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玩·估:低段长度教学的策略探究“三部曲”

2020-07-09 03:34陈诚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三部曲物体长度

陈诚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学生要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实际的过程,感受思考过程的合理性。故此,沿用到低段长度的教学中,应该要让学生经历“看一看、玩一玩、估一估”的过程,由浅入深,抽丝剥茧,让学生进一步感知长度。鉴于这样的理解和思考,笔者打算用“看、玩、估”的教学策略来改进实际教学,提升教学成效。

关键词:长度教学;看;玩;估

一直以来,感知长度都是数学教学中的重难点。教师总是绞尽脑汁让孩子们去体会、去感受具体的长度和它们的具体应用。本文以二年级的长度教学为例,分析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及解决方法,探究低段感知长度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低段“感知长度”实际教学中的问题

在低段的长度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教学中,教师缺乏支持孩子“看”的方法

初步接触长度时,“看”是孩子最原始的感知,我们总是让孩子自己去观察生活中的物体,用眼睛去看它们的长度。可是,看一眼就真的只是“看一眼”吗?我们忽视了具体的“看”的方法的教学。只是普通的看,并不能起到直接的作用,他们还是没有对长度产生清晰的认知。

2. 教学中,教师忽视孩子亲身体验的尝试

对于长度,孩子们本就因为生活经验的缺乏,认知非常模糊。尽管在学习了课本知识后,他们已经能够判断基本的长度单位,但其概念表象还未曾深深刻画在脑海里。分析我们的课堂教学实际,其实,是教师组织的实际操作活动欠缺。孩子没有充分的亲身体验,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才会出现学习困难。

3. 教学中,教师忽视孩子估测意识的培养

估测,就是以心中的参照物去衡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但是学生的估测结果往往让人啼笑皆非。不是他们不会估测,是我们忽视了培养孩子的估测意识,才导致他们类比思想的缺乏。我们仅仅强化某些长度的感知,并不能有效提高他们的感估水平。

二、策略探究

通过课堂的基础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单纯的课堂认知只能让孩子粗浅地接受长度,要突破这个感知长度的教学重难点,必须让学生缓一缓脚步,用自己身体的各个感官去参与各式各样的教学活动,才能对这个知识有所体会。“看、玩、估”是感知长度教学环节中的三个策略。这三个策略是具有递进性的,由浅入深,于是,就有了这一节别开生面的数学实践活动课。

1. 在“看”中初步感知具象长度

这是教学环节中的第一个环节。“看”是指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有目的地去看给出的长度;具象长度是指具体形象的长度,也就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倡导充分地观察,先精确看,再寻找看。下面笔者会对这两点“看法”进行详细说明。

(1)精确看。精确看是指教师给出一定的精确长度,学生直接看。这个方法是指用眼睛直接看来感知具象的长度。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笔者给每一对同桌都准备了一个文件袋,文件袋内有5厘米、20厘米、50厘米、一米长的纸条。整个活动基本是按照“观察、感受”的流程进行的。笔者记录了某一片段,见案例一。

案例一:

师:(拿出纸条,用手比画)小朋友们,看一看,这样的长度,就是20厘米。是非常精确的20厘米,你们感受一下。

生1:原来20厘米是这么长啊。

生2:比我的一拃长一些。

师:我们再看一看长50厘米的纸条,你们比较着感受一下。

生:原来半米就是这么长呀,基本上就是我们课桌的宽度啦!

……

从以上案例中我们看到,教師先根据长短依次给出纸条,再让小朋友亲眼看一看、摸一摸,让他们感受原来这个精确的长度是这么长。这个过程就是精确看的过程。

(2)寻找看。寻找看是指根据教师给出的一定长度,去生活中寻找差不多长度的物体。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基本是按照“定目标、找样本”的流程进行的。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让孩子们去寻找了生活中的长20厘米的样本,能够实际看到、摸到,再验证过,孩子们的印象会特别深刻。

2. 在“玩”中充分体验“模糊”长度

这是教学环节中的第二个环节。“模糊”长度是指生活中虽然比较常见,但是孩子们因为认知不足或体验不足,导致脑海中对其没有大致概念的长度。“玩”是指孩子们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体验长度,充分感受长度,充分地玩。下面笔者将从三方面来充分解释这个过程。

(1)拉一拉手,体验“短”距离。拉一拉手是指孩子们依次比画一拃、一庹以及2个人并排拉手或围成一圈的动作。“短”距离是指利用这个动作能感知到的相对较短的长度。一般来说,这个过程所体验的长度是由短到长,依次递进的。

让孩子们依次比划和测量一拃、一庹等长度,放手让学生操作,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知,初步对长度有了印象。这个过程就是充分的拉一拉手的过程。

(2)走一走路,体验“长”距离。走一走路就是指孩子们平时走路的动作,“长”距离是指10米、20米、30米之类相对较长的距离。教学实录见案例二。

案例二:

师:孩子们,先测一下,自己走一步是多少厘米。

生:老师,测的时候要注意,要按照平时走路那样走哦,不能夸大。

师引导:测量的时候,尺子怎么放?一前一后吗?

师:为什么不直接把脚后跟和脚尖一起测呢?

生:那样就把鞋子的长度算进去了,不准了!

师:说得非常棒,接下来,我们来走一走10米、20米、30米,看看这些长度大约是多长,你分别要走几步。

从以上案例中,我们可以梳理出,教师先让孩子们测量了自己一步的长度,再依次感受不断增加的长度,最后再数一数这样的长度要走几步。这个过程就是充分的走一走路的过程。

(3)跑一跑步,体验“远”距离。跑一跑步就是指孩子们平时跑步的动作,“远”距离是指50米、100米、300米之类相对较远的距离。一般来说,这类较远的距离在孩子们的脑海中没有具象的概念,比较模糊,所以这个环节需要充分的体验度。这个过程所体验的长度也是由短到长,依次递进的。

3. 在“估”中巩固内化长度认识

这是教学环节中的第三个环节,也是最后一个环节。“估”是指孩子们用目测、估测等方式大致推算长度,巩固内化长度认识是指通过这一节课的体验和学会,学生能够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脉络。下面笔者将从直接估和类比估这两个方面来充分解释这个过程。

(1)直接估。直接估,顾名思义就是凭直觉去直接判断,一般以目测为主。在教学中一般是“出示样本——直接估——说出答案”这样的流程。在这个过程中,通常也会伴有估测结合,以培养孩子的数学修正意识。

(2)类比估。类比估是指基于自身熟悉的物体去推断不熟悉的物体的长度。在教学中,一般是“确定目标、选择最合理的样本、类比估”这样的过程。在实际生活中让孩子们用他们已知物体的长度来估测未知物体,就是培养类比意识。

三、成效分析

1. 看教学现场,生动形象比比皆是

在课堂上,教师呈现了一些关于长度单位的题目,孩子们的表现异常精彩活跃,他们从之前的懵懵懂懂,到现在的“巧舌如簧”,甚至跳出题目的陷阱,这真是巨大的进步。

2. 看孩子表现,解题正确率稳步提高

我们在这个单元选择了班里24个孩子几个课例的作业做了统计分析。在前测中,能够100%做对的只有10人,而后测显示,全对的人数上升到了19人,而且其余5人的正确率也达到了90%以上,充分说明了效果。

著名教育家郭沫若说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手来做,用自己的头脑来想这种精神。”这一节别开生面的数学课,看似放慢了教学进度,花了大量的时间去陪孩子体验,但他们的收获是在教室里体会不到的。有时候,看起来的“慢”并不是教学进度的落后,而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的一次次磨炼。寓教于乐,也能够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为孩子们打下更为夯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三部曲物体长度
1米的长度
深刻理解物体的平衡
我们是怎样看到物体的
爱的长度
怎样比较简单的长度
低年级写话“三部曲”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三部曲
设计·教学·反思——唱好主问题教学“三部曲”
不同长度
为什么同一物体在世界各地重量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