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课文空白培养学生想象力

2020-07-07 09:31杨瑞霞
学校教育研究 2020年13期
关键词:空白点英子奇石

杨瑞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想象是创新的翅膀,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主阵地。在我们的小学语文的很多课文中,潜藏着很多的“空白点”,如果教师能巧妙地运用好这些“空白点”,就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样既发掘了教材的潜在价值,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根据我近几年语文教学的积累,谈一下我在这方面的做法。

一、利用教材中的标点符号,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标点是无声的语言。在语文教材中,很多标点符号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传达出了意犹未尽的内涵。比如:在教《黄山奇石》一课时,课文的结尾写到:“黄山的奇石还有很多,像‘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奇形怪状的岩石,正等着你去给它们起名字呢!”我及时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让他们说说黄山的奇石还有什么样子的,并让学生给那些新奇石起名字,并且用肢体语言将新奇石的形态展现出来。这样不仅可以充分体现出黄山奇石“奇”的效果,还可以将黄山奇石的特点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中,使学生惊叹于黄山的神奇的同时,也惊叹于大自然的伟大。

再比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第一课《柳树醒了》:

春雷跟柳树说话了,说着说着,小柳树呀,醒了。

春雨给柳树洗澡了,洗着洗着,小柳枝哟,软了。

……

这篇课文为我们呈现了春天里万物复苏的蓬勃景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柳树在春天里重生的过程。在课堂上,我就问孩子们:在春天里还有什么也醒来了呢?孩子们把自己喜爱的小青蛙、小蝴蝶、小蝌蚪、小花都做了自己春天里的主角。我引导孩子们仿照课文《柳树醒了》仿写自己喜爱的小动物、植物苏醒的过程,孩子们兴奋得不得了。在他们的笔下写出了太阳公公醒了、小青蛙醒了、小溪醒了等等,通过省略号拓展了学生的想象,孩子们的生命与美丽的大自然融合到一起了。

二、利用教材语言的空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空白,是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没有写明的、召唤读者去想象的、未定的意蕴空间。它能够放飞读者的想象,激活读者的思维,从而建立起读者与作品沟通的桥梁,使读者对作品的意义达到个性化的理解。语文课堂中,充分开发空白处这个“黄金地段”,有意识地在教材空白处设立“对话场”,引导学生对作品的空白进行富有个性色彩的填补,与作品达成有效的对接。比如部编教材二年级上册《坐井观天》一课的结尾是这样写的:小鸟也笑了,说:“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来看一看吧。”课文到这里就结束了,留给读者无穷的想象。于是我对学生说:“孩子们,你们就是那只小青蛙,当你听了小鸟的话以后,于是你就跳出了那口井,这时你会看到什么?你会说什么?”当学生的思维和课文发生碰撞后,兴趣还处在最高点,这时他们的想象非常丰富,有个孩子说:小青蛙看到了蓝蓝的天,绿绿的树,青青的草,还有清清的溪水,它激动地对小鸟说:“朋友,你说得太对了,井外的世界简直太美了,我再也不做井底之蛙了。”这就是想象的力量,学生既理解了课文,又达到了思想的熏陶。工具性和人文性也真正达到了落实。

三、运用文本知识点的空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课标指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在许多课文的中间或结尾创设的空白点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积累的经验和大胆的想象把它补充起来,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可以把学生引入到说话练习和写作训练中,从而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做到了“我手写我心”。

比如部编教材二年级上册《我要的是葫芦》一文,最后只写道“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文中没有写出种葫芦人的想法。在教学时,教师可抓住这一空白,组织扩充训练,让学生围绕种葫芦人看到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他会做什么?并引导学生动手把它写下来。学生通过想象补充的小练笔真精彩,不少学生写道:那个人看到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他难过极了,心想:我为什么不听邻居的话呢?我要早听了他的话不至于让我的葫芦都死了。于是第二年他又种了一棵葫芦,这一次他不仅给葫芦浇水、施肥,还给葫芦松土、除害虫,到了秋天,他终于收获了很多又大又结实的葫芦,他高兴地说:我终于學会种葫芦了。文本虽然没有这些内容,但经过学生的想象,让文本内容的延伸丰满起来,学生不仅知道了植物应该怎么去种才能收获,也明白了知错就改还来得及。

四、巧妙借助文本营造的情境中的空白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在部编教材三年级上册《掌声》中,课文中讲述了一个因小儿麻痹症落下残疾的女孩英子,从小很自卑,在一次故事会中,因为同学们的两次掌声,从此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自信的姑娘。文中对两次掌声并没有过多的文字说明,但这两次掌声确实产生了神奇的力量。于是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去想象:如果你是英子的同学,你想通过掌声告诉小英子什么?角色一转换,学生的思维马上就打开了,学生纷纷汇报了掌声的含义:“英子,你能行!我们相信你。英子,不要怕,你一定会讲好的。英子,你一定要勇敢……”当英子讲完故事后,教室里再次响起了掌声,这一次的掌声你又想告诉英子什么?学生的想象:英子,你讲得太棒了!英子,你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我们。英子,你的普通话真好听!……两次掌声营造出不同的情境,也引发了学生无穷的想象。学生即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也升华了他们对人物性格的理解。所以两次掌声通过引导学生想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的确,没有想象,思维就像一潭死水,激不起任何涟漪。可见,作为教师,如果能巧妙地挖掘教材中的空白点,并依托课文找准训练点,去拓展学生的思维,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以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最终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

猜你喜欢
空白点英子奇石
独臂作家之死
挖掘文本“空白点”培养学生“想象力”
《中华奇石》2017年杂志征订火热进行中……
钻石妙贼
奇石欣赏
紧抓三大支点,提升文本解读的实效性
紧扣空白点,深入理解文本
巧计得绵羊
奇石连环画
作文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