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重奏艺术发展探析

2020-07-09 03:15邓巧
北方音乐 2020年9期
关键词:特征

【摘要】纵观古筝重奏艺术的发展历程,从作品难度递增、技术突破、风格性的把握上分析发展特征,以及近几年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引发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古筝重奏;特征;作品发展。

【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9-0001-02

【本文著录格式】邓巧.古筝重奏艺术发展探析[J].北方音乐,2020,05(09):1-2.

一、古筝重奏发展现状

重奏,是指每个声部均由一人演奏的多声部器乐曲及其演奏形式。建国以后,随着民族音乐的日益昌盛,器乐合奏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音乐形式,古筝作为最具代表的民族器乐之一,紧跟音乐潮流,加速了形制的改革与确立,在演奏形式方面发生了巨大的改革。

1989年,合奏、重奏训练的尝试,涌现出一部分优秀的重奏作品。这些作品有从独奏乐曲改编发展而来;从民间山歌、小曲改编而来;从其他器乐曲和外国作品移植而来。这些耳熟能详的曲调改编而成的作品对古筝重奏的发展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1995年,合奏、重奏做为选修课正式列入教程。经过几年的艺术实践、课堂教学的实验,各高校已具备开设合奏、重奏课的能力,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音乐学院何宝泉教授率先在国内专业院校开设了古筝重奏课,组建筝乐团,随后国内一些音乐艺术院校也相继开设古筝重奏、合奏课程,为如今筝乐团和重奏发展起到了奠定作用。

21世纪,小学、初中逐步开设了古筝合奏课程。响应党和政府“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实现了古筝的普及教育“从娃娃抓起”,以合奏、重奏的教学方式吸引中小学生的兴趣爱好,提升“娃娃”的音乐审美。

2018年,“匠心中昊·第二届盛世华筝国际古筝音乐节,中国原创古筝音乐新作品展演”出现了一批新的古筝重奏作品。重奏的发展离不开新作品,新作品因重奏的发展而流传。

各大培训机构以及高校的筝团兴起。重奏课程从高校延展到中小学再到社会机构,也因其演出形式比独奏更丰富,适用场地更广泛,各专业、业余比赛也逐渐增设了重奏组,带动了重奏的发展。

二、古筝重奏发展特征

古筝重奏发展特征主要包括作品难度递增、技术突破、风格性的把握上。

(一)作品的发展

从1998年起,古筝重奏作品逐年增多。王中山《古筝曲谱集》中收录两首重奏作品《土耳其进行曲》《汉江韵》。2004年傅华强、沙里晶出版《古筝合奏重奏曲集》。2008年作曲家朱晓谷编著《古筝独奏重奏曲集》。2012年何占豪出版《古筝独奏·重奏·合奏曲集》。2014年林玲编著《古筝重奏曲集》收录王丹红等作曲家高难度重奏作品。2016年袁莎出版《古筝重奏曲集》将改编的经典重奏作品《天山之歌》《春江花月夜》收录。

《天山之歌》《弥渡山歌》《云之南》《瑶族舞曲》等大部分作品都是从独奏作品以及民间小曲、小调改编而来,这类作品在10年前是各大筝乐团和筝重奏专场必弹曲目,因旋律耳熟能详,能与观众产生共鸣,曲目难度适中,适用于刚成立的筝乐团或社会筝乐团。近年来,改编的重奏曲已满足不了演奏者和观众的需求,如周展、魏军、刘乐等作曲家和演奏家不断创新推出新作品,创新的作品离不开母语的创作。如王丹红的《翡翠》运用的是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素材,周展、盛秧的《梦回临安》以岳飞《小重山》为灵感描绘激荡不安的战争岁月中,勇士们勇往直前的场景,离不开中国的文化历史。这些新创作品里形式的多样化、乐曲的难度、曲调的风格都符合21世纪对音乐的审美标准。无论是民间小调改编还是不断创新的作品,都是古筝重奏发展的基石。

(二)技术的突破

1965年王昌元创作的《战台风》使古筝在技术和技巧上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此作品在创作时正值王巽之先生组织更改古筝弦制,增加琴弦、扩大古筝音量,都为《战台风》提供了可能。这首独奏作品段落紧凑热烈有张力,包含了大段落的刮奏技巧变化营造狂风暴雨,扫摇、双抹、扫抹等丰富的技巧。多被改编成重奏,也不乏演奏者大合奏。

作曲家王丹红的《沙漠玫瑰》是为“2013亚洲优秀古筝乐团展演”闭幕式而创作的四重奏委约作品。异域风情的作品,有诸多变化音,因定弦、移码、演奏等诸多因素,林玲将其改编为五个声部,依旧有大量的左手按音,甚至小撮双按音,快板右手快速指序,左手快速按音,无法用左手协助,对演奏者双手技术都是考验。实际演奏中达到更好效果,通常一个声部由两位演员分声部演奏。

《翡翠》原是王丹红的弹拨乐作品,后由周展改编成古筝四重奏。运用了少数民族音乐素材,旋律流畅,节奏鲜明。左手按音频繁,大段落的摇指经营旋律,伴以人声哼唱和打击乐,非常热烈活泼,常作为音乐会的压轴曲。由于这首作品是弹拨乐作品改编而来,避免不了会有很多4、7及其变化音,对于琵琶、中阮等乐器来说这并不算困难,但对五声音阶的古筝却颇有难度,大量的按音和连起来的双按,对左手的灵敏度和准确度要求极高。

作曲家大胆尝试,增加重奏作品难度,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古筝重奏的水平层次,深受演奏者和观众的喜爱。技术难度的突破是古筝重奏发展的必要路线。

(三)风格性的把握

1962年乔文金先生创作了河南筝曲《汉江韵》,1998年王中山将其改编为古筝三重奏。这首作品有相当大的难度,曲调活泼、旋律亲切,技术难度大,还加入了传统筝曲少用的和声,时到今日独奏与重奏仍频频出现在音乐会、专业比赛、艺考曲目名单中。三重奏版本不仅难在配合,更难在每个声部都要善弹《汉江韵》的独奏版本,需了解河南筝曲的演奏特点和练习技巧。游摇、托劈、夹弹、左手上下滑音和密颤。三重奏版本除河南特有技法以外,王中山加以创新指法融入:三指摇、弹轮、快四点。不仅保留曲目原味,又加以创新,增技術难度,才能弹出具有河南风格特色的作品,极大地考验演奏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技术的要求,有很强的风格性。

古筝重奏的发展离不开传统筝曲,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推动发展。独特的地域风格特色传统重奏曲,是母语创作的灵魂。

三、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一)作品匮乏

古筝乐器不仅有五声弦制,20世纪初也有了七声弦制和多声弦制。七声弦制比五声弦制多了4和7,这并不代表五声弦制不能弹4和7,只是需要左手按出音高,在创作时就缺失了主旋律的左手伴奏声部,七声弦制的重奏曲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早年七声筝的作品以独奏为主,多为日本筝曲,日本作曲家所作,如《松之协奏曲》《金木水火土日月》等颇受欢迎。近年国内部分作曲家推出七声弦制的重奏曲,如古筝演奏家魏军的《清风·舞乐》,七声弦制的音域偏高,声音透亮,减少了左手的按音,使得作品声音更协调,旋律变化更丰富。但是,七声弦制重奏还是没有五声弦制作品多,因为要将五声琴弦换成七声弦制较麻烦,且大部分学生没有经济能力多购买一架琴,七声重奏曲推行困难,也少有作曲家谱曲。反观七声琴的独奏作品太少,七声重奏的作品更难推行。高校教师应多普及七声作品,提高学生重视度。

虽然近几年出现了一批原创新作品,但是依旧不可忽视民间素材改编、外国作品移植的重奏曲,如今各大筝乐团水平层次不一,有面对社会培训的小筝团,有院校成立的业余爱好筝团,有音乐院校的专业重奏筝团,不同群体对作品的选择要求不一。

(二)乐器音域的局限性

不少演奏家为突破乐器局限性,将重奏曲里某一个声部整体调低音区,从和其他声部组合起来扩大了音域,但是问题接踵而至,调低音域的琴弦张力不够,导致琴弦声音发软,张力不够,音色并不如意。乐器音域局限性一直存在,纵向发展受到阻碍,就注重横向发展。不必反复突破局限性,在音域上遇到困难可用其他乐器补充代替,如钢琴、低音贝司等。近几年的重奏作品,大部分都有打击乐伴奏,如《翡翠》用钢片琴,《梦回临安》用大鼓、小军鼓,《冬虫夏草》更是庞大的打击乐伴奏群,扩大了音乐张力,提升了音乐效果。部分作品还配以钢琴伴奏,早年古筝独奏协奏曲钢琴伴奏较多,今几年重奏曲也开始使用钢琴伴奏,如重奏版本的《夜深沉》等,此类形式的重奏曲都可以弥补乐器音域的局限性,且音乐效果好。

(三)曲谱流通

虽已出版不少重奏作品的書籍,但是大部分乐谱无从查阅,流传多年的重奏曲依旧无法查阅相关谱集,曲谱流通还是以音乐院校内部流通为主。相关谱集整合不积极,导致重奏推行不流畅。曲谱整合需要更多自愿推行重奏发展的筝人重视,才能肃清不准确、不清晰、网络倒卖乐谱的混乱市场。

(四)演出场合的局限性

很多场合的演出更愿意选择的是重奏,从表演形式、听觉、视觉,都有优势。但是人数多、乐器复杂,上下搬台的工作繁杂;外地演出器乐搬运困难;外场演出话筒设备多且要求高;多架琴音的校对要求高,受到局限。

古筝重奏的发展相较其他民族乐器稳定,依旧还有空间。从发展特征来看,作品虽与时俱进,但依旧匮乏,满足不了大量筝团和演出场合塞选的需求,云南风格、西域风格的重奏较多,应更倡导发展其他风格性特色的重奏曲,技术方面较为成熟,重奏的发展还需千万筝人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雷华.浅析秦筝重奏、齐奏[J].大众文艺,2009.

[2]江澹曦.关于古筝专业重奏、合奏教学的几点建议[J].艺术教育,2013.

[3]董凌凡.论古筝重奏作品的发展与创作[J].黄河之声,2013(9).

[4]周天丽.关于现代民族室内乐演奏的实践与教学设想——以古筝室内乐演奏为例[J].大众文艺,2016.

猜你喜欢
特征
抓特征解方程组
白马是不是马
图表
识别模型特征顺利解三角形
春天来啦(2则)
抓特征 猜成语
不存在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