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山西农村的风扇车

2020-07-08 02:07贾利光
农村.农业.农民 2020年13期
关键词:卧式风轮轮轴

贾利光

风扇车也称飏扇、风车、扇车,是一种扬谷器,属于民间传统的谷物清理机械。从前,我国乡村农民经常利用它来剔除谷物中的糠秕杂物——净化、精选作物籽粒,以便储藏、出售和加工食用。风扇车在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人们世代普遍使用,具有较强的农事适宜性。

据史游《急就篇》、葛洪《西京杂记》等文献记载,远在西汉时期,我国就已经发明了风扇车。那时京都长安有一位叫丁缓的匠人,曾制作出一种拥有七个轮叶的旋转式风扇车。起初,制造风扇车是为了扇风降温以感受凉爽的,随之很快应用于农业活动,使之成为一种重要的粮食清洁工具。

图1 山西芮城县城南村出土的东汉陶碓房内的扇车细部

我国扇车的早期历史,除有文字资料记述外,还出现了诸多实物予以印证。在河南济源县西汉墓及河南洛阳市、山西芮城县、山东临淄县等地的东汉墓中,皆分别出土过陶风扇车,给汉代黄河流域打上了使用风扇车的印记。其中,山西就是较早使用风扇车的地区之一。1987年冬,晋南芮城之城南村(古魏城以南)的汉墓群中,出土了四件釉陶磨坊,这四件釉陶磨坊中都配置了风扇车,足见那时河东地方民间风扇车的使用率达到了一定程度。该扇车有六片风叶,风轮轴上有农夫用于摇动的手柄。其上部置有盛谷之槛,下面设有出糠之槽(见图 1)。

图2 宋代《武经总要》中的风扇车

我们知道,风扇车是利用流体力学、惯性、杠杆等物理原理人为地强制空气流动而进行运转的,即它是一种采用一定的人造风开展工作的器械。在汉、唐之时,山西等地的乡村民间,一般是要靠它来将敲打脱粒后或舂、碾后的谷物,从混杂的穰籺、糠皮等非食用物体中分离出来。正因为如此,上述各地出土的陶风扇车模型,都是置于陶碓房之内的。这就说明,汉代以来的风扇车是属于粮食加工工具的配套器械。

到唐、宋时期,山西等处的风扇车还是基本沿袭了汉代的结构,在大体呈现方形的机体内,其主要部件为风轮、轮轴、轮架、风叶、手柄等(见图2)。在去秕、去糠时,所用扇车多有方形外壳;而在配合打谷场扬谷或在院庭簸扬麦、谷之土时,也可用没有外壳的扇车扇风,简单易行。

随着时代的变迁,民间风扇车也在发生变化。大约在12世纪末年的南宋,风扇车的风轮箱体逐渐由方变圆,技术设施得到相应的改进和完善。由于原始的风箱为长方体,风轮运行时会从箱角形成涡流,阻滞主体动力,而且风轮运转越快,涡流对风轮的阻力也就越大,于应付阻力中付出的无用功也就越多,在较大程度上妨碍了轮轴的正常转动。为了克服涡流现象,山西等地的工匠在总结农夫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将风箱改为圆柱体,用流线型结构来理顺空气的流动方向。这样,劳动者在摇动扇车时较为轻快,较前省力省时,从而提高了三晋等地农夫的劳动效率。

到元代,山西等地民间不仅拥有传统的手摇风扇车,而且还新发明了脚踏式风扇车。此种脚踏式风扇车是卧式机械,属于一种敞开风箱式扇车,主要用于“场圃间”,对“麦禾等稼”揉打后“穰籺相杂”的谷物进行清选。最常用的是改进后的闭合风箱式扇车,这种风扇车主要与碓、碾等谷物加工工具配合使用。如元代王祯《农书》所言:“凡舂、碾之际,以糠米贮之高槛,槛底通作匾缝,下泻均细如籭,即将机轴掉转搧之,糠粞既去,乃得净米。”关于这种闭合风箱式风扇车的形状,在明代古籍中有详图。

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中绘制的则是风箱闭合式扇车,是一种相当完备的风扇车,它奠定了后来山西等地民间风扇车的整体结构。从表面可以看出,其形制与近现代晋中、晋南的风扇车基本相同。它右边装有轮轴、扇叶和手摇曲柄,还有一个圆形风腔,其进风口就是曲柄周围的圆孔,左边是与风箱连接着的长方形风道。工作时,顶部漏斗的粟谷通过阀口进入风道,饱满的谷粒下落出粮口,而糠粃杂物则随气流沿风道飘出机尾的出风口。这种闭合式的风车产生于南宋,一直沿用至20世纪80年代。

元朝是风扇车成熟和发展的时代,既出现了上述卧式敞开风箱形扇车,还产生了卧式和立式两种闭合风箱式扇车。如王桢《农书》记载:“其制:中置箕轴,列穿四扇或六扇,用薄板,或糊竹为之。复有立扇、卧扇之别,各带掉轴。”立式扇车有四条木腿。而卧式扇车则无腿,重心较低,风道短而向上倾斜。这类扇车山西较多,明清以后更为普遍(见图 3、图 4)。

图3 清代山西平遥古城的卧式扇车

图4 民国时期山西榆次后沟村的立式扇车

此种卧式扇车,因其外形凶悍,常被民间称作虎头风扇车。它器形高大,轮轴、扇叶也相对大些,风道高翘,出风口宽敞,运转起来风力较猛,劳动效率高,适用于扬麦、扬豆的去秕作业。这种风扇车顶部没有漏斗,只挂大型木簸箕或不挂簸箕。所扇麦、豆、稻、粱等物不经内风道,只过外部出风口,饱满籽粒落于风口近处的下方,秕杂者飘落远处,从而使饱秕分离、粮土分离,达到精选粮食的目的。这类风扇车,由于体形大,又因其风道短而高翘,不便设漏斗,所以一个人难以独立作业,至少需有两人配合操作。有一幅图是晋南夏收扇麦图:由一人专力摇动扇车,另一人踩上凳子,高举簸箕,从风道口向下洒麦,相互共同劳作。

明清以来,在山西境内还有一种常见的扇车就是立式风扇车,如图4所示。它是明代扇车的演变和发展,其器形是对明代扇车局部修改的结果。由于明代立式风扇车的风道稍矮,鼓风时气流不够通畅,清人便将其风道加高,又因其风道过短,有头重脚轻之感,工作起来机身欠稳定,且出风口距离摇柄太近,工作者容易被扬弃的尘土杂物包围,不利于劳保。故山西等处的清代工匠又逐渐将其风道加长,提高机身尾部重量,使四条腿的承重平衡,机体相对稳固,且致扬弃杂物飘远,改善了劳动环境。

晚清、民国时期,在雁北的大同、朔州,吕梁的临县、石楼,晋中的寿阳、榆次,晋南的洪洞、临汾,上党的长治、泽州,随处可见此类立式风扇车的应用。因其风轮稍小,风量的可控性较强。一般被置于碓坊、碾旁,用于去糠,或是置于油坊,以作精选胡麻、菜籽、籽麻、芝麻等油料来使用。有时在官府征收税粮的场地,也摆放着这种风扇车(或放置卧式虎头扇),进行对田赋粮的精选。总之,在古代和近代的山西地方,风扇车甚为普及,应用于多种场所。

我国黄河流域山西等地风扇车的出现,使人们能够用人造风拓展谷物清选的时空范畴,于某种程度上摆脱了对自然风的依赖,对国内农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风扇车的发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风能利用方面的一个创举,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英国近代生物化学家和科学技术史专家、中国科技史大师及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李约瑟博士认为,无论怎样演变,中国旋转式风扇车的一个惊人特点是:进气口总是位于风腔中央,因而它是所有离心式压缩机的祖先。李约瑟所言甚是,风扇车的每一次改革,都是科技的一种进步。它那渐次调整的器形,以及较为科学的进气口和逐步完善的出风口,都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到清代中期(18世纪中叶),我国的风扇车技术还传入了西方欧洲国家,对世界科学技术作出了贡献。

猜你喜欢
卧式风轮轮轴
曳引驱动电梯对重反绳轮轴断裂失效原因分析
卧式37kW-2极异步电机槽特性分析
基于风轮气动特性的风力机变桨优化控制策略研究
PS卧式转炉送风系统优化与实践
风电机组自适应控制策略研究
某中大型SUV摆臂卧式连接支撑优化设计
防拉伤遛狗绳
不同风轮直径的1.5兆瓦机组市场概况
带式无级变速器的旋转轴的支承构造
不同风轮直径的2兆瓦机组市场情况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