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指导

2020-07-04 13:18陈卓玉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18期
关键词:书目课外个性化

陈卓玉

【摘要】  语文能力的提升有赖于课外阅读的储备量,学生需要广泛涉猎,从中汲取不同的营养。作为具备一定阅读能力的高年级学生,教师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化体验,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阅读,促进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同时也要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引导和规范,以及对他们阅读内容进行有效点拨。

【关键词】  博览群书 个性化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18-119-02

一、學生个性化阅读的定义和必要性

教育家朱永新教授说,一个民族的精神史,就是她的阅读史。阅读的重要意义不必赘述。于永正老师就反复强调过要大力推广课外。他说过“有远见的老师和家长都是极其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的。读课外书是最重要的家庭作业。”他提倡学生要养成读书读报的习惯,做个能独立思考的人,从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大量的阅读积累,才是语文能力的基石。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因为每个个体的知识积累、审美水平、生活体验等各方面的差异,阅读就具有了鲜明的个性化特点。作为读者的每一个个体,对于文本的理解千差万别。《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新课标明确表示,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是非常宝贵的财富。

小学高年级学生,作为一个具备基本阅读能力的个体,老师该如何去引导他们在课外阅读中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呢?我认为,教师在学生的阅读行为中应充当引路人,有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更好地解读文本,从而达到与文本对话的目的。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已经在课堂教学中,教会了学生很多阅读的方法指导,比如泛读、精读、通读、跳读、速读、略读、选读等等,这些方法同样适用于课外的阅读,这就是“得法于课内”。阅读能力的形成却得靠大量的课外阅读积累,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得益于课外”。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选择,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伙伴,感兴趣的阅读方式,喜欢的书目进行个性化的学习活动。

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开始对阅读有一定的自主性,因此,放手让学生“自己做主”,挑选符合自己口味的书籍,满足个人的阅读需求,才能激发阅读兴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他们的阅读习惯,不必拘泥于形式方式,了解和研究他们的阅读心理,喜欢猎奇的可以看看侦探小说,喜欢历史的可以看看经典,让学生自己确定阅读目标和选定阅读内容,以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展开学习,学生自然容易对课外阅读产生兴趣。

一、阅读内容:范围广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要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能收藏喜爱的书籍,并与同学进行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这是对学生的阅读量提出要求——博览群书。在高年级的课外阅读指导中,对学生的阅读书目进行引导和建议很有必要。

1.与课文相对应的阅读书目。在每个学期的开学之初,我会为学生开列出课内书单,书单包含了本学期所学课文所相关的阅读内容以及相对应的拓展书目。比如五年级下学期有学习四大名著的单元,教师就可以在开学初列出四大名著的书目要求,单元拓展学习有关于《森林报》的阅读推荐,那么《森林报》也会作为本学段需要了解的内容。这些资料的整理虽然需要花费一点时间,但是对于学生的阅读面的拓展很有好处。当我们正上着某篇课文,发现这本书我刚好看了,对于故事或者人物的理解会更加全面。经由老师讲解,与自己一人琢磨又是另一番体验。与同学进行切磋交流,既能形成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又能博取众人之长,有更深入全面的解读。

2.课外书目

学生可以利用班级图书、学校藏书、图书馆借阅等形式拓展阅读面,每学期我们都会为学生采购很多文学类、科学类、艺术类等方面的书籍,方便学生借阅。除此,我也会给他们开课外阅读书单,“学生一定要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在高年级我给学生开了很多经典书目。什么是经典呢?《现代汉语词典》上说:经典“就是历史留下来的具有权威性、典范性的著作”。学生经典书目的推荐,“需要我们经过谨慎、周密的考虑以后作出一定的挑选。”鲁迅先生有一段关于多读书的著名理论:“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很多孩子的阅读面已经很让人惊喜,甚至有的孩子对于问题的看法也能一鸣惊人。

二、阅读形式:多样化

仅仅从书本获取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给学生“开小灶”补充“精神食粮”。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有益的课外书籍,还要多多开展读书活动,如组织速读比赛,统计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谁读的书更多,以此督促学生阅读;也可以开展阅读交流或者亲子阅读活动,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还可引导学生作读书摘记,写写读书心得感悟等等。把读书和生活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多读、多思。

1.在教学中,我会给每个学生做读书存折,一个月评比一次,看谁在一个月的时间内读的书目最多,这是在数量上对学生进行监督。每一周对自己所阅读的好书给同学们写一篇阅读推荐或者读后感。由于阅读个体对于文本解读方式各有不同,我也会设计一些梯度作业,比如可以做手抄报呈现阅读所得,也可以摘抄一些优美句子文段进行积累,或者还可以为所读图书画插图等等。只要学生的作业是自主完成的,能体现出他的阅读收获,这就是我心目中完美的作业。

2.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17页)。既然是一种对话,学生和老师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因为个体的差异性必然对文本有不一样的解读角度。教师可以利用这种差异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在教学中,我利用时间跟学生每月共读一本书,让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可以是好句好段分享,可以是对问题的看法,可以对文本提出质疑,然后举办“读书交流会”,设计梯度题目,既考察读书细致程度,又考察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五年级我们共读过《城南旧事》,我利用小程序打卡,每次规定时间阅读相同篇目,设计了多种形式的题目,有判断题、选择题等简单的记忆题目,也有思辨题、手抄报、思维导图等主观性强的题目,让学生进行解答。

如英子和秀贞是在什么地方遇见的?这样的题目能考察到孩子阅读的细心程度,同时对于阅读能力一般的孩子来说,也是很好的鼓励。同样的,我也会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思辨题,比如,你是如何看待兰姨娘这个人物的?这个题目难度很大,很多学生都只能从表面上得到信息——她抽鸦片烟、她是人家的姨娘、她偷跑、她勾引爸爸、她还跟大学生私奔……从这些信息中得出她是个坏女人的结论。学生因为年龄段的关系,对于阅读的理解和生活体验不够深刻,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很正常的。因此,教师需要在这个阅读分享过程中,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引导他们对于时代背景、文化背景的思考。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地创造。”只有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并对自己理解了的东西进行再创造,才能成为自己的知识储备。

爱因斯坦曾说过:“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学校所规定的功课,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激发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力,学习就会成为一件其乐无穷的事情被愉悦地接受。卡耐基也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如果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时,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兴趣,并对学生点点滴滴的阅读所得加以鼓励,那么博览群书也就不是那么费劲的事了。

猜你喜欢
书目课外个性化
推荐书目《初春之城》
为小学英语个性化合作学习单做加法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同桌宝贝
《全国新书目》2009年1月荐书榜
赠书书目
取经之路
校本课程开发的个性化问题探讨
中央文献出版社等提供869种可供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