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于霍兰德职业兴趣六角模型提升档案工作者的职业价值感

2020-07-09 21:13张鲁君
兰台内外 2020年9期

张鲁君

摘 要:档案工作者的职业价值感关乎着档案群体对社会回报的满意度,影响着档案队伍的建设和稳定,进而影响着整个档案事业的繁荣与发展。有研究人士开展了对档案工作者职业认同现状的调研,分析得出多数人因责任感而能够胜任档案工作,但在价值实现和职业情感方面却表现低落。文章试图以霍兰德职业兴趣六角模型为切入点,分析和探索提升档案工作者职业价值感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霍兰德六角模型;档案工作者;职业价值感

档案,在领导形成智库和决策、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教学科研、历史研究、精神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社会各项事业提供了良好的信息和资源服务。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档案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经验得以总结,规律得以认识,历史得以延续,各项事业得以发展,都离不开档案。他强调,“档案工作正在走向依法管理,走向开放,走向现代化”。“三个走向”不仅是对档案工作的要求,更是对档案工作者提出的要求。

然而,有研究人士通过调查分析得出,男性、年龄趋轻、学历趋高、职务趋低以及工资趋少的档案工作者在职业情感、职业认同、职业承诺等指标上普遍偏低。除了内在因素外,由于档案工作本身的性质和特点,这个职业缺少上级部门的支持、肯定和认可,缺少公众关注度,不被尊重和理解,因此出现了档案工作者被“边缘化”、被动发展、消极应对的现象。这些外部因素也是导致档案职业群体职业倦怠、认同感弱化的主要原因,直接影响着队伍的稳定性、责任感和价值感,制约着档案事业的蓬勃发展和现代化进程。

因此,探索有效提升档案工作者职业价值感的途径和方法,是促进档案事业健康有序、规范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档案工作“三个走向”要求的重要前提。本文将以霍兰德职业兴趣六角模型为切入点,对提升档案工作者职业价值感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进行论述。

一、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概述

1.兴趣、职业兴趣和职业价值感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愿意且会主动花费时间和精力专注于某种事物的内在力量,按心理倾向的程度分为感官兴趣、自觉兴趣和志趣。感官兴趣产生的前提是外界刺激,是通过感官刺激产生的原始状态的直接兴趣,长度和强度也由外界刺激决定,个体很难深入地专注于一个事物且形成能力。自觉兴趣,是兴趣在情绪、外部环境等因素的作用下从感官转向思维,联动产生了认知和行为,逐渐使兴趣形成能力。志趣,把枯燥乏味、令人厌倦的事当做个人发展的志向。

职业兴趣,是兴趣在职业中的表现,它的形成与个体性格、能力、客观环境、实践活动和所处的历史条件紧密相关,影响着个体职业的满意度、稳定性和成就感。

职业价值感,不仅局限于经济、安全和伦理方面的价值认同或价值获得,还包括个人的职业认同、成就感和价值实现,是个体对所从事的职业价值的自我判断,对职业匹配的适应度、可能取得成就的预估和对社会回报的满意度。职业,不只完成工作任务,更多地蕴含着个体的思想、情感、心理、价值观和社会需求等,个体对职业的感受将直接决定着职业价值感的质量。一个人只有将职业与自我价值实现相联系时,才具有促进个人职业发展的主体意识和内驱力。

2.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和六角模型

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教授约翰·霍兰德于1959年提出的。他认为,人的人格类型、兴趣与职业密切相关,根据人的人格特质和所处环境,人格分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六种类型,每种类型都用其相应英文首字母表示,即霍兰德代码。同时,社会中也存在着与之相应的职业环境。霍兰德认为,人们希望能够找到“可以让其表达态度和价值观、解决其愿意解决的问题、担任适当角色”的环境。某一类型的职业通常会吸引具有相同人格特质的人。

为帮助人们分析职业兴趣和职业环境之间的关系,他提出了RIASEC六角模型,用来解释六种类型之间的关系。

二、霍兰德职业兴趣六角模型对提升职业兴趣的启示

1.霍兰德职业兴趣类型的特点

现实型人倾向于喜欢使用工具从事操作性的工作,动手技能强,偏向于具体事务,通常喜欢独立做事,不善与人交际。研究型人倾向于喜欢探索知识,研究问题,求知欲较强,喜好思考和动脑,善于进行逻辑分析和推理,考虑问题理性,不善于领导他人。艺术型人倾向于喜欢用艺术性的元素表达个人意愿和个性,喜欢从事赋予“美”的工作,乐于创造新颖、与众不同的成果。社会型人倾向于团结协作共同完成任务,为人友善,善于交际,看重社会义务和社会道德。企业型人追求权利和物质财富,看重地位,喜欢竞争,具有领导才能。常规型人做事有条理,喜欢按部就班,缺乏灵活感和创造力,看重计划性、规则性和程序性,讲求实际,不喜欢竞争和冒险。

2.RIASEC六角模型的适配性

人们通常倾向于选择与自己兴趣类型相匹配的职业环境,但每个人都是具有多个兴趣类型的综合体,每一种职业其特点也不会是单一的。因此,在霍兰德理论中,个人将倾向性最高的前三个兴趣类型组合,结合社会客观环境、职业需求等多重因素,寻找相应、相隔甚至相对的职业环境。这样就形成了个人兴趣与职业环境之间的一致性、区分性和适配性三种关系。其中,适配性是判断个人类型和职业类型匹配程度的概念。适配性高,对工作热情,职业的稳定性和满意度越高;适配性低则相反。适配性的高低可通过艾钦指数(Iachanindex)计算工具得知。

3.我国档案职业内外环境的特点

档案职业的外环境,是档案职业在社会大环境中的发展状况、技术含量、社会地位、未来发展趋势等;内环境是档案职业的主客体之间、主客体与档案资源等内在要素之间形成相互影响和作用的互动关系。档案职业及其所呈现出来的特点是由产生档案工作的初衷和目的决定的。

在我国的档案职业中,需要经历收集、整理、分类、装订、管理维护和利用等一系列程序性的过程,档案职业因其具体的特点而呈现出明显的现实型和常规型特征。简言之,档案工作是工作者利用“檔案”这一工具,按照一定的制度、规则和程序开展的服务性工作。因此,档案职业主体也具有现实型和常规型的技能。在霍兰德职业兴趣对照表中,档案管理员的兴趣代码为CRS。然而,如果档案职业主体只是在个人技能方面符合了档案职业的任职要求,但对档案工作并无兴趣或兴趣不高,又不愿失去这份稳定的工作,这种矛盾和困境也会影响档案职业主体的职业价值感。

综上,“档案职业主体应如何在档案职业中以兴趣为圆心、以档案资源的内涵和外延为半径,形成和发展自己档案职业生涯的宽度和深度,以此提升个人的职业价值感”,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三、提升档案工作者職业价值感的方法和途径

在国家不断强调档案工作重要性的环境下,基于霍兰德职业兴趣六角模型所带来的启示,档案职业者可根据自身的兴趣顺应环境变化,向多方向、多领域的复合型职业人纵深发展,多渠道提升业务技能,增强自我效能感。

1. 建构多元思维,顺势应变,从“新”突破

强化企业型兴趣特点,加强现实型和常规型兴趣管理。在以互联网和大数据为龙头的信息时代下,档案行业面临着在数字化、全球化、社会化和多元化发展的新格局中既继承传统又突破束缚的考验。从近五年国外档案年会的主题变化中可以看到,数字化对档案造成了冲击,全球化也对档案人员的思维造成了影响。

2.转变职业定位,培养复合型兴趣,多渠道提升业务技能

档案工作是一项集政治、文化、知识、技术、专业等多重性为一体的工作,其价值表现也在由证据价值向文化价值转变,档案的职业定位也已不再是“抱残守缺、看门守摊”的“仓库保管员”,更多的是在时代变化中从保存、管理和使用向设计开发、研究创造转变。

3.拓展档案资源的社会属性,提升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

档案在构建社会记忆的过程中便呈现出其社会属性。档案工作者可培养社会型的兴趣,提高人际交往技能,为档案行业与社会其他行业的发展创造有机融合的机会,充分发挥档案资源在“保存社会记忆”、“记录历史事实”、“传承精神文化”、“维护法律法治和公民权益”、“促进文化产业化发展”等领域的价值,开展跨行业、跨文化甚至跨国际交流与合作,勇于肩负起社会和谐共赢的责任和使命,扩大档案工作的影响力,重新理解职业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和价值,会对档案工作获得新的认知,并从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提升职业价值感。

参考文献:

[1]张 玲,王凌霞.档案工作者职业认同感现状调查与分析[J].档案,2012

[2]郑典宜.对提升档案职业认同的分析和探讨[J].办公室业务,2016

[3]黄霄羽等.坚持应变姿态 建构多元思维——2017档案年会主题折射国外档案工作的最新特点和趋势[J].档案学研究,2017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