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过后,不能总留下舆论撕裂

2020-07-06 04:17张颐武
环球时报 2020-07-06
关键词:热点争议伦理

张颐武

最近,苟晶事件又一次引发互联网上的舆论分歧。其实,对于“冒名”事件本身的处理,社会有着高度的共识,都认为这是对于社会秩序和公正的维护,但对于苟晶本人的争议却引发互联网舆论的严重分歧。类似的争议和分歧并不是公众热点事件中的首次。

在以往的公众热点事件中,对于违法行为,公众始终都是深恶痛绝的,这也体现了中国网络舆论一贯的对于公平正义的清晰追求。但涉及到伦理层面或伦理和法律边界上的情况,就很容易引发争议,这些争议又会强化互联网上一些固有的分歧,进而激发新的争议。

首先,这方面的争议其实很多是由于事实的模糊造成的。而对于热点事件中一些模糊的情况或者不实的说法,在调查结果出来之前,媒体经常没有太多查证,直接作为事实来报道。这些不实的情况和说法又都是非常容易引起公众愤怒的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来的分歧。实际上,具有影响力的媒体在其间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如果他们能够一开始就对事实进行尽可能多的查证,如更多采访当时的同学以及各方当事人等,尽可能还原事实真相,就会让人们在调查出来之前对情况有更多预判,对公众讨论或认知事情都会有更多帮助。

其次,对于伦理层面及法律与伦理边界上的一些情况和行为,人们存在的看法分歧其实与自身对社会的看法、自身的背景及认知方式都有很大关系。这些方面的分歧和争议当然不必寻求一致,但对于事实情况的了解、对不同意见的谨慎和尊重在任何时候都是需要的。讨论问题还是要更多从各方面的事实出发,而不仅仅是一味表达自己固有的立场和宣泄自己的情绪。不能支持任何人对于事实的刻意歪曲,为了某种目的不顾事实本身的状况最终会损害互联网的公信力,也会鼓励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现象,这对于中国的互联网文化是一种伤害。

针对热点事件的讨论,互联网上争议的各方还是需要在尊重事实的大前提下取得相对的共识,社会最终要靠对事实的认定来做判断。只有这样,讨论才能更有积极意义,社会才能因此弥合分歧。▲

(作者是北京大学教授)

猜你喜欢
热点争议伦理
浅谈我国社会工作伦理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
“感谢贫穷”是 毒鸡汤吗
4月高考热点关注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研究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研究
非伦理领导对员工职场非伦理行为的作用机制研究
20
奥巴马增兵阿富汗饱受争议
俄争议把海参崴租给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