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化城市建设:基于欧洲文化首都项目发展演变

2020-07-09 21:38付星晨
锦绣·下旬刊 2020年2期

摘 要:全球化进程不断加深,使得城市发展中文化的综合作用得到更多的关注。欧洲是文化产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最早举行跨国大型文化活动的地区。欧洲文化首都项目是在欧洲举办,世界规模最大的文化节庆活动,该项目的举办经验,对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内部文化城市建设和外部文化交流都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欧洲文化首都;文化城市;文化產业

欧洲文化首都项目产生背景

“欧洲文化首都”(the European Capital of Culture)项目最开始名为“欧洲文化城市”(ECOC/ the European City of Culture)项目。当时的希腊女文化部长MelinaMercouri最先提出这个项目构思,她声称:“文化、艺术、创造力与技术、商业和经济应当被同样重视,没有一个应当被轻视”。MelinaMercouri的观点促使人们意识到:应当关注文化,各成员国须要有一个方案用来联合力量宣传欧洲文化。由此,这个项目产生了。[1]

欧洲文化首都项目发展演变

欧洲文化首都项目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文化节庆活动之一。该活动充分利用了欧洲拥有丰富多元的文化活动的优势,明确城市在创造和传播欧洲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把文化发展与城市发展密切结合。欧洲文化城市最初的计划是“向欧洲公众展示一个城市、地区或者国家文化的特色,并在承办城市集中展示来自其他成员国的文化产品”,后在发展中受到欧洲甚至世界的重视,它不断发展完善,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985年至1998年是“欧洲文化首都”项目的初步探索时期。这一时期这一项目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框架,选拔欧洲文化首都举办城市简单的是由各国提名举荐,各成员国同意。在这一时期,每年由12个欧共体国家轮流举办。被提名的城市几乎都是国家首都或是重要的文化城市,其主要活动是文化节庆活动。因此,在这一发展时期,“欧洲文化之城” 突出的是它的文化庆典意义,主要举办目的在于向欧洲公民展现欧洲社会文化的精华,塑造欧洲传统文化品牌形象,增强欧洲经济文化认同感.

1999年到2004年,“欧洲文化首都”项目逐步成熟和完善。这个项目在这一时期被正式更名为“欧洲文化首都”。同年,欧洲理事会和欧盟委员会一致认为欧洲文化首都项目应当在欧洲共同体层面上展开,敲定了全新的选拔程序。新的选拔程序给予了每个成员国举办活动的机会。

2005年5月30日,欧盟委员会提出了新的方案。新方案鼓励成员国采取全国性竞选的方式申报此项目。为此还成立了一个由欧盟和主办国家共同任命的评比委员会。新规定2007年开始生效,该方案使活动举行愈加规范。在主办城市准备阶段的规范和目标与活动一致的情况下,尤其要奖励体现“欧洲范畴”概念的主办方。新方案使得选拔程序更严格、透明且具备竞争性。这项方案更加强调了举办“欧洲文化首都”活动要有全欧意识。

2020年至2033年将会是与“欧洲文化首都”项目有关的第二个法律性文件正式施行的阶段(Decision No.445/ 2014/EC),在这个期间将每3年确定一个欧盟潜在成员国参与评选,同时进一步明确了评选的流程、标准。[2]

欧洲文化首都项目效果和影响

一方面这项活动彰显了欧洲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提高了欧洲公民对共同文化区的归属感、推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深。“欧洲文化首都”项目作为欧盟超国家在共同文化策略上的一个惯例性项目,很好的体现了欧盟在推进欧洲一体化过程中对文化的注重和欧洲强调文化属于公众的文化政策(即文化是全体公民的福利,在保护和发展文化的同时,使公民在文化获得方面人人平等)

另一方面评选城市也利用参与评比文化首都之际对自己的文化基地和基础设施进行革新。通过主办这个项目活动扩大城市知名度,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吸引更多投资。[3]可以说,欧洲文化首都项目既能够促进欧洲不同地区之间文化的交流,也可以为举办国带去经济效益。

总结

纵观该项目的发展历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文化城市”理念的历史性出场是时代的选择,每一阶段文化的发展都有其时代性。中国与欧洲相比较而言肯定是不同的,但文化对于经济,社会,民族的作用却是有所相通。[4]“欧洲文化之都”为“文化名城”战略早先的做法是目前最普遍的形式,能够对我国建设文化城市提供以下启示:

一是明确城市文化的差异性,强调公平性。欧洲文化首都项目在实施发展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文化间的差异性,彰显了欧洲文化具有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提高了欧洲公民对共同文化的认同感。我国文化源远流长,在尊重文化的差异性的同时也需要强调它的共通性,只有这样才能为文化发展创造好的环境。

二是充分发挥文化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综合作用。文化产业日益繁荣使得文化在城市发展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也日益显著。在欧洲文化首都项目中,竞选城市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教育活动,使不同地区的游客愿意去参观旅游,促进旅游业的发展。[5]与欧洲乃至世界比较而言,中国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在现阶段文化城市建设中,更应该发挥这些遗产在国家发展和转型进程中的积极作用,考虑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通过创新活动促进人们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理解与认同,进而保证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得以继承弘扬以推动国家的转型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双幼,“欧洲文化之都” 对泉州“东亚文化之都”建设的启示[J].社会建设.2014(9)

[2]钟晟.文化城市建设的理念与启示:基于“欧洲文化之都”的政策实践[J].文化软实力研究,2018,3(03):83-89.

[3]孟晋,“欧洲文化之都“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J].新经济导刊.2017(5)34-38

[4] 王林生.”文化城市”理念出场的历史语境及理论内涵[J]人文天下.2015(5)

[5]刘士林;.关于人文城市的几个基本问题[J].学术界,2014,No.192(05):32-35.

作者简介:

付星晨,1999年生,湖北襄阳人,湖北文理学院学生。指导老师:吴慧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