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联合静脉注射川芎嗪对酒精性肝病病人T淋巴细胞的影响

2020-07-06 07:33张建集白格兰边缓缓刘振中吴月红任飞
安徽医药 2020年7期
关键词:甘草酸酒精性肝病

张建集,白格兰,边缓缓,刘振中,吴月红,任飞

作者单位:1石家庄市第五医院急诊科,河北,石家庄050021;

2河北省儿童医院重症监护室,河北,石家庄050021

酒精性肝病是因长时间大量饮酒而诱发的一种肝脏疾病。有研究表明,在重度饮酒者中,约80%左右患有不同程度的脂肪肝,其中约10%~35%将进一步发展为酒精性肝病,还有部分病人很有可能进展为肝硬化[1-3]。此外,酗酒可导致广泛肝细胞坏死,严重时还可能导致肝功能衰竭,危及生命安全[4]。现阶段,临床除协助病人戒酒以及对症治疗外,尚无特效治疗方案。酒精性肝病其发病主要与乙醇、乙醛、还原型辅酶A以及自由基有密切关系,被乙醇损害的肝细胞可释放永久性刺激物—Mallory小体,而Mallory是指肝细胞玻璃样变时,胞质中细胞中间丝前角蛋白变性,是完全抗原,可在肝内形成免疫复合物,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从而导致机体出现肝坏死和纤维化。T淋巴细胞亚群的测定是检测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重要指标,基于此,本研究进一步探讨复方甘草酸苷片对酒精性肝病病人T淋巴细胞亚群与细胞因子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在石家庄市第五医院治疗的酒精性肝病病人11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8例。本研究符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相关要求,病人及其近亲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性。见表1。

1.2 入选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符合《酒精性肝病诊疗指南(2010年1月修订)》[5]内相关诊断标准者;②存在乏力、肝区不适等症状者;③经肝脏B超、CT等检查确诊者;④每日酒精摄入量≥80 g者;⑤对本研究使用的复方甘草酸苷片等药物无过敏史者。

1.2.2 排除标准 ①自身免疫性肝炎、药物性肝炎、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损伤、肝癌者;②凝血功能障碍者;③合并代谢性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者;④严重器质性病变者;⑤表达障碍或精神疾病者;⑥慢性心衰者。

1.3 方法 对照组:将120 mg川芎嗪(贵州拜特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81005)加入至250 mL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1次/日。观察组:川芎嗪滴注方式、剂量与对照组相同,并且饭后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北京凯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80408),每次50 mg,3次/日。两组均需接受为期28 d的连续治疗,用药剂量可依据病人年龄、症状等酌情加减。

1.4 评价指标 治疗前与治疗28 d后,经索尼SP6800型流式细胞分析仪测定成熟T淋巴细胞(CD3+)、诱导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CD4+)、抑制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CD8+);经北京华夏远洋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对应试剂盒测定层粘连蛋白(LN)与透明质酸(HA),上海广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试剂盒测定Ⅳ型胶原(CL-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1)、白细胞介素-6(IL-6)、瘦素(LP);雷杜Chemray24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与对应试剂盒测定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表示计量资料,组间用非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酒精性肝病116例一般资料比较/

表1 酒精性肝病116例一般资料比较/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χ2)值P值例数58 58性别/例男52 50(0.325)0.569女6 8年龄/(岁,images/BZ_32_1661_866_1724_899.png)49.13±3.46 48.92±3.38 0.331 0.742饮酒年限/(年,images/BZ_32_1661_866_1724_899.png)18.61±2.23 18.43±2.10 0.448 0.655平均酒精摄入/(g/d,images/BZ_32_1661_866_1724_899.png)191.62±51.32 183.41±50.92 0.865 0.389疾病类型/例酒精性肝硬化9 10(0.180)0.914酒精性肝炎19 17酒精性脂肪肝30 31

2 结果

表2 酒精性肝病116例治疗前后两组T淋巴细胞亚群对比/(%,)

表2 酒精性肝病116例治疗前后两组T淋巴细胞亚群对比/(%,)

注:CD3+为成熟T淋巴细胞,CD4+为诱导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CD8+为抑制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

images/BZ_190_238_1008_1192_1067.png0.162,0.872 2.482,0.015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t值P值观察组治疗前治疗后t值P值两组比较 t,P值治疗前治疗后58 55.63±8.72 59.37±9.68 5.916 0.000 32.31±7.63 35.75±6.12 5.470 0.000 33.95±4.76 31.35±6.17 5.387 0.000 58 55.39±8.31 63.71±9.92 9.005 0.000 31.79±7.25 38.99±8.26 8.739 0.000 34.12±6.78 28.63±5.62 9.928 0.000 0.153,0.879 2.384,0.019 0.378,0.706 2.399,0.018

2.2 肝纤维化指标 治疗前,两组LN、HA与CL-Ⅳ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8 d后,观察组LN、HA与CL-Ⅳ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酒精性肝病116例治疗前后两组病人肝纤维化指标对比/(μg/L,)

表3 酒精性肝病116例治疗前后两组病人肝纤维化指标对比/(μg/L,)

注:LN为层粘连蛋白,HA为透明质酸,CL-Ⅳ为Ⅳ型胶原

images/BZ_190_238_2391_1192_2450.png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t值P值观察组治疗前治疗后t值P值两组比较 t,P值治疗前治疗后58 140.85±29.17 79.45±19.82 13.392 0.000 173.52±24.67 82.61±17.83 22.276 0.000 149.88±30.29 105.13±25.34 12.096 0.000 58 138.68±28.65 52.44±13.65 22.094 0.000 178.09±25.13 39.75±10.69 39.214 0.000 151.86±30.21 69.88±14.55 18.892 0.000 0.352,0.725 9.188,0.000 0.403,0.688 8.550,0.000 0.989,0.325 15.701,0.000

2.3 细胞因子 治疗前,两组TNF-α、TGF-β1、IL-6与LP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8 d后,观察组TNF-α、TGF-β1、IL-6与L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酒精性肝病116例治疗前后两组细胞因子水平对比/()

表4 酒精性肝病116例治疗前后两组细胞因子水平对比/()

注:TNF-α为肿瘤坏死因子-α,TGF-β1为转化生长因子-β,IL-6为白细胞介素-6,LP为瘦素

0.306,0.760 7.056,0.000组别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t值P值观察组治疗前治疗后t值P值两组比较 t,P值治疗前TNF-α/(pg/L)TGF-β1/(mg/L)IL-6/(pg/L)LP/(μg/L)例数 5 8 379.81±102.35 287.51±72.36 9.000 0.000 358.73±83.09 153.82±36.85 17.761 0.000 179.83±35.92 83.09±12.37 18.607 0.000 15.18±4.22 6.82±2.11 13.612 0.000 58 388.62±92.83 235.95±67.28 11.783 0.000 367.89±80.25 94.35±20.76 25.721 0.000 182.67±38.15 54.99±12.08 23.711 0.000 14.96±3.52 4.38±1.59 21.318 0.000治疗后0.486,0.628 3.974,0.000 0.604,0.547 10.707,0.000 0.412,0.681 12.375,0.000

2.4 肝功能指标 治疗前,两组AST、GGT与ALT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8 d后,观察组AST、GGT与AL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酒精性肝病病人116例治疗前后两组肝功能指标对比/(U/L,)

表5 酒精性肝病病人116例治疗前后两组肝功能指标对比/(U/L,)

注:AST为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γ-GGT为γ-谷氨酰基转移酶,ALT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images/BZ_190_1286_2280_2240_2343.png0.835,0.406 15.487,0.000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t值P值观察组治疗前治疗后t值P值两组比较 t,P值治疗前治疗后58 287.65±35.87 83.39±23.15 34.372 0.000 237.65±40.83 81.33±19.16 28.381 0.000 276.19±25.73 79.18±16.29 53.475 0.000 58 285.39±38.62 40.96±12.08 49.521 0.000 240.19±41.08 36.28±14.53 35.919 0.000 272.28±24.67 39.24±10.97 64.284 0.000 0.326,0.745 12.374,0.000 0.334,0.739 14.267,0.000

3 讨论

酒精性肝病为严重威胁人类肝功能水平的疾病之一,其病理改变包括酒精性肝炎、肝纤维化以及肝硬化[6-7]。目前,临床对酒精性肝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性别、种族差异、遗传多态性、免疫因素等多种因素存在密切关联,为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8-9]。现阶段,临床治疗酒精性肝病的方法包括改善营养、促进肝细胞增生、戒酒、逆转肝纤维化等,但治疗效果并不理想[10-11]。

川芎嗪是由川芎中提取出的一种生物碱性单体,且该药品具有抗脂质过氧化损伤、保护肝细胞、抑制肝纤维化以及控制储脂细胞的效果,酒精性肝病病人肝纤维化的形成为其慢性化的重要环节,分析其实质可能与细胞因子网络等因素不断激活肝星状细胞,致使细胞外基质出现异常沉淀现象有关[12-13]。TGF-β1可有效促进细胞外基质沉淀以及合成,且可抑制其降解,易诱导纤维化形成;LP的增高同样为致使肝纤维化的重要使动因子。本研究结果显示,TNF-α、TGF-β1、IL-6与L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提示酒精性肝病病人在川芎嗪治疗基础上,采用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具有控制细胞因子水平的积极作用。T细胞亚群处于稳定状态为维持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关键所在,故T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在临床研究疾病的发病机理、疗效观察以及预后判断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14-16]。其中,CD3+为成熟T细胞的标志,可有效代表总T细胞;CD4+主要表达于辅助T细胞;CD8+为协同受体的T细胞受体的跨膜糖蛋白,正常生理状态下,CD4+与CD8+之间可相互制约与协调,以处于动态平衡状态[12-17]。本研究中,观察组CD3+与CD4+高于对照组,CD8+水平低于对照组,提示该治疗方案可有效调节细胞因子水平。此外,观察组LN、HA与CL-Ⅳ水平均低于对照组,AST、GGT与AL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提示复方甘草酸苷片具有控制肝纤维化,提高肝功能水平的效果。推测这可能是因为复方甘草酸苷片的相关成分包括盐酸半胱氨酸、甘氨酸、甘草酸等。研究发现甘草酸苷能够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酶的活性,进而可起到免疫抑制以及控制炎症反应的效果[18]。甘草酸苷在机体体内代谢产物能够在机体内竞争性抑制类固醇激素的灭活并减缓其代谢,从而发挥其类固醇样作用。甘草酸苷代谢产物还可以选择性地抑制补体系统的激活途径,降低循环免疫复合物水平,从而发挥抗补体活性的作用,从而起到改善肝功能,发挥保护肝细胞膜作用[19]。

综上所述,在川芎嗪治疗基础上,酒精性肝病病人采用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效果较为显著,可有效控制炎症,抑制肝纤维化,利于保护肝功能,改善免疫功能,促使病人疾病转归。

猜你喜欢
甘草酸酒精性肝病
某院甘草酸制剂的临床应用及合理性评价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治疗
芪胶升白胶囊联合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白癜风的效果分析
任何类型的咖啡都或能降低慢性肝病风险
天麻素有望成为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潜在药物
GW7647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治疗作用
piRNA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胆汁酸代谢在慢性肝病中的研究进展
甘草酸单铵异构体探索性研究
异甘草酸镁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