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感悟能力的对策分析

2020-07-04 13:18梁萧勇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18期
关键词:对策分析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梁萧勇

【摘要】  课外阅读可以帮助学生从课外读物中获得有效信息与知识,同时可以帮助学生获得良好阅读能力,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于乡村小学学生而言,随学生年龄增长,学生开展阅读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导致学生难以获得思维上的进步与知识上的提升,不利于学生进行语言学习。因此,需要通过专门课题对学生阅读能力培养进行研究。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感悟能力 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18-118-02

课外阅读是小学生开展语文学习的重要部分,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世界并获得一定课外知识。而提高学生感悟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语文知识进行融汇贯通,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因此,教师开展阅读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合理手段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产生独特感受,从而获得良好感悟能力。

一、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一)缺乏开展阅读良好环境

目前,我国素质教育不断推进,新课程改革不断加深,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不断提升。但在我国农村地区,应试教育依然作为主流教育观念,开展语文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学生考试成绩,不注重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没有形成良好学习氛围。其次,农村小学教育资源较为匮乏,不具备丰富的课外读物,缺乏高质量读物,难以满足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需求。同时,学生受应试教育与家长影响,对课外阅读的认识具有局限性,在阅读过程中不能利用自身现有知识感悟书本内容,对阅读缺乏兴趣。阅读环境恶劣导致学生对课外阅读逐渐丧失兴趣,自然也不能在阅读过程中获取良好感悟能力。

(二)学生缺乏良好阅读习惯

农村小学中,学生通常不具备良好阅读习惯,究其根本,主要是由于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正确的阅读引导以及学生自身缺乏良好阅读习惯。目前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不注重教学质量,只注重学生阅读数量,导致学生不能在阅读实践中获得针对性指导,学生逐渐忽视课外阅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自然难以获得良好阅读习惯。其次,课外阅读读物通常篇幅较长,小学生天性活泼爱动,不能耐心阅读,阅读过程中走马观花,没有对阅读内容产生理解。同时,学生进行阅读过程中心态不够严肃,将课外阅读作为一种休闲方式,没有将读书作为一种学习方式,难以从课外阅读中获得知识。

(三)学生阅读读物选择不当

小学生进行阅读过程中,主要选择故事类、漫画类阅读读物,此类读物比较适合小学生个性与生活经验。但部分教师不能针对学生个性选择读物,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只选择科学、作文类书籍令学生阅读,忽视学生活泼、好奇的个性,导致课外阅读形式大于内容,无法获得提升学生感悟能力的目的,学生也不能从阅读中获得乐趣。其次,由于课外阅读没有被强制列入课程阅读中,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只根据课本内容进行教学,学生阅读能力受到限制,難以获得良好阅读技巧,个人阅读能力不能提升。即使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进行课外阅读也会力不从心,难以将课外阅读作为提升个人学习能力的渠道。

二、探究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感悟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通过扩展学生知识面增加感悟

感悟从感受出发,但与感受又有所不同,感悟主要是根据人生经验以及个人知识储备对某一事物产生的特殊思维。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首先需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以充足的知识为依托,帮助学生对课外读物产生自己独到的理解,最终获得良好感悟能力。而为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具备丰富知识与对课外读物进行阅读,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应从课本知识出发,通过积累课内知识,找到一个知识点进行扩展延伸。同时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引入军事、科学、娱乐等不同方面的知识,从课本内容出发,不断拓展学生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充分理解读物内容。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草船借箭》时,该课文改编自《三国演义》中的某一情节,教师可以将《草船借箭》与《三国演义》联系起来,举一反三,使学生获得对相关内容进行分析的能力。首先,教师开展课程时,可以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草船借箭”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其次,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可以与原著产生联系从而引入课外知识。通过“草船借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诸葛亮要计算草船借箭的时间?”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有的回答“因为晚上不容易被发现”、“因为风向合适,不容易伤害自己。”最后教师给出答案,使学生了解到古代作战中的决定条件。学生根据此内容,也可以为以后阅读《三国演义》、《三国志》等类型的课外读物打下知识基础,使其能更好地感悟课文内容。

(二)通过利用学生情感提升感悟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课程,具有丰富的情感性。进行语文教学,不是单一的进行相关知识教学,而是从语文特有的情感性出发,根据文章情感帮助学生通过自身对文章的了解,产生独特的思考。为使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中不断提升感悟能力,教师需要充分把握学生情感,了解小学生的情感需求,并从教育部推荐课外读物中进行选择,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激发其情感,使其产生独到感悟。

例如,针对六年级学生,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小王子》作为课外读物。《小王子》作为一本儿童读物,从儿童角度利用一个个小故事对世界进行分析,透露出细腻情感以及对真善美的向往。教师带领学生阅读此书时,可以利用情景剧形式选取片段,利用课堂阅读学习时间进行演出。比如,选取小王子与玫瑰相遇的一幕,可以选择较为活泼主动的学生分别扮演两个角色,并与同学互动。使学生深入了解文章中所蕴含的情感,通过情感产生感悟。

(三)通过引导学生想象推动感悟

学生感悟能力的提升不仅需要获得充足知识与丰沛情感,还需要学生具备想象力,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对读物进行联想与想象。课外阅读与课内知识学习不同,教师不能手把手地帮助学生对读物脉络进行分析,需要学生独自对文章进行理解与归纳,才能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感悟,从而提升自身感悟能力。因此,教师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时需要注意学生想象力的培育,使学生可以与以往所学知识产生联想,同时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力,进一步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提升感悟能力。

为发挥学生想象,教师可以在教育部推荐课外读物中选择富有想象力的读物。以《西游记》为例,该读物主要讲述唐僧师徒历练的故事,具有浓厚的深化色彩,语言较为生动有趣,符合学生阅读兴趣。学生在阅读《西游记》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讲故事”活动,并根据书本内容设计出合理主题。例如,如果唐僧没有救悟空会怎么样?学生根据自身对人物的理解以及阅读思路进行故事续写。通过故事续写形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对故事情节产生联想,提升学生感悟能力。

结束语

面对新课程改革对语文阅读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教师必须重视起来,发现以往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采取方式加以解决。因此,教师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实际能力,通过适当引导帮助学生逐渐获得梳理文章框架、掌握文章核心的能力。同时,通过对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积极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更有深度的语文知识。

【注:本文系广东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规划小课题“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感悟能力培养实践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DXKT20730)】

[ 参  考  文  献 ]

[1]赵娟.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感悟能力的对策分析[J].中华少年,2019(13):35-35.

[2]邱仕平.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提升[J].考试周刊,2019(36).

[3]尚燕.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提升[C].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2019.

[4]王芳,翟元玲.体验阅读课堂,丰富學生情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情感体验的提升[J].中国校外教育,2019(17).

[5]刘达云.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素养培养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19(55):51-51.

猜你喜欢
对策分析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重大疾病保险的产品定价和产品设计风险管理对策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