

摘要:教育信息化2.0时代对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首先基于浙江省四所高等院校调研结果,构建了高等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影响因素模型。然后,利用AHP模型对影响因子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高校教师信息化素养能力高低是多因素变量共同影响的,其中学校政策、学校信息化基础教学环境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投入时间这三个指标因子对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提升有显著影响,其他指标因子的影响力相对较弱。基于此,最后给出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提升的对策。

关键词:信息素养;信息化教学能力;AHP模型;教育信息化2.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0)15-0160-04

1引言

2018年4月,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计划指出通过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其中“两高”是指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推动从技术应用向能力素质拓展,使之具备良好的信息思维,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可见,教育信息化2.0时代对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高校教师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因素,其信息化教学素养的高低影响着教育信息化的全面提升和深度融合。在教育信息化2.0大背景下,本文选取浙江四所高等院校为调查对象,分析影响高校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的影响因素,并给出相关建议与对策,以期对促进高等教育信息化进程产生积极作用。

2文献综述

国内关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研究从2001年开始逐年增多。一些学者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内涵和结构做了研究,如左明章等将信息化教学能力内涵界定为教师基于自身教学相关理论的储备基础上,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设计与组织并实施教学,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思考、体验、反思逐渐形成的能力综合体。顾小清认为信息化教学能力包括基本信息技能、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理念以及信息化实施能力。部分学者对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做了研究,李天龙等通过对西安地区高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现状调研,发现该地区高校青年教师缺乏对信息化教学观念深层次的认知,信息化教学的实施能力不足。龚静等嘲研究湖南地区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发现教师缺乏精力与动力进行信息化教学。一些学者还对信息化教学影响因素研究,从教师、学校等不同角度提出了相应的观点。赵呈领等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得出教师对待信息化教学的态度以及自我效能感对信息化教学行为具有直接的正向影响。杨宁认为影响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主要受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影响,个体因素主要指师范生自身的观念与实践,环境因素包括教师示范、学校文化与技术类教育课程。

综上,目前对高等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定性研究的较多,定量研究的较少,其主要原因是信息化教学素养影响因子存在难以量化的问题。因此,本文尝试运用AHP分析法解决上述难题,旨在对高等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提升做一些有益探索。

3基于AHP模型的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实证研究

3.1 AHP模型概述

AHP(Analytic Hierarchv Process),即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著名的运筹学家T.L.Saaty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对定性问题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有效的决策方法,通过一定规律把决策过程层次化和数量化,最终得出定量的指标进行决策。通过此方法提高了决策有效性。运用AHP模型进行决策,解决问题步骤如图1所示。第一,將决策问题分为3个层次:目标层(A)——拟解决的问题;准则层(B)——为实现目标而采取的措施和方案;方案层(P)——用于解决问题的备选方案。第二,构造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开展对比分析。第三,基于判断矩阵的分析值,求解出各个指标因素的权重大小,确定各层级指标权重大小。最后,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

3.2建立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评价层次结构

遵循科学性、典型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评价因子选取原则,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浙江四所高校(湖州师范学院、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杭州师范大学、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研究分析,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再结合教育技术专家对指标进行筛选与调整的意见,最终得到了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评价层次结构,如图2所示。以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A)为目标层;以学校政策(B1)、学校信息化基础教学环境(B2)、信息化教学培训(B3)、信息化教学观念(B4)、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投入时间(B5)、信息化教学技能水平(B6)、数字化教学资源(B7)这7个评价指标为作为准则层(B),将湖州师范学院(P1)、湖州职业技术学院(P9、杭州师范大学(P3)、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P10)作为方案层(P)。

3.3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在建立评价层次结构模型之后,将同一层中各因素相对于上一层的影响力或重要性而言两两进行比较,即构造了成对的判断矩阵,因此能够得到客观和全面的评价结果。Satty等人提出“1-9标度法”对两个矩阵进行评测,xij取值1,2,3…9以及其倒数1,1/2,…1/9以衡量指标i对指标j的重要程度,如表1所示。

根据教育技术专家评判的准则层的各指标相对分数值,输入YAAI-IP软件,最终得出如下结果。建立起了方案层对于准则层成对判断矩阵(由于篇幅限制,此处表省略),得到的七个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比例均小于0.10,具备一致性的特征,所以在此基础进行的评估是有效的。所得的准则层各指标对于目标层权重,如表2所示。

3.4高校信息化教学素养测算

根据教育技术专家对每个指标的打分,然后乘以上节所得的对应指标权重,从而得到各指标分数之和,即能测算出影响四所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的能力因子大小,如表3所示。

综上,浙江四所高校的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整体评分是86.86。其中,影响四所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能力的因子从大到小排序为:学校政策>学校信息化基础教学环境>信息化教学设计投入时间>信息化教学技能水平>数字化教学资源>信息化教学观念>信息化教学培训,其中学校层面的学校政策、学校信息化基础教学环境和教师个人层面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投入时间这三个指标对于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提升有着显著的影响,其他指标的影响力相比较弱些。

4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提升的对策

根据上文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影响四所高校教师信息化素养能力提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学校层面的有效的支持以及教师个人层面的在教学过程积极的融合。虽然个案的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能力不一定能概括全局,但是个体现象是整体现状的具体表现,从个案状况也能反映出目前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能力发展现状。因此,本文结合实证结果从学校层面和教师个人层面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4.1学校层面

(1)建立完善的信息化教学政策性激励机制

高等院校应该加强政策导向,制定双向化的激励机制,调动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的积极性。激励机制包括正激励和负激励。正激励是指学校的正向强化,具体做法如下:一是学校可以通过制定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考核教师,对于排名靠前的教师直接给予物质奖励;二是学校可以将线上课程建设项目列为教学科研项目重点的扶持对象;三是学校在年度考核、职称评定过程中,将信息化教学作为重要的考量指标。学校在重视“正激励”的同时不能忽视“负激励”,要做到既重奖又重罚,对于一些不采用以及消极懈怠对待信息化教学的教师,进行降级、降薪以及经济处罚。通过双向化的激励机制,为教师在追求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道路上提供了不竭动力。

(2)健全学校信息化基础教学环境保障机制

信息化基础教学环境是高校教师顺利开展信息化教学的保障,脱离信息化基础教学环境,信息化教学活动无从谈起。高校信息化基础教学环境建设的范畴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教学支持硬件环境,包括校园内随时随地可连的无线网络,先进的交互式多媒体教室以及具有课堂录播功能并且能够满足研讨型和讲授型需求的智慧教室;二类是网络教学平台,高校应该在经费上优先支持,自建或者购买交互式的网络教学平台,这些教学平台是教师所开发的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载体,能有效地为在线学习提供教与学的良好体验。

(3)积极构建高效健全的教师信息化教学培训体系

高校组织开展的信息化教学培训是推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快速提升的有效途径。在实施培训的过程中,高校要针对不同年龄层次以及不同专业层次的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的技能需求,分层次、分差异培训,即要制定精准化以及个性化培训内容,而不能“一刀切”,這样才能使培训效果达到最优化。比如对于网络应用能力欠缺的中老年教师,在培训内容上要更多注重基础方法和策略培训。与此同时高校可以采用中老年教师与青年教师一对一结对子培训机制,通过面对面以及手把手教授,解决中老年教师教学实践中遇到教育技术问题。与中老年教师相比,青年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技术实操能力较强,但在信息化教学理论知识上比较欠缺,因此,在培训中要更多侧重理论层面,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

4.2教师层面

(1)加深对信息化教学理念的认识

当前,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发生深刻变革,根据前文调查结果来看,虽然高校教师大部分已经有信息化的教学意识,但是仍然有23%高校教师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不太接受将信息技术用于课堂教学。其中又有11%的高校教师认为在课堂应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就是信息化教学,对信息化教学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层次。由此可见,高校教师对于信息化教学理念并没有充分认识,为了适应信息化教学时代,高教教师应该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加深对信息化教学理念的认识。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课堂上知识的讲解者,更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积极开展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借助网络平台进行交互式学习等教学活动,更好地实现了学生学习效果的高效化。

(2)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教学技能水平

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教师离不开先进教学工具辅助支持,教师在一线教学过程中对于这些教学工具的熟练应用的程度成为关键所在。教师应该基于“线上研修+线下研修”混合研修活动积极主动对相关教育技术理论、教学智能设备、教学软件进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工具进行课程创新,优化教学效果。另外,教师应该多参加校内校外信息化教学比赛,在与同行交流学习过程中,不断激励自身去提高信息化教学技能水平。

(3)实现信息化教学常态化

混合教学模式是教师实现信息化教学常态化的典型实践。混合教学模式将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和线上学习的优势相结合,即可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其核心思想是将面对面教学与在线学习两种学习模式整合,达到提高学习效率,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因此,在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经过信息化教学设计,制作教学微视频,积极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推进信息化教学常态化。

(4)建设优质数字资源并应用于教学活动

高校教师要高质量建设数字教学资源。对于课程重难点知识部分,需要花费更多的心思去精心设计,尤其是视频微课。针对不同层次学生,采取“分层次建设,难易搭配”的建设策略,以满足不同的知识需求。建设的数字资源,并非一成不变,教师需要根据教学效果、学生反馈等及时进行资源的改进和完善。建设优质数字资源是进行信息化教学的一个重要一环,只有将优质的教学资源运用实际教学中来,才能达到信息化数字教学的真正目的,也是进行信息化教学的关键所在。“重建设,轻应用”是目前教学资源建设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教师在翻转课堂、SPOC等教学模式中灵活运用数字资源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5结语

在当今“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必须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具备高水平的信息化教学素养。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能力的提升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多因素变量共同影响的动态过程,需要学校层面和教师个人层面协同努力才能达到理想效果。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信息化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
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应“教”字当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