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散光方向切口在白内障手术中的运用

2020-07-04 12:20杜雪良
特别健康·下半月 2020年7期
关键词:视力

杜雪良

【摘要】目的:探讨角膜散光方向切口在白内障手术中的运用。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白内障患者110例,随机分为A组(55例)与B组(55例),A组切口位置为最大角膜屈光力子午线轴位,B组切口位置予传统颞上侧或鼻上侧,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天、1周、1个月的角膜散光度与视力,与随访1个月内并发症率。结果:术前两组裸眼视力与角膜散光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段两组的视力均较术前有明显的上升(P<0.05),且A组与B组上升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天角膜散光度明显上升,术后1周恢复,术后1个月明显降低,且各时段角膜散光度均显著低于B组(P<0.05);A组在术后1个月内总并发症率5.45%显著低于B组总并发症16.36%(χ2=4.21,P<0.05)。结论:在白内障手术中从最大角膜屈光力子午线轴位切口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角膜散光度,视力恢复快,且围术期并发症减少,安全性高、可进行临床推广。

【关键词】角膜散光方向切口;白内障手术;散光度、视力

白内障是指晶体混浊导致的视觉障碍性疾病,其发病缓慢,早期无明显症状,极易漏诊,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可能出现近视、眩光等症状,最终可完全失明,因此需要予必要的治疗措施。手术治疗是现临床治疗白内障的主要方式,传统的白内障手术选择从颞上侧或鼻上侧进行切口,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视力,但易受切口位置的影响引发术后角膜散光,影响术后整体视力恢复效果[1]。而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临床开始追求更快恢复功能性视力的精准手术切口方式,以降低术后角膜散光度,保证手术效果,本研究通过对照试验探讨角膜散光方向切口在白内障手术中的运用,期望为更优的手术切口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整理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白内障患者110例,随机分为A组(55例)与B组(55例),纳入标准:①术前角膜散光>1.00D患者;②项目实施前,均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有眼部手术史者;②伴随青光眼等其他眼部疾病者。本次研究所纳入病例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组患者年龄为49~75岁,平均年龄(58.99±5.11)岁;男30例,女25例;右眼29例,左眼26例。对照组年龄为50~78岁,平均年龄(59.76±5.04)岁;男31例,女24例;右眼28例,左眼27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方法

两组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可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首先使用

盐酸丙美卡因滴眼液(生产企业:s.a. Alcon-Couvreur n.v.;批准文号:H20090082)进行眼球表面麻醉,A组选择最大角膜屈光力子午线轴位为切口位置,切口为3.00mm,然后向前房注入黏弹剂,行直径为5-6mm的连续环形撕囊,水分离后乳化吸镜体并清除,再次将黏弹剂注于前房内,置入人工晶状体并调整,术毕无需缝合,使用典必殊眼膏(生产企业:s.a. Alcon-Couvreur n.v.;批准文号:H20160337)涂眼,然后进行包扎。B组选择传统颞上侧(右眼)或鼻上侧(左眼)为切口位置,切口同样为3.00mm,其余操作与A组相同。

1.3 观察指标

记录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1天、术后1周、术后1个月的裸眼视力与角膜散光度,裸眼视力采用PRS-800S电子视力检测仪检测,角膜散光度采用CT200角膜地形图仪测量,并记录患者在1个月内并发症情况,包括前房出血、术后角膜水肿,后囊混浊、眼内壓升高。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软件处理数据,行t检验和χ2检验,以P<0.05提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不同时间裸眼视力与角膜散光度

术前两组裸眼视力与角膜散光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段两组的视力均较术前有明显的上升(P<0.05),且A组与B组上升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天角膜散光度明显上升,术后1周恢复,术后1个月明显降低,且各时段角膜散光度均显著低于B组(P<0.05),见表1。

2.2 比较两组术后1个月内并发症情况

A组在术后1个月内并发前房出血0例、术后角膜水肿1例(1.81%),后囊混浊2例(3.62%)、眼内压升高0例,总并发症3例(5.45%)明显低于B组并发前房出血1例(1.81%)、术后角膜水肿1例(1.81%),后囊混浊3例(5.45%)、眼内压升高4例(7.27%),总并发症9例(16.36%)(χ2=4.21,P<0.05)。

3 讨论

白内障是指由免疫代谢异常、遗传等因素导致晶状体蛋白质变性发生混浊进而引发的视力下降,好发于50岁以上人群,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其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已成为我国老年人群致盲的重要原因。现手术是临床治疗的主要方式,其中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可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是现较为先进的白内障手术,但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手术医师认识到该手术术后角膜散光将影响患者术后视力恢复状态,而手术切口的位置是引起角膜散光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角膜散光方向切口的选择一直是许多临床医生的关注重点[2]。

传统手术方案中切口位置主要为颞上侧或鼻上侧,易于操作,但几乎都会引发术后散光,而以子午线轴位做切口进行手术可有效控制角膜曲率,进而降低术后散光发生[3]。本研究显示A组术后1个月角膜散光度明显低于治疗前,且各时段角膜散光度均显著低于B组,表明以子午线轴位做切口较传统的切口方案确能有效防止术后散光发生,最终稳定后甚至可降低患者角膜散光度,同时本研究显示术后各时间段两组的视力均较术前有明显的上升,且A组与B组上升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两种治疗方式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视力,而以子午线轴位做切口可在控制角膜散光度同时达到预期的视力治疗效果,有利于提高预后。在手中多次对内外板层撬动等操作可能会导致术后并发症,因此需进一步研究,其显示A组在术后1个月内总并发症率5.45%显著低于B组总并发症16.36%,表明以子午线轴位做切口的并发症比传统的切口方案的少,安全性高,于主要是从午线切口不会导致眼轮臣肌造成的压力增加,可减少对眼部的伤害,进而减少术后并发症。

在白内障手术中从最大角膜屈光力子午线轴位切口可以有效控制患者角膜散光度,视力恢复快,且围术期并发症减少,安全性高、可进行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盼盼. 白内障术中联合矫正角膜散光的研究进展[J].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9, 37(4):304-307.

[2] 谭青青, 廖萱, 兰长骏l. Toric人工晶状体与角膜切口矫正白内障低中度角膜散光比较的Meta分析[J]. 中华眼科杂志, 2019, 55(7):522-530.

[3] 梁景黎, 邢秀丽, 杨晓彤,等. 2.2 mm和3.0 mm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全角膜及角膜前后表面术源性散光的比较分析[J]. 中华眼科杂志, 2019, 55(7):495-501.

猜你喜欢
视力
漫画一族
保护视力等
眼科看病根本不用测视力
测测你的好眼力
测视力
视力不好的犀牛
视力出了问题
视力下降与眼病
动物玩家之“鹰”
防止儿童视力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