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文化与中学艺术课程整合的意义与实施

2020-07-07 09:31齐宏
学校教育研究 2020年13期
关键词:敦煌中华传统

齐宏

一、敦煌文化与中学艺术课程整合研究的背景

1.研究的缘由

当前教育领域的国家意志和最大社会关切,就是如何发挥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最终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

⑴ 国家教育改革

① 2014年4月,经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审议同意,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纲要指出: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

“高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

“了解传统艺术的丰富表现形式和特点,感受不同时代、地域、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接触和体验祖国各地的风土人情、民俗风尚,了解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认识国家前途命运与个人价值实现的统一关系,自觉维护国家的尊严、安全和利益。”

“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任务,适时启动课程标准修订和课程开发的研究论证、试点探索和推广评估工作。在中小学德育、语文、历史、艺术、体育等课程标准修订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鼓励各地各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面向各级各类学校重点建设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品视频公开课。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

“加强中华优秀传統文化教育教学研究。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优势学科、重点研究基地和相关科研力量,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研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提供理论基础和学理支撑。”

② 2014年4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出当前学校课程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足。”

③ 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颁布,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

⑵北京市课程改革

2015年7月北京市教委下发了《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修订)》,其中讲到, “各学科平均应有不低于10%的学时开设学科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在内容上可以某一学科内容为主﹍﹍(也可以)开设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进一步下放课程自主权到学校,鼓励学校﹍﹍积极开展长短课、大小课相结合的课程实验。”

⑶ 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成为教育界的一件大事。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由三大内涵组成(文化基础、自主学习、社会参与),包含六个方面(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

其中,共分为十八个要点:1.人文积淀;2.人文情怀;3.审美情趣;4.理性思维;5. 批判质疑;6.勇于探究;7.乐学善学;8.勤于反思;9.信息意识;10.珍爱生命;11.健全人格;12.自我管理;13.社会责任;14.国家认同;15.国际理解;16.劳动意识;17.问题解决;18.技术运用。

敦煌文化与中学艺术课程整合的研究,以中国丰富深厚的传统文化资源为核心,强调传统文化与音乐、舞蹈、美术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我国的经典传统文化资源多样而又富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极好的艺术教育资源。其中敦煌文化呈现出多种艺术与文化融汇和撞击的特征,它包含了美术、舞蹈、音乐等多样的艺术门类,非常适合于开发综合性、系统性的艺术课程。因此,适宜选择敦煌文化这一经典传统文化内容,尝试进行艺术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应用。试图从中挖掘经典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使其能应用于中学艺术课堂教学实践,并产生较为丰富有效的教学结果。

2.研究的意义

敦煌文化与中学艺术课程整合的研究,响应了国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政策和一带一路战略。对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产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果有重大的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用怎样的手段和过程使学生能较好的传承文化,并在传承中形成创新创造的能力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意义。

敦煌文化与中学艺术课程整合的研究,对促进教师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挖掘和应用方面进行探索,也将发挥出重要的意义。教师在参与研究的过程中必然会进行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手段的新尝试。这对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相应文献的支撑

对敦煌文化的研究在国内外都不乏案例,尤其敦煌文化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由来已久,从二十世纪初敦煌莫高窟的发现开始,敦煌学的研究就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高潮。直至今日敦煌文化仍然是国内外文化界研究的热点。但是敦煌文化与中学教学实践的结合的研究案例还比较少,水平也比较低,目前还停留在对敦煌文化的简单欣赏、介绍层面。事实上,敦煌文化是比较珍稀的同时具备认知、体验、实践、创造等全面艺术教育价值的文化资源,充分发挥敦煌文化教育价值的案例目前还不多见。

此外,目前的研究中呈现出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文化的传承,而忽略了艺术的创造与创新的面貌。在敦煌文化教学中进行创新性的教学手段研究还比较少。所以,希望通过研究和实践,探索深入挖掘敦煌文化的艺术教育价值,并能产生实际教育意义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1.文献对于敦煌文化的提示

敦煌石窟是我国历史悠久,塑像、壁画与写经卷子图书最为珍贵、丰富的佛教石窟。其敦煌文献内容丰富,包括横跨几个世纪的数目众多的佛像和壁画,展示出佛教经典的流布和造像艺术随社会的变革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演变。其写经卷子除大量佛经外,还有地方志、儒家文献、经济文书、农书、医术等珍贵资料。敦煌文献是古代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

2.文献对于课程整合的提示

; 在科技与信息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人们的心灵更需要优秀的文化予以滋养。对于我国当今的中学生们来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他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养料。

马海燕,周俊敏在《浅论我国现代文化需求的发展及文化消费与体验》中指出,社会越发达,展现在人类面前的文化系统就更大、范围更广、内容也更丰富了,这就要求有更多的文化资源提供,让人类吸纳,以适应社会的要求,而在不断吸纳的过程中,人类又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并不断创新文化,正是在这个反复的吸收、运行、创新的文化进化过程中,文化需求变得空前旺盛。

周兵在《敦煌:新的创新和探索》中说到“像《故宫》《敦煌》这类纪录片是为了吸引大家来了解纪录片背后的东西———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背后有什么故事,故事里有什么思想,有什么讯息。”

唐晓莉在《新世纪历史文化纪录片的古典审美》中指出,“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历史演变中的沉淀与积累,它雖然隐在,但却能为任何时代的文化转型或嬗变提供积蓄力量和营养推动,因为传统是维系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纽带。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思维优势和风韵,在一个喧嚣的文化时期我们可能忽略了它,但艺术内在的延续以及一个民族的习俗、伦理和审美等仍旧能以基因的方式留存并在某个时刻醒来。”

如今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给学生带来了空前旺盛的文化与知识需求。可是这种高速发展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们的文化与知识需要,它只是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学生们的信息需求。因此,许多“传统的授课方式”也越发不能满足学生对于知识与文化的需求,学生需要一种具有内在联系的艺术课程。因此,对敦煌文化与中学艺术课程整合研究的追寻与探索,就更加顺理成章了。

3.文献对于教学方式的提示

周兵在《诠释敦煌——<敦煌>创作感悟》中说道:“从学术的角度来讲,真实再现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我觉得这次拍《敦煌》也给了我一个理论上的启发。壁画是怎么出现的?古代老百姓受教育程度低,甚至有很多人不识字,看不懂佛经,为了让他们明白佛教的道理、佛教的故事,就画画给他们看,这跟真实再现很相似。它是一种替代方法但不是目的,壁画的目的不仅仅是让你喜欢这个作品,而是为了让你喜欢和接受作品背后表达的思想和理念。

王俊在《浅析纪录片创作中的“场景化”叙事方式——以<敦煌>为例》中指出,纪录片《敦煌》对那些千年历史中亘古不变的日常情景进行情感化、意境化的处理,让落日的余辉、漫漫的沙丘、连绵的驼队、踽踽独行的僧侣,都变成一种精神的象征符号和编码,既表达了敦煌的自然和历史的地域特征,又营造出一种东方艺术特有的悠远、空灵的意境。在全片古铜色温暖凝重的影像中,对佛国的追求、对彼岸世界信仰的虔诚,都化成对跨越具体时代的人们精神世界的共性象征的总结。总的来说,“场景化”不应该被孤立地理解为精彩段落的堆积,它应该是贯穿一部作品的方法论,是由若干具有连续性和整体性的场景构成:连续支撑过程,在内容上具有起承转合的张弛有序,这样才具有可能形成既客观又完整的叙事。

因此在本课题研究中,无论是情景的“真实再现”,还是“场景化”,都是音乐、美术、舞蹈三个学科必须运用的,最直接、最简洁、最直观、最生动,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与手段。

4.文献对于研究内容的提示

⑴ 探究敦煌文化中音乐、美术、舞蹈各自独有的典型内容。

⑵ 探究如何将敦煌文化元素与中学音乐、美术、舞蹈课程相结合。

⑶ 探究在中学艺术课程中如何体验与整合敦煌文化,并且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吸取其中的经验,为以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学艺术课程的整合与研究提供宝贵的经验。

三、研究的设计

1.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明确敦煌文化与中学艺术课程的开发和实践应用的教学内容,探索出切实可行并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手段,系统化、多样化的进行教学实施。高效的实现利用艺术教育促进学生学习、理解、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良好结果。使学生掌握学习经典传统文化的方法和能力,为学生持续的接受和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铺就一条道路。

2.研究路径

研究应基于今天信息化技术条件成熟、交通便捷快速、博物馆资源丰富、国家政策导向明确的现实路径下进行。因此,教学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整合、通过走进博物馆和实地考察真实的体验敦煌文化、通过多艺术学科的综合来促进教学创新。

3.研究内容

⑴ 敦煌文化在美术、舞蹈、音乐方面的艺术价值、影响和成就,及其在艺术教育中具备应用和实践价值的资源。

⑵ 找到经典传统文化在艺术教学中进行应用的形式、手段、实施过程、评价方式等教育实践方法。

⑶ 研究艺术教学中传统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相结合的可能性及其效果。

⑷ 开发出具体的系列课程,进行艺术课程综合化的实验研究。

⑸ 教学成果的展示与呈现方法的研究。

⑹ 教学过程中的学习体验创新和过程记录的方法。

4.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

《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

《高中艺术课程标准》2017年

《中小学舞蹈教学设计》郑慧慧编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13年

《中学音乐教学法》邵祖亮主编; 上海音乐出版社;1993年;;;;;

《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下)杨荫浏著;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

《敦煌的历史和文化》宁可 郝春文著;中国书籍出版社;2015年;;;

《敦煌艺术入门十讲》杨琪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年

《创造与心智的成长》罗恩菲德;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年;;;;

《敦煌鉴赏精选》樊锦诗著;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年

《莫高窟史话》敦煌研究院编著;樊锦诗主编;2009年

《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口述;顾春芳撰写;2019年

《乐舞敦煌》史苇湘 欧阳琳 史敦宇著;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4年

《人类的敦煌》冯骥才著;2012年出版

《敦煌石窟艺术简史》(增订版)赵声良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19年

等等……(由于篇幅所限,还有许多作品不能一一例举)

通过对类似于上述书籍、期刊杂志中,有关教育规律及相关的教育理论的学习与研究,以及对文献中与敦煌文化相关内容的整理与学习、分析、研究,找出能够将敦煌文化与中学艺术教育进行整合的、更具体的内容与方法。

(2)实践与行动研究法:

通过讲述介绍、欣赏鉴赏、绘画临摹、休学旅行、艺术创编等方式进行研究。

四、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1.找到经典传统文化在艺术教学中进行应用的形式、手段、实施过程、评价方式等教育实践方法。

2.研究艺术教学中传统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结合的可能性及其方法。

研究的实施计划

; 本研究的目的是,丰富现有艺术课教学中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提升艺术教师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能力、增强学生的中华民族意识和中华民族自豪感。

1. 课题准备阶段

成立课题组,分析课题研究问题。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资料整理和归类。分析资料,按学科进行资源整理和整合。

2. 研究准备阶段

分学科进行课程的开发与设计,再共同讨论整合课程。完成备课,准备教学实施。

3. 研究实施阶段

开展具体教学实践活动(作课等),组织文化活动。组织学生走进博物馆,参观画展,了解身边的敦煌文化内容,运用网络开展自主学习。进行文化寻访,赴敦煌实地考察游学。

4. 艺术创编创作阶段

指导学生根据学习和体验进行艺术创造,完成舞蹈创编、绘画作品、音乐演唱演奏等。展览展示学生的创作成果。

5. 总结分析阶段

根据结果和过程进行分析和研究,总结教学经验,形成系统的传统文化教学实践方法。

六、研究的预期成果

1.形成研究报告

2.形成论文

3.其它附属资料的辑录

若干音乐、美术、舞蹈以及中学艺术综合课程中与敦煌文化相关的教案、课例、学习手册等。

敦煌文化是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历史文化宝藏,莘莘学子们亟需她深沉且丰富的文化艺术滋养。因此,做好敦煌文化与中学艺术课程整合的研究、以此来增强广大中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胡正荣.  敦煌,一种晚来的成熟[J].电视研究,2010, (5)

[2]李城,欧阳宏生.纪录片:全球视野与民族审美的多元融合[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1)

[3]钟书林.千年佛音盛世再现——试论大型记录片《敦煌》[J].新闻知识,2010,(9)

[4]周兵.《敦煌》新的创新和探索[N].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5)

[5]唐晓莉.新世纪历史文化纪录片的古典审美[J].电影文学,2010,(22)

[6]杜颖聪.情景再现——真实和虚构的较量[J].2010,(5)

[7]董长青申思高苒.浅议纪录片中的“情景再现”.[J].新闻传播,2007,(4)

[8]常华.《别样的<敦煌>》[J].2010,(5)

[9]毕珍鑫.中外纪录片诠释历史方式的异同——以央视《敦煌》與BBC《古文明系列》为例[J].当代电视,2010,(7)

[10]步长磊,徐英.浅谈纪录片《敦煌》的故事化叙事策略[J].电影评介,2010,(15)

[11]赵国庆.《敦煌》:一幅想象和现实的写意画[J].电视研究,2010,(5)

[12]俞虹,司达.在艺术中行走的历史——十集电视纪录片《敦煌》印象[J].电视研究,2010,(5)

[13]周兵.诠释敦煌——创作感悟[J].电视研究,2010, (5)

[14] 《教育心理学》白桂香主编  北京出版社;2004年 ;;;;

[1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钟启泉、崔允漷、张华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16]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

[17]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 ;;;;;;;;;;;;;;

[18] 《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标准》2017年

[19] 《中小学舞蹈教学设计》郑慧慧编;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年;;;;;

[19] 《中学音乐教学法》邵祖亮主编; 上海音乐出版社;1993年;;;;;

[20] 《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下)杨荫浏著;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

[21] 《敦煌的历史和文化》宁可 郝春文著;中国书籍出版社;2015年;;;

[22] 《敦煌艺术入门十讲》杨琪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年;;;;

[23] 《敦煌鉴赏精选》樊锦诗著;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年

[24] 《乐舞敦煌》史苇湘 欧阳琳 史敦宇著;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4年

[25] 《人类的敦煌》冯骥才著;2012年出版

[26] 《敦煌石窟艺术简史》赵声良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年

注:

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

课题类别: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一般课题

课题名称:《敦煌文化与中学艺术课程整合的研究》

课题编号:CDIB17360

猜你喜欢
敦煌中华传统
作品二
敦煌画师,I服了YOU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少年力斗传统
敦煌 敦煌
敦煌飞天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