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深渊色

2020-07-09 03:19冯娜
文学港 2020年6期
关键词:俳句故乡

冯娜

读草白的作品很容易让我想到日本的俳句,譬如“蔷薇开处处,想似当年故乡路”、“牵牛花,一朵深渊色”(与谢芜村);譬如“流萤断续光,一明一灭一尺间,寂寞何以堪”(立花北枝)……俳句的魅力在于字句简短而意蕴幽长,在看似闲寂风雅之物投射个体的生命意识。这俳句般的东方古典式审美与情调充盈在草白的作品中,无论是散文集《少女与永生》、小说集《我是格格巫》这些旧作,还是小说新作《明亮的归途》。草白的语言简静、叙述流畅,像中国旧时江南的水流,泠泠有光、潺潺有序。她对童年、故乡的回望以及对人情世故的描摹无不流露出“树下汤食上,飘落樱之瓣”(松尾芭蕉)的熨帖与情致。

无独有偶,草白还洋洋洒洒写下了一篇关于宋代画僧牧溪的笔记。这位在中国本土长久徘徊于人们视野之外的画师恰恰被日本人认为是“中国山水画之最高”的大师(川端康成《源氏物语与芭蕉》),是日本“禅馀画派”的鼻祖之一。日本人欣赏牧溪,正如日本美术史家矢代幸雄所言,是因为牧溪将“洁净”“沉默”“反省”这些个人的修为和品格融入到艺术实践中,正好应和了日本人对自我精神世界的一种诉求和想往。草白欣赏牧溪,是她在“此处”与千百年前时空中的“静默与生机”产生了一种共振,她对那弥漫着禅意与谜之光晕的世界充满了孩童般的好奇。她着迷于一个“他处”的世界,美国艺术史学家高居翰曾这样描述过这个世界:“在他们(宋人)的作品中,自然与艺术取得了完美的平衡。他们使用奇异的技巧,以达到恰当的绘画效果,但是他们从不纯以奇技感人;一種古典的自制力掌握了整个表现,不流于滥情。艺术家好像生平第一次接触到了自然,以惊叹而敬畏的心情来回应自然。他们视界之清新,了解之深厚,是后世无可比拟的。”我想,这也是草白对牧溪抱有“知音”般“痴迷”的缘由,也是她自己作品的一部分缘起:她好像生平第一次回溯了自己的童年、自己的故乡、自己身边的一切。她怀着少女般的惊奇和纯真感慨,将目光投向这个世界。那些风物的蕴藉、人情的冷暖、时日的更迭在她内心翻涌,让她“产生一股强烈诉说的冲动”。这种冲动让她不断回望,那过去的记忆像浩瀚海域的波光,年少时的她也许只是充满好奇地“看”,如今她已经能熟稔地将它们掬起,化为一帧帧动人的写真。在我看来,《明亮的归途》也是这众多“写真”中的一帧,草白以一贯简淡、平和的口吻为我们勾勒出一场家族的“聚会”,这“聚会”因祖母的丧礼而来,也因之联系起几位因为时间、距离而殊途的亲人。她们长时间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背负着自己的命运,似乎真切地体会到了“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的隔膜。但死亡——这个人类生命中重要的命题将她们的悲欢贯穿了,那些共同的来路让他们重新找到一种来自血脉深处的亲缘与相通。如草白自己在创作谈中所说,“我总是借助抒情这扇窗子让自己获得片刻喘息”,小说中祖母的过世这一事件也意外地让人与人之间有意无意的疏离和阻滞获得了片刻喘息;这类似牧溪画上的留白,延展出很多人内心的空间和外在的可能性。

看得出草白多年来对这些空间和可能性的探索和努力。她在创作谈中提到了诸多艺术家,她引述法国画家亨利·马蒂斯的话“一个画家在学会蔑视自身经验的同时,仍应保持感觉的全部清新性”,我认为这同时也在回应和审视她对自身经验的书写。在我对草白作品的粗略阅读中,我认为她确实是一个不断开凿自身经验,同时通过钻研大量文学作品、绘画、诗歌等多种艺术形式来获得“二手经验”滋养的“内视型”作家。她最初的写作实践也许是基于自我言说的愿望、对自我认知的需求,渐渐地她将目光转向了她所能碰触之事物。她的知觉是如此敏感,她的精神故乡是如此丰饶,她一次又一次凝视“生命中永不可能回来的时刻”,记下它们令人泫然和感到安慰的瞬间或片段,而那些令人心碎或嗟叹的情感和情绪都被她揉进广阔的留白。从这个意义上说,草白的写作循着“修身”“自足”的轨迹,她更像是一个从宋代山水中走出来的人,每一阵风吹、每一瓣花落都带给她清晰、新鲜的感动;每一次离散、每一回坠落都被她珍视,最终被自我内化而平息、和解。如果以现下科技信息爆炸的时代为坐标,草白似乎是一个生活在过去时代的人,她的散淡和不紧不慢好像是一个怀抱着旧时光不放的人——这让我在一些时候会羡慕这种不被时代所驱动的人,她们似乎拥有更为完整和富足的内心世界。罗伯特·布莱在致托马斯·特朗斯特罗默的《航空信》中曾这样说:“诗人们为了下降到深藏在自我底下的‘层面,他们需要的是那种潜水员的设备,而我称之为‘内心生活”。想必草白在她的江南故乡和诸多其他时空的知音那里找到了这种“潜水员的设备”,她长期潜入属于她的内心生活中,并孜孜不倦地告诉人们:看,那里有阴影,这里还有明亮的一片。

有意思的是,草白在《明亮的归途》中,借为祖母超度的僧人之口唱出了白居易《梦微之》中的诗句:“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这是何等沉痛之诗!这是怎样的艺术张力,撞击着我们的胸口,即使我们不知道“微之”何许人。而这也是草白自己的文字中几乎找不到的强度和喷薄。有时候我也会一点遗憾,是否是草白一贯静雅的审美追求让她有意无意地回避了这样强烈的冲突?一个创作者长期修心见性的单一“自足”,会不会成为一种意义上的“自缚”呢?我愿意看到一个从过去时间走向未来的草白,我想,那里会有更多重的世界,等待着她去“潜水”或仰面呼吸。

猜你喜欢
俳句故乡
俳句生活
吃柿子后,菅义伟吟诗一首
俳句生活
月之故乡
《故乡》同步练习
故乡
故乡的山
俳句里的物之哀
马里奥·贝内德蒂的俳句角落
故乡常在我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