焕华真意 敦厚大器

2020-07-05 03:15七色一味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大肚红土

七色一味

陈金旺,1963年生于台湾台中市,1985年中国文化大学毕业。曾任台湾陶艺学会秘书长、辽宁辽阳技术学院美术系客座教授、天津美術学院客座教授、玉山美术贡献奖评审,现任辽宁省冮官窑博物馆陶艺指导教授、台湾侨光科技大学讲师暨驻校艺术家。作品获日本石川国际漆展评审奖、国家工艺奖、大墩国际美展工艺类第二名、台湾省美展工艺类优选、台湾斗茶茶艺竞赛特选奖、国际金壶奖典藏推荐奖,入选韩国清州国际工艺双年展。

台湾在荷兰时期,便出现了宋硐,直到清朝末期,才开始建窑烧器,渐渐发展出包括莺歌陶、苗栗陶、沙鹿陶、大甲东陶、集集陶、南投陶、八卦山陶等独具地方特色的技艺。台湾陶曾因塑料制品兴盛而没落,随着经济起飞,人们开始回头寻找更为精致的生活方式,陶瓷之风再次兴起,尤其对古老烧制方法“柴烧”产生浓厚兴趣。如今,台湾有一批专心钻研柴烧的手艺人,57岁陶艺家陈金旺就是其中之一。2010年举家迁入台中大肚山,以日据时代旧地名“窑谷”为工坊之名,开始研究起这里的红土。

红澄澄的土是大肚山的最大特色。因旱地缺水,早期农民只能种植荔枝、地瓜、花生等农作物,当地红土常被用来烧制红砖块。受到内地货物进口影响,当地窑业沙鹿陶自1980年代后式微殆尽。由于大肚山红土富含铁质等金属微量元素,特性与台湾隔海相望的福建省南平地区的水吉红土尤为相似,因此,窑谷于2012年盖起台中大肚山第一座美式凤凰柴窑,开始尝试他人不愿尝试的研究,制釉烧器。经过无数次尝试,陈金旺逐渐摸透大肚山红土特性,也成为台湾目前唯一一位不混土、用大肚山全红土烧制茶器的陶艺家。

与多数陶人靠落灰、火痕附着在陶坯上与土中的金属元素相互作用大不同,陈金旺除了大肚山红土,也取自两岸各地泥土以古代制釉法柴烧。“红土原矿”粗犷豪迈,宛如生命的孕育和诞生。美丽的线条和色彩在跌宕起伏的旋律中破茧而出。“红土志野釉”因烧制虎斑而得名,台湾虎野,高贵中带着霸气,藏着奢华。“红土青瓷釉”犹如狂泄的蓝色瀑布而得名“蓝瀑青瓷”。蓝瀑的形成,窑温与窑内气氛都是关键,失败率相当高。“火山泥釉”细致滑润,因柴烧温度的不同,可黑、可黄、可绿、可白,尤以黄色结晶斑点与白色毫丝,同现荧光流瀑最为难能可贵。建构在建盏油滴效果基础上,烧制出仿佛蓝色星空般璀璨的釉色“蓝星天目”,更是受到藏家青睐。

以发展在地文化为目标,陈金旺藉由红土中高含量氧化铁,充分发挥泥浆釉特色,能泡出高山茶的清香。藉由红土调配而成化妆土,仿制生铁壶效果的铁陶壶,柴烧还原还能保有红锈效果堪称一绝。

突破红土不能成器是陈金旺成就之一。他说,历经多时研究,排除红土中高含量的石英砂,以粉碎而成不同目数红土,让拉胚不再遥不可及,低温红土传说也不攻自破,强调不混土以百分百红土经由1250度高温柴烧而成“铁红壶”,有着不同于金属铁的矿物铁“导热快散热慢”效果,冲泡发酵或老茶,陈韵回甘。

陈金旺强调,电窑和化工釉可烧出雷同性效果,比较制式化,没有矿物釉柴烧开窑的惊喜感。柴烧有着各种不可预知的因素,失败率高,有时失落感也很大。尽管如此,每次开窑是他最兴奋的时刻:总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会在开窑那刻袭来,给他继续尝试的温暖和鼓励。

猜你喜欢
大肚红土
不同基质配比对长寿花生长和开花的影响
朽木颂
大肚熊的秋天
高压缩性红土的真空预压实验设计
风和老麻豆(外一首)
咏杏花
背草籽
镍:红土变金
急性子的大肚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