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竹文韵 情寄壶上

2020-07-09 06:44潘美玲
名家名作 2020年5期
关键词:美玲宜兴紫砂壶

潘美玲

在江苏省南部,太湖西岸,有一座美丽的小城,她的名字叫宜兴。这里有着绵延起伏、香气缭绕的茶园,有着苍翠欲滴、高耸入云的竹林,还有着鬼斧神工、奥妙无穷的溶洞,吸引着五湖四海的游客来此观光休闲。更为重要的是,这里素有“中国陶都,陶醉天下”的美称。七千多年的制陶史,在宜兴大地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陶瓷文化,尤以丁蜀镇为中心,大小陶瓷窑星罗棋布,由此可见这一地方陶瓷烧制业的发达。如今,千年龙窑还在前墅熊熊燃烧,紫砂产业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支柱产业之一,世世代代的宜兴儿女用勤劳的双手和聪明的智慧延续着祖先们的手艺绝活,在阵阵的拍打泥片声中穿过历史的云烟,走进了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新时代。

2005年,宜兴紫砂陶传统制作工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更加坚定了宜兴紫砂艺人坚守传统、匠心制壶的古法之路。一大批真正的实力派紫砂艺人们,坚决摒弃机械制壶工艺,而纯粹用自己的双手来感知紫玉金砂的温度和品性。不一样的泥料,需要不一样的轻重拍打、捏塑手法来使之成型,还需要不一样的烧成温度来使其呈现出最好的状态。正是在这种精益求精、因地制宜的紫砂壶制作态度之下,宜兴传统的手工拍打泥片成型和镶接成型的技艺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优势和魅力,充分发挥紫砂艺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根据自己熟悉和喜欢的题材来进行创作。在我看来,紫砂竹器就是其中最受欢迎的一大壶制门类。在我的家乡宜兴,东坡居士“不可居无竹,无竹令人俗”的名言,对于宜兴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同样对于宜兴的紫砂艺人来说,竹子的形态和精神象征早已印刻在紫砂诞生之初,历史上经典的紫砂竹器层出不穷。如今,紫砂竹器壶形也是我们最为欣赏和热爱的品类,在满足我们品茗需求的同时,也滋润着我们日常生活的人文关怀。

《竹思套壶》 潘美玲/作

我的这把紫砂壶《情竹》,就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饱含自己思想感情的一件作品。壶身饱满圆润、端庄稳重,搭配着微微鼓起的壶盖,和谐统一,静穆之中凸显风韵。壶嘴、壶把、壶钮皆以竹为装饰,壶嘴小巧微弯,出水流畅;壶把由四节长短不同的竹段组成,弯卷自然,端握舒适;壶钮为桥型设计,把江南的典型代表小桥和竹子融为一体,从壶把根部延伸出来的竹枝贴伏于壶身一侧,仿佛随风摇曳,灵动飘逸。另一组《竹思套壶》以传统器型扁西施为器型,在上点缀不同的元素来表达自己的创意内涵,我通过壶钮、壶把、壶盖上面相应的细节点缀的变化把竹子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我在紫砂壶的创作上为什么如此钟情于竹?一方面因为竹子在中华传统文化之中象征着铮铮铁骨和君子之德,蕴含着蓬勃向上、不畏艰险的精神力量;另一方面就是生我养我的陶都宜兴是竹的海洋,尤其是紫砂产地丁蜀及其附近的丘陵地带,竹子是最为常见的植物之一,也最为我们当下紫砂艺人熟悉和喜爱。与竹为伴,静心品茗,也成为寻常的生活场景了。竹子素面朝天、四季常青、简约有节,十分符合我们国人的审美特征。昔日唐人裴说在《春日山中竹》中描写道:“数竿苍翠拟龙形,峭拔须教此地生。无限野花开不得,半山寒色与春争。”这也是众多描写和赞美竹子的诗歌之中,我最为欣赏和喜爱的一首,寥寥几句就把竹的形态、生长环境和与春天相融的气韵表现出来,由此可见人们对于竹子的赞美和喜爱之情。我的这几件紫砂作品以竹饰壶,把我至柔至性的“情”融于壶中,仿佛置身于竹林之中,耳边传来无边萧萧的竹涛,眼前飘过苍翠欲滴的光影,让人纵情其中而流连忘返,尽情享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无穷乐趣。

《情竹》 潘美玲/作

竹君子,石大人;千岁友,四时春。在我小时候就一直传颂的歌谣让我记忆犹新,冥冥之中长大以后就把满腔的才情都挥洒在了以竹君子为题材的紫砂器之上。从小在我心中养蓄已久的那片竹林,也已经郁郁葱葱。回首过往的岁月,泥凳旁边的勤学苦练,师傅身边的耳提面命,都让自己在陶都每一个惠风和畅、幽静恬淡的早晨,向着紫砂更高更远的发展目标与境界不断前行。

猜你喜欢
美玲宜兴紫砂壶
宜兴陶瓷博物馆举办“知识慧侨·宜兴非遗体验基地”揭牌仪式
穿铁马甲的梁思成
在宜兴徐悲鸿故居
养护紫砂壶,坚持最重要
养护紫砂壶,坚持最重要
泡壶
我·小鸟·铃铛
春天的早晨
邹蕴芳
购买紫砂壶4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