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名旦 宜城宗师
—— 追忆徐丽云老师

2020-07-06 09:35陈中元
黄梅戏艺术 2020年2期
关键词:黄梅戏老师教学

□ 陈中元

我们尊敬的徐丽云老师, 2019年夏,病情渐重。九、十月间,住进安庆市海军116医院重症监护室。十月上旬的一天,我突然接到素珍大姐电话,徐之子“大弟弟”说到老师的病情,还说起老师想着我们这些学生。我立将此讯传到同学群及58级师兄师姐那边,并于9日上午约60班在安庆的同学前往探视。

病室严格把关,每次只能进入一人,且身着防护服,足登塑鞋套,每人不超过两分钟。同学们络绎走近她的病榻前,面对的是略有感觉却由呼吸机支撑着的恩师——她在等待我们师生最后的晤见。一个个提心吊胆而进,涓涓细语在她耳边倾诉祝福,徐老师仅凭心灵感应,眨动着眼皮,满腹的话是一个字说不出。我们心情沉重而潸然泪下。连着数日,58级、78级等同学陆续相约而至,远在外地的学友也纷纷捎来诚挚的问候。

10月17日,徐老师走完了她九十高龄的人生历程。18日上午,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有关领导,以及58级、60级、78级的部分安庆同学,在殡仪馆向徐老师作最后的告别。我代表60班同学,撰挽联如下:

琢刻艺精 京剧舞台誉皖市

敬崇师范 黄梅戏校培新人

一、上海滩名伶崛起

徐老师1930年出生于上海一户邮电局小职员之家。因家境困难,1942年父亲托关系,拜京剧程派名坤新艳秋为师。师父身为“坤伶主席”,授徒甚严。12岁的徐丽云(原名徐丽仙)永远铭记父亲的嘱托:“囡囡,要唱成角儿,一定要登上大世界(舞台)。”

从此,上海弄堂里少了一个邻家小妹,梨园的舞台多了一个职业坤旦徐丽云。学艺之途艰难曲折,徐丽云犹如从心底唱出《锁麟囊·朱楼》一折的“二黄慢板”:

一霎时把七情俱已味尽,

参透了酸辛处泪湿衣襟。

自带天资,又有名师开路,徐丽云不负众望,“四功五法”样样精通,深得师父喜爱。幸运的种子由汗水浇灌,不过三年已拿下数出大戏,趁着跑鬼子反,在杭、嘉、湖一带略显名气。1945年日本投降,徐丽云随之返沪。

1946年,程砚秋率“秋声社”赴沪演出,16岁的徐丽云如海绵吸水,每天全身心扑在剧场里看戏。一个台上大伽,一个台下小角,心灵奇妙沟通。程派声腔独树一帜,风格含蓄,可谓“柔里有刚,刚柔相济”,形成“藕断丝连,若断若续”的韵味。气托腔,腔托音,音带气。表演时水袖从不露手,裙子像一片荷叶铺展,亦从不露脚,走起“圆场”裙底飞飘如盘,轻盈翩翩,“青衣”的雍容端庄达到极致。

程派的艺术精华,使得徐丽云突然顿悟,仿佛得到神灵点化,几年学戏的心得骤然连成体系,由此开启了她全新的艺术时代。她不仅站稳上海滩,并如愿登上“大世界”,她主演的剧目《锁麟囊》《荒山泪》《红娘》《四郎探母》《穆桂英》《宇宙锋》等等,红极一时。

上海伶界联合会(解放后改为“上海京剧公会”)评选出上海滩“十大名旦”,徐丽云大名列入其中。虽名气日臻震响,她依然刻苦训练,四处求学,并跟随昆曲名家朱传茗研习昆曲表演艺术。

解放后,民国名旦一下子成了新中国文艺工作者。她创建了“徐丽云剧团”,走向各地,唱红全国。1951年,她和其他名角参与了梅兰芳发起的义演,为抗美援朝募捐购买飞机大炮,可以想象,在新中国的阳光沐浴下,徐丽云是何等的意气风发,蓬勃向上。

(第一节部分摘录于郭明辉文章《徐丽云:“民国民旦”淡隐安庆》,刊载《合肥晚报·合肥在线》——作者注)

二、古宜城两代宗师

1955年春,徐丽云应邀率团到安庆市演出。作为长江重埠的安庆,史上曾为安徽省府,鱼米之乡,文化重镇,留下了徽班进京的轰动效应,又有京剧鼻祖程长庚的创造性开拓,天下伶人无不传诵“无石不成班”。徐丽云可谓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她的系列拿手好戏的演出,征服了安庆的老戏迷。尤其是她高亢而浑厚的嗓音,在人民剧院演出,竟让吴樾街的听众不觉止步倾听,交口称赞。时任安徽省文化部门领导杨杰看戏后不禁叫绝,散戏时专程去后台与徐老师畅谈艺经。

1956年底,“安庆市黄梅戏剧团演员训练班”招生入学,杨杰部长立即想到思路开阔、很有想法的徐丽云,力邀徐丽云来宜执教。1958年8月,安庆市艺术学校正式成立,徐丽云成为第一批骨干教师。此时56、57的训练班学生已然毕业。58级(即此后的市“黄梅戏剧团青年队”)便是徐老师转行教学的首批学生。提起“青年队”,可谓安徽戏校值得骄傲的一面旗帜,此后校领导陆续聘请了一大批京昆名流教授该班,奠定了黄梅戏表演形态的教学模式。

此间,徐丽云还被派往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短期进修,为她教学上理论指导实践打下了基础。

1959年春,徐丽云与汪敏、马继扬(两位为音乐老师)合作,主排了安庆民歌民舞《绣花舞》《鹊桥报丰收》,赴合肥参加汇演,皆获嘉奖,徐老师的编导能力初露锋芒。

1960年,青年队以《杨门女将》这出新编文武大戏震撼省城,轰动大江南北,徐丽云为该剧组参与排演、训练的老师。自59—64年(其间曾返校执教60班),徐老师为58级排过的戏有《百花赠剑》《梁红玉》《柜中缘》《思凡》《打金枝》《西楼会》《宝莲灯》《马兰花》《草原小姐妹》《三姐下凡》《山乡风云》《河神娶妇》《琼花》《王杰》《南方来信》《英雄小八路》《长山火海》等。(以上剧目部分与他人合作,由汪金才、朱学清老师提供——作者注)

1962年,徐老师中途调回戏校,专带我们60班。我就在她手下排过两出大戏《天仙配》《柳毅传书》(均实习公演)。《天仙配》经黄梅戏大师严凤英、王少舫的诠释而享誉国内外,到了徐老师手上,她也不失自我创造,努力揉捏京黄为一体。《柳》剧是由江苏南京越剧团著名演员竺水招、筱水招演出并拍成电影,徐丽云主排的《柳》剧,“龙宫”一场幕启,即是众水族嬉戏玩耍的场面。剧间还增加了小龙王的一段“开打”。由陈正国老师说的武戏小荡子,既进一步交待了剧情,又为全剧增添了色彩,给主要演员赶场和休息留下了空间,真是一举多得。她在艺术编导中,不拘泥于“样板”,给人留下的印象十分深刻。此外我班的《金麟记》《天河配》《谢瑶环》乃至《红灯记》《沙家浜》等都留下徐老师指导排练的痕迹。

由于她的名气,在南方京剧界人缘颇广。江苏省京剧院一团60年代中前期来安庆演出,她曾率领我班一干人马到皖江影剧院,请赵云鹤老师给我们教学排练小武戏《八仙飘海》,该团小戏专场时,加进了《八》剧演出,为了我们有一个直观的认知机会。

“文革”后期,我在安庆市京剧团已任导演若干年,与徐老师由师生变成同事关系。在赴合肥学习时,她带我去京剧老艺人家中,花一个多小时教授我《秋江》,我边做记录边学套路,回宜后该剧还参加了二团的青年演员剧目比赛活动。

70年代末,徐老师和我先后调回戏校任教,巧合的是我们同在一个教研组,任正副教研组长,负责78级(二班)的教学工作。此刻我才进一步了解:这是个闲不住又爱动脑的老太太(也才50岁)。我们在排大戏的同时,徐老师调动其他教师积极性,让那些跑“龙套”、演配角的学生排了一出又一出功夫小戏,这就是她常常挂在嘴边的“小秋收”。

她于80、90年代,先后将京剧《贵妃醉酒》(汪敏老师作曲)、《杀狗劝妻》(王文治老师作曲,与张传宏老师合作排练)精心改编成黄梅戏教学剧目,两剧实验非常成功,最终成为我校的教学保留剧目教材。

上世纪,徐老师于60年代分别教授58、60级。时隔二十年,她又重归教学岗位,执教78级乃至此后若干班级,为78级排过《孝子冤》《天仙配·路遇》等。记得1985年,表演专业成立了《谢瑶环》剧组,由我任执行导演,徐丽云、王晓东、朱学清、何晓华老师参加指导,各行各角均有分工。徐老师给我提了意见,认为黄梅戏要突出演唱,在第六场武则天面对百姓呈来的“血写状书”,要抒发情感。我诚意接受,将原来的几句唱加长,并与作曲老师吴恕民、配器老师刘先康专研该段音乐,取得良好效果。

五十岁乃天命之年,徐老师五十余岁成为一个“年轻”的共产党员,了却人生的最后志愿。几十年来,她待学生,犹如亲生子女、孙子孙女,“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自觉地贯彻在她的教学实践中。记得在《永恒的记忆》一书首发式上,时隔多年未见的58级师姐卢小菠,见到徐老师紧紧相拥,痛哭流涕,周围师兄师姐无不为之动容。78级的同学魏蕤远在合肥,对徐老师一直关心备至,赠房送车,以报师恩。

谨以此文悼念徐丽云老师!祈愿徐丽云老师在天堂安息!

《绣花舞》剧照之一托花绷子扬左手的开始:朱学清、高仲英、胡静、潘家风、汪瑞珍、姚美美、丁兆星、林桂荣、江腊梅、赵秋云。(该舞蹈赴省汇演时,曾为苏联大使等外宾观摩演出——作者注)

《绣花舞》剧照一从左起:丁兆星、胡静、高忠英、汪瑞珍、姚美美、江腊梅、朱学清、赵秋云,前面两个左边林桂荣,右边潘家凤。(姚美美、胡静供图)

徐丽云课后辅导7 8级学生

猜你喜欢
黄梅戏老师教学
新编黄梅戏《鸭儿嫂》舞美设计
黄梅戏《白蛇传》选段
黄梅戏《中国梦》
黄梅戏《祝福》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