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里岗上的历史回望

2020-07-08 02:07朱国明
农村.农业.农民 2020年13期
关键词:红二十五军战役长征

朱国明

七里岗,这个地名在中国版图上太过普通平凡而又欠乏诗意。位于伏牛山东麓的河南省方城县独树镇七里岗,惯看了千年的秋月春风,静静地躺在黄石山前,卧听侧畔南去的砚河水流不息和穿越其间的许(昌)南(阳)公路上的车马喧嚣。

85年前的那个严冬,在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山冈上,枪炮声淹没了呼啸的北风,冷兵器挥去了刺骨的雨雪。高举“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旗帜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在这里遇到了数十倍于己、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队伏击,战斗惨烈程度可谓“惊天地,泣鬼神”。红二十五军在付出沉重代价之后,胜利跳出敌人重围,猎猎红旗下的一支铁流,挺进伏牛山深处,走向更大的胜利和辉煌。

60年后,江泽民同志将这次战役称为“血战独树镇”,并与红军长征中的其他6个著名战役相并列。

80年后,习近平总书记更把红二十五军的这场战役重命名为“鏖战独树镇”,与血战湘江、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勇克包座、转战乌蒙山等一起并列为长征八大著名战役。

如今,站在昔日战场七里岗上举目眺望,远山如黛、阡陌纵横,兰(考)南(阳)高速和G234国道车流如织,南水北调中线干渠深水静流,脚下这片曾经洒满烈士鲜血的土地,已经成为“方城县烈士陵园”。这里掩埋着从那时到现在有名或无名的438位烈士,苍松翠柏间,立于1997年11月的“红二十五军独树镇战斗遗址”纪念碑横空屹立。这里已成为河南省及南阳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并正在申报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这里还是河南省国防教育基地、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清明,来自不同方向的人们潮涌般聚集于此,一束鲜花祭英烈,一瓣心香传真情。即便平时,也会看到三三两两的人群,来到这里参观凭吊,或仰望凝视,或驻足沉思……

1994年初春,我到独树镇担任党委副书记,在一个乍暖还寒的日子,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第一次来到心仪已久的七里岗。从那时到现在,25年时光回转,能够记忆的,只有芳草萋萋的荒岗和似有似无的坟茔,还有当地一位老人对我说的话:“那可都是站那没枪高的娃娃啊!天冻得连枪栓都拉不开了。”

那位老人肯定已不在人世,但他的话让我记忆犹新,终生难忘。今天想起,仍然禁不住泪湿眼角,仿佛回到了那个血肉横飞的时空。

时至今日,研究并著述那场战役的作品已经很多,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于2016年10月出版《红二十五军卷》三卷,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丛书《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战史》也于2017年7月出版,都对七里岗战役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其中《军卷》有篇战役亲历者陈先瑞的回忆文章叫《激战独树镇》,《战史》记载的题目是《恶战独树镇,进入伏牛山区》,不难看出,无论从“激战”到“恶战”,还是从“血战”到“鏖战”,那场战役是多么惨烈,她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上的地位和意义是多么重要。我不想赘述那些激昂的文字,但我还是要直描关于七里岗战役的浓墨点,抑或是“滴血点”:

地点:方城县独树镇七里岗;

时间:1934年11月26日13时至16时;

天气:气温骤降,雨雪交加;

地形:平坦荒岗,道路泥泞;

红军服装:衣服单薄,草鞋粘掉;

军力对比:红二十五军共计2980余人(其中伤病员众多),当面之敌为国民党庞炳勋部第四十军一一五旅及炮兵团2966人(含围追堵截兵力),且提前2小时进入阵地准备伏击;

装备对比:红二十五军弹药缺乏,敌一一五旅马匹305匹,轻武器1819支,重机枪22挺,子弹30余万发,迫击炮6门。

这些数字和境况,如果仅有一个或两个单体存在,那绝对难不倒英勇顽强的红二十五军将士们。但是,把所有的也包括那些没有记录的数字和境况叠加起来,我们就可以想像红二十五军面临的是何其严峻的形势,正所谓“极为险恶”“生死存亡”。

今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光大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与85年前相比,尽管没有穷凶极恶而且强大的当面之敌,没有异常艰苦凶险的环境,没有血与火交织的场面,但是我们党仍然面临着“四大危险”的考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还会艰难曲折,每个人的人生之路也会有坎坷荆棘。但是,只要有红二十五军那种信念坚定、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我们的党、国家、民族,乃至我们每个人都将无往而不胜!

还是把时光拉回到85年前的11月26日下午,北风凛冽,雨雪交加,在面对气势汹汹猛扑而来的敌军、战场形势于我极其不利的情况下,军政委吴焕先抽出一把大刀,大声疾呼:“共产党员跟我来!”红二十五军将士们士气大振,杀声连片,压制了敌人的猛烈攻势。这声“共产党员跟我来”凝聚了共产党人的英雄豪气,迸发了红军战士的拼命精神,至今回想起来,仍觉振聋发聩!

吴焕先,这位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创始人之一,红二十五军的缔造者之一,从大别山走来,七里岗战役后,带领队伍进入伏牛山,转战于陕南的崇山峻岭中,1935年8月21日,在甘肃泾县的渡河战斗中,在人生最后一句“冲啊”的呐喊声中,不幸中弹牺牲,血水与雨水凝入了陇东的那片土地。那一年,他才28岁!

吴焕先,这是一个不朽的名字!在红二十五军官兵心中,他永远是军魂,永远是一面大旗,他们在这面大旗下懂得什么是革命、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身先士卒、什么是官兵一致、什么是中国工农红军。今天,我们的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应当从吴焕先的光辉事迹和七里岗上一声“共产党员跟我来”中,悟出什么是初心、什么是使命、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担当。

我又想起那位老人“娃娃兵”的话,是的,红二十五军是一支奇特的队伍,当年的《共产国际》杂志登载的《中国红军第二十五军的远征》这样写道:“最堪注意的,就是这支队伍差不多没有年逾十八岁以上的战斗员”。这支红军武装除军长程子华29岁,政委吴焕先27岁,副军长徐海东34岁以外,团营干部很少有超20岁的,精心挑选的最精干的军部交通队战士清一色都是十六七岁的少年,队伍里不少是十二三岁的小红军,甚至还有八九岁的儿童,还有7位十六七岁的“七仙女”女红军……平均年龄只有十五六岁的红二十五军,以大无畏的革命气概孤军北上,以稚嫩的双手高高擎起了一面中国革命的战旗。这些红军少年在残酷的战争年代,为了救国救民的梦想,为了共产主义的信仰,经历了这个年龄几乎不可能承受的挫折和苦难。

今天,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正在窗明几净的教室接受着现代教育,生活无虞,条件优越。他们承受的只是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升学压力。虽然不能拿当年的境况与今天简单对比,但确实要让我们的下一代知道:他们的今天是怎样来的,他们的明天该怎样创造!

那么,面对当年的“娃娃兵”,作为当代的成年人,我们除了感叹,又该作何理性的思考?这是一道人生测试题。

对于今天的大多数人来说,肯定知道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也会对红二十五军“鏖战独树镇”耳熟能详,也曾到七里岗“方城县烈士陵园”献过心祭,但是,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红二十五军的前世今生呢?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一个狂飙突进的年代,那时的中国大地上,风云翻滚,激流涌荡。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就在黑暗中探索、抗争。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从1926年10月起,在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处的大别山区,农民革命运动轰轰烈烈,如火如荼,诞生了后来对中国革命产生重大影响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1931年10月25日,安徽金寨麻埠,红二十五军成立,隶属红四方面军,军长旷继勋,政委王平章;1932年秋,迫于国民党军队的“围剿”,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根据地,奉命留守的红二十五军一部于11月30日重新改编,军长徐海东,政委吴焕先;1934年11月11日花山寨会议后,在红二十五军开始长征前进行整编,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红二十五军除军直属队外,另辖二二三、二二四、二二五团和手枪团共近3000人。

罗山县何家冲,这是一个和七里岗一样不起眼的地方,但因为是红二十五军长征的出发地,而镌刻在中国革命和红二十五军的史册上。

1934年11月16日,这是一个值得永远铭记的日子,红二十五军的将士们告别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踏上了艰苦而曲折的长征之路。

出发之后整整10天,这支英雄的队伍来到了七里岗……于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上增添了惨烈而光荣的一页,红二十五军军史上写下了悲壮而辉煌的篇章!

1935年9月15日,陕西延川永坪镇,一支3400多人的队伍来到这里,至此,历时10个月,途经5个省,行程万余里的红二十五军长征画上了句号。

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度的10年间(1955-1965年),共授予1631位开国将帅,出自红二十五军的共有97位,其中:大将徐海东,上将刘震、韩先楚,中将6位,少将88位。还有初为少将、后为上将的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刘华清,以及数十名转业到地方不能授衔的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他们的卓著功勋将彪炳千秋,永垂青史!

《人类1000年》记述了从公元1000年到2000年人类历史进程中所发生的100件重要事件,千年间的中国只有三件列入,而红军长征位列其中。参加并完成万里长征的红军共有四路,红二十五军是其中之一,其伟大意义早有定论。我只引用当时《共产国际》杂志的评价:“中国红军第二十五军的荣誉犹如一颗新出现的明星,灿烂闪耀,光被四表!就好像做毛泽东部队的先锋一样,帮助毛泽东部队打开往陕北的途径。”

至于“鏖战独树镇”之后的红二十五军,限于手中资料,只能简要描述:到陕北后与刘志丹的红二十六、二十七军会合,编入第十五军团,1935年9月、10月参加了劳山战役和榆林桥战役,11月参加了史称“奠基礼”的直罗镇战役;抗日战争时期,于1937年8月25日改编为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挺进华北抗日前线,1941年2月又划入新四军编制;1945年9月,这支部队奉命调往东北,解放战争时期,归入东北野战军即后来的第四野战军第二纵队,在东北战场屡立战功,后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九军,从东北松花江一直打到了广西镇南关;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几乎参加了所有战役,从出国第一仗的云山战役,直到停战前返回祖国……还有在朝鲜战场上被称为“万岁军”的第三十八军,也流淌着红二十五军的血脉……如今,承载着红二十五军红色基因的第三十八集团军归建中部战区,第三十九集团军归建北部战区,戍守在祖国北疆的燕山深处,筑起一道新的万里长城!

光荣的红二十五军,从大别山一路走来,风雨兼程,苦难辉煌,战功卓著,精神永存!

著名作家王树增在《长征》一书中这样写道:“那些牺牲在征途中的红二十五军的官兵,他们的鲜血日复一日地润泽着中国辽阔的国土腹地,使那里的山峦得以葱茏,河水得以奔涌,使那里的每一块田野得以丰饶。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将永远分享着人类最壮丽的史诗———长征——的光荣。”

黄石山葱茏,砚河水奔涌,独树镇丰饶。七里岗,红二十五军在这里创造了历史奇迹,创造了苦难辉煌。今天,当我们站在这里驻足瞩望,无论是走向历史的深处,还是展望远方的未来,都可以在心灵震颤的同时,获得无尽的启迪!

猜你喜欢
红二十五军战役长征
战役中的你
咏湘江战役
试论沣峪口会议的历史功绩
长征时期红二十五军的队伍建设探析
红二十五军长征后勤保障研究
红二十五军长征战略转移的提出及其抉择
惨烈的中条山战役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长征七号——让长征火箭实现脱胎换骨
“翱翔之星”搭长征七号顺利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