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看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竞争力

2020-07-09 12:04黄瑞枫
关键词:基金项目社科社会科学

黄瑞枫

(福州大学学生工作部, 福建福州 350108)

哲学社会科学是科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1]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是我国最高级别的哲学社会科学类研究项目,代表着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方向和水平,也是衡量一个区域和高校(机构)学术地位和科研实力的重要标准。目前,已有一些学者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的视角来评价某一地区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竞争力,如:王嘉毅分析了西部省区国家社会科学立项研究中的优势[2],彭辉从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分析了上海市社会科学研究竞争力[3],吕国光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情况的视角分析了湖北省社会科学研究竞争力。[4]遗憾的是,尚未检索到关于福建省在此方面的相关研究文章。

本文以2003-2017年15年间福建省获批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情况为例,分析福建省获批立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年度趋势、立项类别、优势学科、立项高校(机构)以及核心主持人等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而深入探讨提高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竞争力的科学路径,为相关管理部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为2003-2017年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不含教育学、艺术学、军事学等单列项目)立项项目情况,包括: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青年项目(不含西部项目、后期资助项目、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成果文库等特定项目及出版资助项目)等。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据库,检索时间为2018年4月21日。利用EXCEL对2003-2017年15年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数据进行分析。

二、数据统计与分析

通过整理相关数据,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呈现数据分析结果: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的地区分布、年度分布;福建省立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类型分布、立项学科分布、立项项目机构分布、立项项目核心主持人分布等情况。

(一)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地区分布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数是衡量某一地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2003-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共计立项40501项,从表1可以看出,北京(7641项)、上海(3415项)、江苏(2817项)居前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在各省(市、自治区)的分布很不平衡,说明各地科研力量、水平差异明显。2003-2017年,福建省共获国家社科基金1111项,占全国总数的2.75%,处于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第11位;年均立项74.13项目,低于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年均立项87.1项的平均水平。

表1 2003-2017年各省(市、自治区)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数量统计

续表1

排序省(市、自治区)立项数(项)百分比(%)19云南8222.0320黑龙江6771.6721甘肃6561.6222河北6131.5123广西5291.3124新疆5111.2625贵州4751.1726山西4671.1527内蒙古4071.0028青海2830.7029宁夏2340.5830西藏1880.4631海南1530.38合计40501100.00

数据来源:根据“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资料整理。

(二)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年度分布

表2数据显示,从数量来看,福建省立项国家社科基金总量由2003年的34项发展到2017年的114项;从增长速度来看,福建省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量年均增长率为9.03%,低于同期全国平均增长率11.74%。从立项数在全国中的占比来看,2003-2017年福建省获立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占全国立项数的2.75%。从年度分布情况看,福建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在2003-2017年,总体呈下降趋势。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稳定期(2003-2008年),立项项目数占比基本稳定在3%,其中,2005年是低谷,立项35项目,占比2.8%,但在2006年(42项)又升至3.1%。第二阶段下降期(2009-2017年),立项项目数占比低于3%。从年度立项数占全国比例来看,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势态不容乐观。

表2 2003-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总数和福建获立项数量及其占比

续表2

年份全国立项数(项)福建立项数(项)百分比(%)2011年3192802.512012年3652892.442013年41171062.62014年42071132.692015年41491172.822016年42141112.632017年46621142.45总计4050111112.75

(三)福建省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类型分布

由表3数据可知,2003-2017年福建省共立项青年项目338项,占全国青年项目的2.9%,占福建省项目立项总数的30.42%;一般项目669项,占全国一般项目的2.85%,占福建省项目立项总数的60.22%;重点项目64项,占全国重点项目的2.02%,占福建省项目立项总数的5.76%;重大项目40项,占全国重大项目的1.82%,占福建省项目立项总数的3.60%。福建省立项项目以一般项目、青年项目为主,各类型项目的立项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重大项目(40项)低于全国31省(市、自治区)的平均数(70.87项),重点项目(64项)也低于全国31省(市、自治区)的平均数(102.19项)。

表3 2003-2017年福建省获各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数量

(四)福建省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学科分布

福建省获立项项目的学科覆盖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全部23个学科,各学科之间发展不平衡。表4数据显示,2003-2017年立项项目数最多的学科是应用经济(92项),其次是中国文学(89项)、法学(87项)、理论经济(84项)等四个学科,合计占福建省国家社科基金总立项项目数的34.96%。其中理论经济、应用经济两个经济学科共计占福建省总立项项目数的17.48%,福建省地处沿海地区,经济类是福建省具有竞争力的优势学科,说明福建省经济类人才较多。表4数据还显示,2003-2017年福建省宗教学立项36项、统计学立项19项,但它们分别占全国立项总数的4.8%、3.88%,说明宗教学、统计学在福建省具有一定的优势。国际问题研究(14项)、人口学(11项)、考古学(4项)等三个学科,近15年来立项数均不足15项。其中最弱的学科是考古学,仅为4项,占总立项数的0.4%。

(五)福建省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机构分布

2003-2017年福建省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机构共34个,其中高校立项1037项目,占总数的93.33%;各级党校立项60项,占总数的5.4%;社会科学院立项10项,占总数的0.9%;各级党政机关立项4项,占总数的0.36%。

表4 2003-2017年福建省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的学科统计和占比

注:由于重大项目、重点项目涵盖多学科,本表统计2003-2017年福建省获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的学科情况。

从表5可以看出,12个机构立项10项目以上,高校占据10席,说明福建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集中在高校。就立项集中度来看,前10位立项机构立项总数为1020项,占总量的91.80%,厦门大学立项460项居首位,占总量的41.4%,集中度极其明显。很多立项数较少的高校科研工作只能说是初具模型,如:福建警察学院(1项)、福建广播电视大学(1项)。

表5 2003-2017年福建省获立项10项以上的高校(机构)分布

(六)福建省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核心主持人分布

福建省2003-2017年立项的111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涉及924位主持人。其中,5次立项的1人,4次立项的4人,3次立项的23人,2次立项的125人,1次立项的771人。核心主持人是指在本学科领域影响力较大,主持过多次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主持人。文献计量学中常用普莱斯公式N=0.749*sqrt(η)来统计核心主持人,普莱斯教授提出的10%的主持人承担50%左右的项目较为合理。其中η为所统计时间内主持频次最多的主持人立项项目数,N为立项数,主持过N次以上的作者被称为核心主持人。福建省在2003-2017年间,主持人立项最多次为5,η=5,带入公式得N=1.7(项)。N应取整数,本文取N为2。在2003-2017年间,主持2项及以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主持人为核心主持人。2003-2017年的15年来,153位核心主持人共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40项,也就是16.56%的项目主持人承担了30.60%的项目,与普莱斯教授提出的10%的主持人承担50%左右的项目数据有差距。

表6是2003-2017年福建省主持3次以上项目的核心主持人及其所在高校(机构)统计表,有28位核心主持人主持3次及以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这些主持人是福建省各学科的学术骨干和精英,其中尚有6人未主持过重大或重点项目。说明福建省核心主持人的科研竞争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表6 2003-2017年福建省主持3次以上项目的核心主持人及其所在高校(机构)统计

三、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是综合国力、综合省力的重要组成,是一个地方文化的核心竞争力。建设文化强省必须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增加文化强省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对国家社科基金立项的全国横向比较,和近15年来福建省国家社科基金立项的纵向分析,发现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发展方面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发展存在的问题

1. 研究实力不强,省级财政投入不足

国家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如2015、2016、2017年中央财政每年对国家社科基金的投入增加24.15%、11.06%、10.1%(数据来源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办公室年度部门决算表)。然而,福建省社科规划基金常规项目2015年(549项)、2016年(472项)、2017年(262项)立项数量却是逐年减少,相对应地,福建省立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15年(2.82%)、2016年(2.63%)、2017年(2.45%)占全国立项总量的比也是逐年下降。由此看出,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综合实力不强,省级财政投入也明显不足。

2. 重大重点项目少,缺少领军人物

福建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以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为主,重点项目(64项)和重大项目(40项)立项较少,低于全国31省(市、自治区)重点项目102.19项、重大项目70.87项的平均数。重大重点项目与一般项目的立项出发点不同,重大重点项目是解决改革发展稳定全局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有重要的决策参考价值。这反映出福建省在参与改革开放进程中,亟需努力推出破解改革发展难题增进社会文明程度的关键性成果。其次,重大项目都是由多层次、多方面人才组成的研究团队承担的,这也说明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中领军人物较少。

3. 优势学科不够突出

学科是目前科学研究的基本功能载体和单元,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发展不均衡,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较少。在福建省立项数最多的应用经济仅占全国立项总数的2.69%,福建省立项数量排名第五的语言学占全国立项总数的2.89%,这2个学科虽然在福建省立项数占比较高,但在该学科全国总量中占比不足3%。说明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优势学科不够突出。

4. 立项(高校)机构集中,研究实力不均衡

高校在社科研究中承担主力军作用。福建省立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机构共34个,其中厦门大学(460项)占总量的41.4%,是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主力高校。主持3次及以上项目的28位核心主持人,有20位(占71.42%)核心主持人来自或曾经工作在厦门大学。与厦门大学相比,其他机构综合实力差距明显。这也反映出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资源集中,研究实力不够均衡。

(二)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建议

1. 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加大经费投入

一个没有先进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同样地,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与自然科学相比,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没有得到充分彰显,所受的重视程度也不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从2009年的71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150亿元,增长了110%。[5]国家社科基金无论是经费总额、立项率都远远低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投入与产出之间成正相关,高的投入才能够得到高的产出。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想进一步发展,省级财政应当加大对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文科教育改革等项目的经费投入力度。

2. 强化优势学科建设,突出发展交叉学科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使基础学科健全扎实、重点学科优势突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创新发展、冷门学科代有传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辅相成。”[6]强化优势学科建设,发挥学科优势和特色,如:福建省的应用经济、中国文学、法学、理论经济、语言学等,这些学科的科研团队已初具规模,应有计划地培养和选拔这些学科各层次的学科带头人,挖掘学科建设的潜力,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凸显学科优势。

跨学科研究是学科建设的重要趋势,重视交叉学科的发展,交叉学科是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催生重大原创性成果的主要驱动力。[7]影响社会发展的重大科学发现和产生引领性的原创突破都是学科前沿和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果,如果只有传统学科或在单一学科内,是无法产生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和创新性成果。推动跨学科交叉研究是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而发展交叉学科需要公共平台来承载,科学谋划新兴交叉学科,搭建学科平台来保障跨学科学术组织的有效运行。[8]因此,福建省要鼓励哲学社会科学学科、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之间交叉融合,开展交叉合作研究,培育以建设新兴交叉学科为导向的哲学社会科学。

3. 注意人才队伍梯次培养,加强科研团队建设

培养和造就一支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是夯实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基础。[9]在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一是要提高福建省各类人才计划中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比例。通过梳理福建省现有各项社科人才项目体系,发现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各类人才计划中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所占比例较少。二是福建省各科研机构和高校应重视带头人和团队建设。学科带头人作为学术上的楷模和领军人物,在学科方向、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等方面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科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和知名度的学科带头人。鼓励哲学社会科学建立跨学科、跨学校、国际化的学术团队,在团队建设的基础上培养承接重大项目的能力。三是做好人才梯队的合理衔接,加强中青年科研力量的培育力度,完善青年教师进修、培训制度,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选派青年教师到国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进修、访问和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提高福建省科研整体水平。

4. 深化评价体系改革,发挥激励机制作用

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评价比自然科学更复杂,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问题是植根于国情文化内的,关注的是“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如只重视科研论文、科研项目等易于量化的指标,不考虑社会影响力、对决策的影响等长期效应,对准确把握科学回答时代提出的问题不利,更谈不上思想理论的进步。

因此要积极探索符合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和需求的评价体系,健全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评价及激励机制。

将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在加大物质收入激励的同时,注重发挥精神激励的作用。大力表彰创新业绩突出的科研人员,营造鼓励探索激励创新的社会氛围,让科研人员在从事科研的过程中既能获得物质利益也能获得自我实现的成就感。[10]

注释:

[1][6]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

[2] 王嘉毅、程 岭:《西部省区国家社会科学立项研究中的比较优势——兼评甘肃省社会科学竞争力》,《甘肃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

[3] 姚颉靖、彭 辉:《从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看上海市社会科学竞争力》,《理论月刊》2012年第3期。

[4] 吕国光:《湖北省社会科学竞争力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课题的视角》,《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5] 靳晓燕:《加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投入》,《教书育人》2014年第3期。

[7] 郑文涛:《“双一流”背景下的高校交叉学科建设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

[8] 张 军:《对促进学科交叉,推动创新发展的认识和思考》,《中国基础科学》2013年第6期。

[9] 马瑞敏、张 欣、郎永杰:《中国本科高校人文社科竞争力分析》,《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

[10] 刘 燕、柳海民:《科研激励制度对高校教师科研行为的影响》,《中国高校科技》2017年第4期。

猜你喜欢
基金项目社科社会科学
社科成果展示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西安交通大学社科三刊简介
我校首次获批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
Optimization Reform of Education Mode for Dissertations of New Media Majors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The Discussion of Tittle on John Steinbeck’s Of Mice and Men
The Internet as a Forget-Cue: The Effect of Assumptions About Future Accessibility of Information from the Internet on Memory
Research on Integrating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to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