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地头唱黄梅
—— 记怀宁县金义黄梅戏剧社班主 胡节银

2020-07-06 09:35邓新生
黄梅戏艺术 2020年2期
关键词:中村黄梅戏剧团

□ 邓新生

□ 邓新生

2 0 0 9年参与中央电视台十集文献片《大戏黄梅》拍摄

田间地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胡节银,农民兄弟,在怀宁这片热土上,凭着一股热情,一份担当,硬将黄梅戏唱得花开,唱得叶茂。一年四季,几乎天天唱戏,不但在本地唱,还将黄梅戏唱到了外省。

洪铺镇,戏窝子;五桥村,出能人。清朝末期,胡节银的公公胡嗣贤就组班唱戏,那时叫怀腔黄梅调,班名:经义堂戏班。戏班不大,行当不全,但却能台上热身,娱乐大众;爹爹胡吉福接着办班,班名仍叫经义堂,但戏班略有改观,经常演折子戏,偶尔也演演大戏;父亲胡开泰接着办班,和叔叔胡开来一道重整经义堂,将戏班提高一个档次,特别是叔叔胡开来,他能演花脸、须生,还打一手好板鼓。

时间过得好快,到了1979年,胡节银念初中,这时,开始唱黄梅戏,憋了好久的村民太想唱黄梅戏了。胡家长辈异想天开地教本村的7个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唱黄梅戏,这7个学生也认真学唱。唱着唱着,时间长了,这种教学居然叫“家庭科班”。唱着唱着,居然有模有样了。一天,胡家长辈突发奇想:演戏!不惊不奇,好象就该如此。水到渠成,居然想到封在一个小阁楼上从民国传下来的“戏服”。太简陋了,太陈旧了,那时穷,村民们觉得这些旧戏服很花哨,居然抖抖灰尘,穿将起来。太好看了,花花绿绿的,小姐、丫鬟;公主、使女;皇帝、大臣;文官、武将。立时分出忠奸,刹时看出好坏。摔个水袖,翘起朝靴。走起台步,跑个圆场,居然将观众逗得哈哈大笑。演着演着,观众居然走进剧情,随着剧情“悲欢离合”起来。这样,胡姓吉字辈、继字辈、祖字辈三辈同台在村搭起台来,唱起戏来。1983年,怀宁县文化馆举办为期三个月黄梅戏培训班,胡节银参加了这个培训班,100天后,这些学员各回各区。胡节银回洪镇区。这时,正赶上改革开放,洪镇区办一个半职业黄梅戏剧团,有剧团就要招生,在洪镇区4个乡招学员。学员招来了,由胡节银教她们。刚好,怀宁县黄梅戏剧团著名老艺人陈宗记退休,把他请到剧团来排了《荞麦记》《花亭会》《皮秀英四告》《挑女婿》等戏。剧团地址座落在胡家老屋,用以前的服装,500瓦的灯泡当主光,没有扩音,戏照样演下去,而且,演得蛮好。1984年,剧团扩大招生,20名女学员,10名男学员,边培训,边排戏。没有报酬,毫无怨言。一年后,中秋节在洪镇电影院首场演出,场场爆满。那段时间,在胡节银的指导下,早上练功,上午排戏,下午、晚上演出,非常正规。之后,走出县门,到潜山、桐城、东至、石台演出。在东至县泥溪乡演出时,得到剧作家方文章先生的好评。1985年剧团解散,胡节银只身到江苏南通黄梅戏剧团,该团导演、司鼓都是池州黄梅戏剧团的职工。一年后,胡节银结婚生子,由于演出不景气,胡节银在家做生意。1989年,胡节银有想法:自己创办剧团,说干就干,剧团名字叫:怀宁县群艺黄梅戏剧团。22个演员,主演每天4元,管吃住。为了将剧团打造成专业水准,他将池洲黄梅戏剧团处理后的灯光、幕布、服装购买过来,为我所用,这时候的剧团,各方面都有专业范儿。在潜山演出两个多月,三七分成,每天纯挣200多元。除了支付给职工的工资,胡节银每天都有盈余。农忙了,剧团歇伙。中秋节过后,剧团到更远的地方演出,前站打到石台、祁门。开始,观众人山人海,两天后,下大雪,深山老林,特别冷。那天演《山伯访友》,胡节银演梁山伯,出场,摔袖,“扑哧”一笑,为何?当胡节银扫一眼剧场里,空荡荡只有六、七个观众,他本能地退回幕后。师傅很奇怪,问胡节银“忘台词了?”胡节银说:“演不了啦,只有六、七个观众。”师傅扒在幕缝里朝剧场一望,可不,空荡荡的,冷得吓人。他回过神来,正色对胡节银说:“就是一个观众,也要演!”胡节银平复了一下心境,复上台,正常地唱起来。观众不冷,为何?山里的人喜欢小火桶,他们每个人脚下都有一个小火桶呢。胡节银是小生,穿着单薄,在台上冷得发抖。这时,台下一个老大爷站起来,对台上的胡节银说:“你们没卖到票,亏本了,这样,明天我们给你们送点米,送点菜……”胡节银的身子一下子暖了起来,于是,他放开手脚唱起来,一直唱到散戏为止。

胡节银的脑子活,他天天琢磨如何打开演出市场。他有一个想法,想走另外一条路。于是,只用6个人,4男2女,演折子戏为主。只有两个箱子,用自行车推箱子,用包场形式演出。开始不给钱,以打彩的方式挣钱。以这样的形式只能维持生计。后来,跟村里人商量,每场20元,每个人也能摊到3元钱。折子戏角色少,每个戏顶多2个女角,2个女演员每个戏都上。男演员也够了,4个男演员,一个人拉琴,有时候还能抽出一个人打鼓。累是累一点,但能多挣钱,很好!这样的形式,维持了很久。演着演着,每场涨价了,30元。唱戏也在不断地改革,先在平地上唱,再到房屋平顶上唱,不过瘾了,各家各户下门板,拼在一起,搭个小台唱。包场戏,是胡节银的首创。现在唱戏,基本上都是包场戏。胡节银看准市场,将演职员增加到8人,在村民的一再要求下,他赶排了几出大本戏,他每天两场,一天可以挣到160元。有时戏中打彩,特别是打苦彩,观众你一元,我两元地往台上丢。打彩钱居然超过包场钱。这时候,出现了抢箱子的好戏,就是这个村里的戏刚演完,别的几个村就来抢箱子,箱子到哪个村,剧团就到哪个村。有了钱,剧团添制幕布、服装,刀枪、把子。一下子剧团扩展到6个箱子。剧团越演越红,一天一场不过瘾,一天两场,两场不过瘾,一天三场。最麻烦的是,胡节银每场都有角色。甚至是主角,《荞麦记》里的徐文进,《山伯访友》中的梁山伯等等、等等。民营剧团最大的看点,就是演的剧目多。你点什么戏我就能演什么戏,他们个个都是戏篓子。胡节银一天不歇,一场不落,唱得病倒了,不想吃饭。

1995年,胡节银带剧团到祁门县小路口镇中村,戏演一半,上村的人找麻烦,说按规矩,剧团应该先在上村演,演完上村,再演中村,演完中村,再演下村。因为当时已经演了一半,无法停下来。胡节银很冷静。他心平气和地对上村的人说:“我们不知道这里的规矩,这些都是我们的错,你们允许我们把戏演完,明天我亲自到上村去商量如何演法。”第二天,胡节银只身到上村,出主意说:“我们在中村已经装台了,就在这个台口把4天的戏演完,拆台后,让中村的人把服装、道具送到上村。不要你们接,让中村人送,这样,你们上村就挣了很大的面子。”给了面子,上村的人当然高兴,就答应了胡节银的安排。没想到下村的人不同意,他们说,按规矩,中村演完了,就应该到下村演。胡节银仍然不慌不忙地给他们出主意:“这样吧,上村演完了,你们不用接剧团,叫上村的人把服装、道具箱子直接送到下村。”上村的人送箱子到下村,下村的人省事,也答应下来。当上村的人把箱子送到下村,下村的人感动了,留上村的人在村里吃饭。吃了饭,喝了酒,感情加深,上村、中村、下村反而和睦相处,相安无事。之后,凡邻村人接剧团到村里演戏,都要敲锣打鼓,放土枪,放鞭炮,仪式非常隆重。这村邀,那村请,剧团忙不过来,胡节银买来一个笔记本,仔细地安排各村的演出场次。演多了,胡节银慢慢懂得了这里的乡风,每到一地,开场要演点状元的喜戏,中间不管你演什么,最后一场一定要出包公。而且接箱子一定要用马驮,觉得这样吉利。最后一场快演完了,乡民们派两个大汉把中间台板抽掉两块,同时放鞭炮。这叫敬台神。做完这一切,还有半台戏,观众转身就跑,不看了,这叫扫台。

胡节银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拾得起,放得下,既演“草根”,又扮“高雅”。2008年,腊月,正在山里演出的胡节银,被中央电视台导演叫到安庆,要他在十集文献片《大戏黄梅》里扮演角色。于是,他找了6个演员,3男3女,6月20日进录音棚录音,22日到岳西毛尖山蒋家祠堂现场录制过去民间艺人在江湖上卖艺的生活经历,一共10集,这里面有胡普伢、严凤英、蔡仲贤、丁老六等角色,胡节银扮演了好几个角色,出色地完成录制任务。剧组先后到岳西、潜山、桐城、孔城、安庆、上海等地录制,历时40天。在这之前,他还和黄圣依、韩再芬在天柱山拍摄了35集电视连续剧《天仙配》,在片中他也有上佳的表现。这里刚封镜,黄山黄梅戏会馆聘请胡节银夫妇加盟。这里的大多数演员都是来自安庆的专业演员。

在黄山小剧场,胡节银和著名演员杨长江同台演出。宿松县籍的一个姓吴的画家看过胡节银表演的《戏牡丹》后说:“三十年前我看过这个戏,这次看这个戏与原先的不一样,原汁原味,再现了草根艺术,非常好。过两天我还来,希望将这个戏再演一次。”当场挥毫泼墨,写了一幅字:“梅花香自苦寒来”送给胡节银。杨长江在排这出戏时,挂口面,抖水袖,小生套坎肩,要的就是草根艺术。赵本山的外国弟子博比肯直伸大拇指,夸胡节银演得好。师傅陈宗记看过胡节银的戏后笑得合不拢嘴:“傻(hǎ)屎,想不到你演得这么好,给师傅长脸了。”剧作家何成结看过胡节银表演的《打豆腐》后,在高河举办的省市专家戏曲研讨会上说:“胡节银表演的《打豆腐》幽默风趣,生活气息浓,与其他演员表演有所不同,非常好。”

2011年,根据演出市场的风向变化,胡节银改变策略。他带6个人到江西乐平露天广场演《洞房》《描药方》《打猪草》等黄梅戏经典折子戏,闹台过后,几段唱腔一甩,观众一窝蜂地拥到台前,一段戏中插曲,见风挂牌,老百姓出手大方,你“赞助”10元,我“赞助”5元,靠打彩的形式,硬让胡节银赚得盆满钵满。同时,被邀下乡唱堂会,一天能挣600元。演出时间长了,还与当地观众建立了感情。第二年,胡节银在乐平租剧场,开茶座,把黄梅戏演得风生水起。为宣传黄梅戏、普及黄梅戏起着积极作用。2016年回家办剧团,他有前瞻意识,向专业剧团看齐,花20万元买了一部舞台车,三套音响,背景LED屏20平方米,上山下乡演出,自由方便。同年,他在孔雀东南飞影视城演出《闹花灯》,由中央电视台向全国直播。2017年,新华社记者跟踪拍摄了胡节银为观众演出的精彩视频。同年5月1日,在望江新坝镇敬老院演出《赵月红游地府》时,胡节银爱人郑晓琴突发心脏病倒下,从此,再也没有起来。新华社记者专程就此事做了专访。妻子走了,胡节银没有倒下,他擦干眼泪,继续演出,他打着闹台,向更高的领域前进。2018年,他原创的两出扶贫小戏《蓝莓果》《张三借礼》参加安庆市小戏展演,获得剧目奖,他个人荣获表演奖。“京黄故里·石牌戏会”活动中,复排的大戏《珍珠塔》《金钗记》《荞麦记》参加展演,获得极高的赞誉。

2019年9月,胡节银参加安庆市稀有剧种剧目展演,怀腔《荞麦记》《王百万夫妻讨饭》一折,一经演出,便引来新闻媒体采访报道。胡节银秉承“爱戏曲如同爱生命”的精神,征途再进,永不停歇。在创收演出的同时,不时地做公益活动:配合司法宣传、扫黑除恶、脱贫攻坚、送戏到敬老院一系列活动。积极参加安徽省“送戏进万村”活动,先后四次成为“送戏进万村”中标人,演出200多场。他是市级黄梅戏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荣获“十大江淮戏曲明星”,并获“十佳”演员称号。他曾作为民间班社代表与黄梅戏专家学者就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安徽省文化厅两度授予金义黄梅戏剧团“百佳院团”荣誉称号。金义黄梅戏剧团在月山镇演出时,中央电视台冒雨前来进行专题采访。胡节银本人分别于2007年、2009年、2012年、2016年四次上中央电视台表演节目。现在,金义黄梅戏剧社每年都要演出300多场。2019年11月,参加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第15届全国文艺院团长为期7天的培训班。由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副司长周汉萍、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李媛媛等作专题教学,获益匪浅。

新时代,新作为!作为戏曲之乡的一员,胡节银表示将继续为弘扬、传承、发展黄梅戏事业贡献一份力量,回报观众,回报社会,将黄梅戏唱得更响、更亮!

《金钗记》中扮演皮瞎子

猜你喜欢
中村黄梅戏剧团
新编黄梅戏《鸭儿嫂》舞美设计
黄梅戏《白蛇传》选段
黄梅戏《中国梦》
黄梅戏《祝福》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提高初三数学复习课的课堂效率之我见
只要“怀才”,就不会“不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