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形的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

2020-07-08 11:28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 2020年6期
关键词:直角对折探究性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教学过程】

一、大胆猜测,引入课题

师:今天米老鼠来到了我们的数学课堂,看,它给大家带来了12个点,在这些点中,它能变出一些图形,你想猜猜看吗?

师:这是什么图形?

(竖着的长方形)

师:这又是什么图形?

(斜着的长方形)

师:这是什么图形?

(横着的长方形)

师:这个图形是长方形吗?(梯形)为什么不是长方形呢?你能说说理由吗?

(进一步让学生从边和角的角度去初步认识长方形)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主要让学生观察竖着的长方形、斜着的长方形、横着的长方形和梯形,让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的表象。】

二、探究长方形的特征

出示问题: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学生合作交流探讨过程。

1.探究长方形角的特征。

预设:

方法1:量一量:用三角形的直角去量长方形的四个角,发现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

方法2:量一量与折一折:用三角形的直角分别去量长方形的两个角,发现它们都是直角,然后对折发现这两个角和另外的两个角重合了,所以得出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

方法3:量一量与折一折:只用三角形的直角去量长方形的一个角,然后通过对折再对折,四个角都重合了,所以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

2.探究长方形边的特征。

预设:

方法1:量一量:用直尺分别去量长方形的两条长和两条宽,发现它们的长度分别相等,所以推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方法2:量一量与折一折:用直尺分别去量长方形的一条长和一条宽,然后通过对折发现两条长和两条宽重合了,所以推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方法3:折一折:两条长对折重合了,两条宽对折重合了,所以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师:谁能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长方形?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中探索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丰富学生动手操作的经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练习巩固提升和内化。

在D-Leu组中,2.5、10 mmol/L组的生物膜总生物量最高,50 mmol/L组最低,除2.5、10 mmol/L组间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外,其余各组间两两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图2c);各浓度组的生物膜清除率为:50 mmol/L组>25 mmol/L组>10、2.5 mmol/L组(P<0.05)(表1)。

(1)引发想象:如果长方形对边不相等,会怎样?

(2)引发想象:如果长方形有一个角不是直角,会怎样?

(3)你能在图中找到4个点,连接起来恰好为一个长方形吗?你能画出几个这样的长方形?

(4)变式练习,发散学生思维。

图中有几个长方形?(有6个)

图中有几个长方形?(9个长方形)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在大脑里从边和角的角度大胆想象长方形的样子,让学生深刻认识长方形的特征。

根据几何思维水平发展的阶段性,小学低年级学生对于空间特性的认知需要具体实物和具体模型的感知、操作。画一画的实践操作有利于学生掌握长方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发展空间观念。让学生在观察和画一画中,从不同的角度再次认识长方形的特征。

本环节还设计变式练习,主要让学生在数长方形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有序思考的良好习惯,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同时,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展示长方形数的过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知长方形的个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探究正方形的特征

出示问题: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学生合作交流探讨过程。

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自主完成。分别从角和边的角度进行分享。

思考:正方形和长方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四、探究性实践作业

你能在图中找到4个点,连接起来恰好成为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吗?你能找到几个这样的图形?

课后收集学生作品,然后教师课件动态演示。

【设计意图:探究性作业是指在具有一定探究性的问题引领下,基于自身知识经验、思维方式展开探索,从而培养数学探究能力的一种数学作业。本题目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之后,立足巩固和拓展,让学生在课堂上积累“经历过程”、“表达思考”的经验,比较完整地呈现自我思考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反思】

1.基于学生几何思维水平发展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根据几何思维水平发展的阶段性,小学低年级学生需要具体实物和具体模型的感知、操作等来认识几何图形的特征。基于学生几何发展的最近发展区,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实物或模型等,让学生观察、实验、测量、折叠、画图等思维实践活动,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本节课中,在认识长方形的特征中,让学生在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中经历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丰富学生动手操作的经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设计了变式练习,让学生在变式中通过观察、想象、画一画等活动来发散学生的思维。

2.基于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时代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创新教育是教育发展的趋势。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在课堂教学中,上课开始创设12个点中抽象出长方形,初步感知长方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在探索长方形的特征环节中,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想象、操作等活动,引发学生的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经历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探索过程,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基于探究性作业关注学生的发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探究性作业是指学生在具有一定探究性的问题引领下,基于自身知识经验、思维方式展开探索的数学作业,它是过程性目标的深度落实,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本节课设计的探究性作业,针对教学的落脚点,让学生在课堂上积累“经历过程”、“表达思考”的经验,比较完整地呈现自我思考的过程,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第十二届小学教学特色设计大赛”获奖作品选登)

猜你喜欢
直角对折探究性
好玩的纸
探究性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探究性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浅析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
多少个直角
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探究性拓展实验
指尖陀螺
平移、对折和旋转,一网打尽
实验帮我发现规律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单元自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