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数学关键能力教学策略浅析

2020-07-09 03:34许冬梅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许冬梅

摘  要:数学关键能力即数学核心能力,是学生数学能力得以提升的重要保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数学阅读、数学思考、数学表达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数学关键能力的培养,以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数学关键能力

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和实施立德树人基本任务的意见”中,教育部把核心素养定义为“学生应满足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这里的关键能力主要是指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才能使学生的关键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呢?教师要在数学阅读、数学思考、数学表达等方面展开实践探索,为学生带来全新学习体验,并在具体感知内化中形成学科关键能力。

一、强化数学阅读,培养学生理解能力

数学阅读主要是指学生在数学阅读过程中,对数学阅读材料进行提取、内化,并逐步形成自己认识的过程,目前在学生数学阅读过程中,主要存在学生信息提取不足或者提取信息能力较弱的现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加强数学阅读,帮助学生提取信息,以使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1. 信息提取,理解关键数据

在数学阅读过程中,信息提取主要是指把阅读材料包含的信息进行结构化处理,鼓励学生以表格、画图等形式把提取到的信息整理出来,以促进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

如在教学《比的应用》时,有这样一个学习要求“把30个方格分别涂上红色和黄色,使红色与黄色的格数比是3∶2,那么,你知道两种颜色的方格各应该涂多少个呢?”在阅读这个习题的时候,怎样才能帮助学生提取信息呢?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边阅读边画出相应的线段图,把这个线段图平均分成5份,其中红色部分占,黄色部分占,这样学生在求红色与黄色各应该涂多少格的时候也就会显得容易多了。

2. 信息转换,丰富数学理解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学生数学阅读过程中,鼓励学生把阅读到的内容提取转换为数学语言,可以让学生真正经历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为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这样一则阅读材料“画圆时,针尖固定的一点叫作圆心,通常用字母O表示。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是半径,通常用字母 r 表示……通常用字母d表示。”在学生阅读之后,教师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示半径、直径、圆心等概念,有了圆的表象认知以后,学生理解圆就会显得更加游刃有余。

3. 信息内化,深化数学理解

數学阅读的过程是一个语言内化的过程,数学阅读的对象大都蕴含着浓厚的数学文化,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数学阅读感受数学思想方法,领会数学精神,从而使数学课堂充满浓浓的数学文化味道。数学阅读引导时,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更多阅读提示,让学生顺利进入文本核心,自然形成阅读认知。

如在《认识比》的教学中,教师先把人体比的各种比值展示给学生;然后以芭蕾舞演员踮起脚尖,身高增高6-8厘米为例,向学生展示黄金比例;最后,教师让学生设想一下,根据黄金比的特点,你认为老师站在讲台上的哪个位置合适?在这里,教师不仅仅是向学生介绍了数学史,而是在黄金比的推介与开掘中,让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这样教学,开阔了学生眼界,丰富了学生生活,让数学文化真正走进课堂,有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二、鼓励数学思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数学核心素养下的数学教学要求学生能够以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能够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提升。数学思考途径众多,教师鼓励学生展开质疑性阅读、讨论性阅读,以此形成崭新学习契机。

1. 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思维力主要是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以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发现,我们的数学学习将会更有价值,更有活力。如果能够为学生布设更多探究性思考问题,就可以为学生带来不同的阅读感受。

如在学完《统计》以后,有学生在家里、在社会上就自然去观察身边人的性别、年龄、爱好等等,并能够准确说出各类别的人数,这就是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世界思想的萌芽。再如,在学习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以后,有学生就想到了装饰自己的房间需要买多少平方米的壁纸等问题。当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时,数学思考对学生来说也不过是一件最为平常的事情,促进了学生数学关键能力的形成。

2. 用数学的方式去思维

数学思维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数学内容的特点,培育学生的数学思维,为学生数学关键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用数学方式展开学习思维,需要在数学等量关系、案例材料整合等多个方面进行。教师在引导时,要给出明确的指导和提示,让学生有明晰的思考方向。

如常见的鸡兔同笼问题“鸡兔若干只,共有头14个,腿38条,鸡和兔子各有多少只?”在解决这个数学问题的时候,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比如假设法、列表法、画图法、方程法等等,随着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实施,其思维能力自然得到了极大提升。

3. 用数学的语言去思考

在数学教学中,鼓励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在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数学知识。学生在数学案例阅读时,教师不妨让学生展开多重讨论交流,或者让学生展示思考过程,都能够给学生提供主动表达的机会。学生能够运用逻辑语言展开表达,说明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更深刻了。

如在教学《比例的意义》时,为了深化学生对比例意义的认知,教师让学生以“4∶2=6∶3,5∶1=10∶2”为例子,说说你还能举出类似的比吗?这种比的形式能列举完吗?你有什么表示这种比的好方法吗?在教师的启发与鼓励下,学生想到了用字母表示数a∶b=c∶d的形式表示比例,这个过程其实也是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的过程,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运用数学语言,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所谓数学表达就是指以文字、符号、图像等口头语言或者书面表达为媒介,理解数学内容的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和理解,用数学语言表述学习内容的要求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1. 多元表征,促进数学表达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在学习新知的时候,教师要鼓励学生以多元表征的形式把自己对数学内容的理解表达出来。学生语言表达有个性特点,教师要有宽容态度,给学生更多正面鼓励。

如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时,以投篮命中率40%为例,怎样才能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把这个百分数的意义说一说呢?有学生说一共投球10次,中了4次,可以用40%表示;有学生说投球100次,中了40次,可以用40%表示;还有学生用画线段图的方式来表示40%。这样教学,不仅促进了学生对数学内容的理解,而且其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极大提升。

2. 自主交流,促进数学表达

数学表达不仅指学生对数学内容的理解与表达,也包括学生随着课堂教学的发展,以“我补充、我发现、我提问、我质疑、我解答”的形式参与数学学习。这样教学,有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促,提升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的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学生之间的自主合作交流必须是在每个学生认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的形式比较灵活自由,可以是一个学生与全班同学交流,其他学生随时补充;也可以是同桌交流、小组交流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全班交流等等。交流的时候可以用自己的语言直接表达,可以写在本子上把自己的见解投放在大屏幕上等等。在多种形式的交流互促中,学生的积极性会更高,数学表达也會更从容。

3. 回顾反思,促进数学表达

在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数学学习质量的有效途径是回顾与反思。在每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教师让学生回顾与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想想本节课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是没有解决的,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对自己今后的数学学习有什么帮助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将会得到极大提升。

如在教学完《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后,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六年级有男生25人,女生20人,……(提出一个跟百分数有关的问题,并解答)。这个问题的提出可以把学生学过的关于百分数的知识有机地整合与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完善认知结构与经验系统,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数学关键能力的形成。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中,所谓的关键能力也就是指学生必须通用的适应性能力,它指向学生的一般发展。因此,教师要从培养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出发,关注学生的数学阅读,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与表达能力,从而使学生的数学关键能力得到提升,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取舍有道,方为有效课堂教学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