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谱写乡村振兴绚丽篇章

2020-07-08 02:07卞瑞鹤盛素芬赵嘉琦通讯员
农村.农业.农民 2020年13期
关键词:张波鹤壁鹤壁市

文、图/本刊全媒体记者 卞瑞鹤 盛素芬 实习记者 赵嘉琦 通讯员 刘 源

鹤壁市,简称鹤城,位于河南省北部,淇水之滨,因世传“双鹤栖于南山之峭壁”而得名。在时光中流淌的《诗经》,传颂着鹤壁大地的美丽与神奇。走进鹤壁,每到一处,都能感受到这里深厚而独特的人文底蕴。而这,恰如一种经久不息的力量,助推着鹤壁实现多维度发展。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之下,鹤壁呈现给人们的是一幅精彩纷呈的美丽画卷。在河南,乡村振兴之“鹤壁模式”,正成为一种参照与借鉴。

深化三产融合,加快产业振兴

位于淇滨区上峪乡的桑园小镇,一年四季游客如织。桑园小镇毗邻淇河,文化底蕴厚重,自然风光旖旎。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十三要素,桑园小镇大力开发民俗、古村落旅游、极限挑战等旅游产品,将自身打造成了全省乃至全国闻名的文旅名片。

上峪乡白龙庙村采用“党建+旅游+扶贫”的模式,引进河南五号山谷实业有限公司投资民俗旅游项目,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和贫困户脱贫致富。

鹤壁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张波告诉记者,围绕文旅产业,鹤壁涌现出了一大批乡村旅游特色村。淇县灵山街道赵庄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凉水泉村“灵泉妙境”通过国家五星级精品民宿审核。此外,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发展,形成一批以传统工艺为主导产业的专业村,浚县伾山街道西杨玘屯村发展“泥咕咕”作坊及工作室290个,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万元。

“在乡村振兴中,农业产业起着压舱石的重要作用。鹤壁始终把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放在产业发展的首要位置。”张波说,多年来,鹤壁坚持把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和构建三产融合体系、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作为重点任务,着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大河涧乡牛横岭村重点打造了鹤壁市仙果源生态采摘观光园项目。该项目投资2亿元,流转耕地300亩、荒山4000亩,形成了“三园四林”发展格局,主要发展高效农业。

浚县素有“花生之乡”的美誉。凭借着“果粒饱满、靓丽白净、口感香甜、无黄曲霉素”等特点,浚县花生享誉国内外。浚县始终把花生产业作为特色优势产业来培育,年均总产量稳定在4万吨左右,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支柱产业。

眼下,浚县30万亩高标准粮田示范方的麦子已经收割完毕,相比去年550公斤的亩产有增无减。据悉,该高标准粮田示范方整合五大涉农项目,投入3.5亿元统一建设。目前已成为“田地平整肥沃、灌排设施完善、农机装备齐全、技术集成到位、优质高产高效、绿色生态安全”的标准化、永久性高标准粮田。

张波介绍,近年来,鹤壁实施90万亩小麦、80万亩玉米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并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深入推进“四优四化”;与此同时,紧抓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扎实推进千亿级绿色食品产业基地建设;此外,深化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着力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

汇集人才力量,打造“三支队伍”

在鹤壁市淇县灵山街道办事处大石岩村,今年66岁,装有4个心脏支架的徐光,对故乡的热爱胜过爱自己。徐光弟兄姊妹6个,16岁应征入伍。28年的戎马生涯中,他数次立功,转业后在河南省质检部门任职,曾荣获“打假先进个人光荣称号”,3次到人民大会堂领奖,两度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2016年,淇县主要领导想法找到退休3年的徐光,邀请他回乡带领乡亲脱贫致富。怀着对故乡的无限热爱,身体有病的徐光,不顾家人的反对,放弃了在郑州的安逸生活,义无反顾地接受了大石岩村党支部书记的任命。

“毛主席是我的偶像,‘为人民服务’是我的座右铭。”徐光说,除县领导的动员和对故乡的眷恋之外,“为人民服务”这句烙在内心深处的话,为他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回到家乡,徐光带领乡亲们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把荒山变成了宝山,把山区变成了景区。

“近年来,鹤壁市坚持把人才振兴作为关键环节,持续完善人才引进、培养、服务等机制,加大激励和人文关怀,着力打造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张波说。

灵山街道办事处赵庄村,也是乡村振兴的典范。

赵庄村地处山区,土地贫瘠,曾是省级贫困村。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将近800人的村子只有不到300人常住。2015年,淇县将赵庄村确定为脱贫标杆村。

赵庄村虽然经济基础差,但自然条件不错,毗邻灵山景区,还有殷商文化遗址、百年石屋,具备开发乡村旅游的条件。在村里党员干部的带领下,村民积极行动,短短7天时间,全村53户违规占路建筑全部拆除。

“刚开始,我们村委会主任把自己的房拆了,我把自己的院墙挪了,其他党员把自己的猪圈拆了。看到干部带头,大家纷纷行动起来。”赵庄村党支部书记赵常海告诉记者。

人心齐了,村里发展却又遇上了新难题,需要资金。这一次,村里的党员干部又率先带头投资入股,每人5万或者10万,看到党员干部都投钱了,村民们也跟了上来。

2017年,“赵家味道”小吃街开门营业,灵山慢谷、步步惊心、高空漫步、悬崖秋千等产业扶贫项目相继投入运营,游客纷至沓来,赵庄村开始火了。全村当年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4000元,95%的贫困户实现脱贫,赵庄村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现在,赵庄村还被评为“国家级传统村落”,并获得了480万元保护和开发资金,村里的发展环境越来越好,在外经商的村民也开始陆续返乡。

张波介绍,鹤壁市坚持以党建引领统揽乡村振兴全局,深入实施“强基固本”工程,筑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的组织基础。筑牢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突出抓好带头人队伍、基层党员队伍、第一书记队伍“三支队伍”建设;实施“头雁回归”,扎实开展“头雁工程”“头雁领航计划”,打造了艺术东掌、水美纣王店、传奇大石岩、老家赵庄、民俗秦街等一批基层党建示范村和经济发展先进村,涌现出27名乡村振兴模范带头人。

繁荣乡村文化,推进生态文明

位于淇滨区钜桥镇的岗坡村,近两年的发展格外引人注目。岗坡村位于鹤壁市淇滨区东部,是明朝中期兵部尚书、监察御史王越的故乡。

优秀的家风传统文化,让村民自我认同感很高,归属感和荣誉感强烈。岗坡村坚持“淳民风、正村风、美家风”理念,以家风文化对精品民宿、农家乐进行包装。村内随处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风家训、文明风尚等家风文化宣传标语,村民家家户户门口都镌刻着自家流传的“家规家训”。现在的岗坡村,环境优美,民风淳朴,产业兴旺,百姓安居乐业。

追溯鹤壁的历史文脉,早在7000年前,先民们就已在淇河两岸繁衍生息,留下了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比如,起源于后赵时期的浚县正月古庙会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每年,庙会贯穿于整个正月,一直到二月还人来人往,吸引中部地区逾300万游客前来,被称为“华北第一古庙会”“民俗文化的‘活化石’”。

春有樱花节、夏有诗歌会、秋有文博会、冬有民俗文化节,“组合拳”打遍一年四季。通过高质量打造文化名片,鹤壁市正推动文化产业不断创新发展,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得以继承传扬。

“鹤壁市坚持既注重塑形又注重塑魂,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文化人、以文感人、以文育人,不断繁荣兴盛乡村文化。”张波说。

在鹤壁,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力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景。在鹤壁,这样的生活已经触手可及。特别在鹤壁西部山区,巍巍太行绿意盎然,犹如绿色脊梁,筑牢城市生态屏障。而被青山绿水笼罩着的山村,面对乡村振兴的时代机遇,一个个生机盎然,充满活力。

鹤壁市还全面加强对传统古镇、古村落、古民居的保护。据统计,该市目前保护相对完整、有较高价值的传统村落逾150个,其中,国家级传统村落7个、省级传统村落45个。这些珍贵的人文名片融自然山水、民俗文化、建筑理念为一体,承载着悠长的历史记忆,是宝贵的民间文化遗产。

为牢固树立和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鹤壁市全力推进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狠抓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生活污水管控治理,持续开展“厕所革命”,加快推进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不断提升村容村貌,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

“虽然我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坚定信心、真抓实干,持续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在鹤壁落地生根,努力打造中西部地区乡村振兴的‘鹤壁模式’,为谱写高质量富美鹤城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作出应有贡献。”张波说。

猜你喜欢
张波鹤壁鹤壁市
翰墨传情 共克时艰
翰墨传情 共克时艰
挥毫泼墨
Best fight
新担当 新作为 开创鹤壁人大工作新局面
宣传好鹤壁人大履职的鲜活实践
南城秋意
建设“法治鹤壁”人大全力以赴
鹤壁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调查
“四个推进”建设平安鹤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