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越剧博物馆 开启研学旅行的策略研究

2020-07-10 02:02邢赛栋
好日子(中旬) 2020年1期
关键词:研学旅行

邢赛栋

【摘 要】研学旅行是实践性的综合活动课程,作为研学旅行基地,博物馆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当前,越来越多的学校带领学生走进博物馆,并借助场馆资源开发专题课程,让学生在研学体验中开展深度学习。本文以“打卡嵊州越剧博物馆”课程设计为例,论述在博物馆研学课程中的一些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研学旅行;越剧文化;场馆资源

2016年11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1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学计划中。《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指出,“研学旅行”是综合实跋活动课程的活动方式之一。一说到旅行,人们往往会想到风景名胜区和旅游景点,其实,在研学旅行设计中,家门口的博物馆作为公共服务机构,也是一类重要的研学旅行基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如何将博物馆资源整合成课程体系,避免学生“观而不学”成为研学教育的关键环节,对于助推研学旅行的开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整合资源,系统规划博物馆课程

1. 突出课程主题

越剧文化是具有嵊州地方特色的文化符号,研学嵊州越剧博物馆就是要以传播越剧文化、传承越剧发展为教育目标而设计的。研学以“爱家乡,知文化,传精神”为主旨,各环节紧紧围绕越剧文化和地方人文精神展开,通过参观和体验,最终引导学生学习并传承越剧发展,这是课程的核心意义。

2.探索课程广度

越剧博物馆坐落在鹿胎山脚下,是全国首家专业戏剧博物馆,由博物馆整合相关资源,搭建学生学习体验的平台,在参观博物馆后延伸拓展了走进越剧小镇、参观越剧艺术学校,走访越剧发源地——东王村等环节,有助于拓宽课程的广度。

3.设计课程循序渐进

博物馆课程的社会实践性和知识综合性都较强,但既然是课程,就需要针对学生的认知能力进行系统的规划。以“打卡越剧博物馆”课程为例,由于课程主要面向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考虑到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心理特点,以博物馆展厅的不同内容为主题将课程分为三个主题展开,第一展厅侧重了解越剧起源时期,落地唱书、歌班和绍兴文戏男班;第二展厅介绍的是越剧发展时期,绍兴文戏女班和女子越剧,重点了解“越剧十姐妹”;第三展厅了解解放后越剧鼎盛时期,重点探究越剧细腻真切、秀丽文雅、优美抒情、清越柔和的艺术风格。从参观整理归纳基础,到实地观看并参与体验,从了解越剧的发展历程,到传承越剧的发展,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一步步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索。

二、科学设计,创新教学博物馆课程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面对博物馆这一本“活的书”,与学生能产生积极良性的互动,才能让它真正活起来。

1. 调查问卷,摸底了解

首先我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表中调查6个问题:1.你知道嵊州是越剧之乡吗?2.你看过越剧表演吗?3.你会唱越剧吗?4.你喜欢越剧吗?5.你是否知道越剧博物馆在什么位置?你去过吗?6.你想去参观越剧博物馆吗?)。让学生填写完成,了解他们在前期对越剧的认知程度,为后面的课程做准备。

对全校121名学生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115份,收回有效问卷100份,调查结果如下:

据调查结果,我们了解到在嵊州,四年级的学生在学校里已开展《我爱越剧》相应的社团活动,大部分学生们对越剧有一定的了解,但了解不深;能唱一两句,但不是很喜欢;对参观越剧博物馆充满了好奇,但更多地停留在不用学习,可以外出游玩。

2.做足功课,提前谋划

研学旅行只是学生学习场景的转换,并不是毫无目的的游玩,研学本身也是一种课堂,它以任務为驱动,让学生在教室之外的环境中学习,所以在研学中也需要精准化设计课程方案指导学生学习,这是保证研学质量的核心环节。只有经过科学设计,内容充实的课程,才会让研学旅行变得异彩纷呈,让学习更有意义。博物馆是非常珍贵的学习场所,作为教师,在做整体规划时,可更多地考虑地区博物馆资源、社会实践资源因素,同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因此前一天,我发放了一份研学任务单:

认识越剧博物馆任务单

1.越剧博物馆馆区占地面积为_________平方米,建筑面积为________平方米。

2.馆中收藏有________万多件珍贵文物。陈列区分________个展厅和________个越剧艺术欣赏厅,系统地反映了越剧发展面貌,展示了越剧在形成、发展中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和不断改革创新走向繁荣的历程。

3.第一展厅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时期;第二展厅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两个时期;第三展厅介绍了解放后繁荣发展时期;越剧艺术欣赏厅除了能欣赏越剧艺术声像精品之外,爱好者还可以自娱自乐地相互切磋交流。

4.我知道越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________。

在出发前,我们对越剧社团成员进行分组,指导学生制定参观游览的路线,选择确定每组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目标参观越剧博物馆。

3.研学“任务单”,驱动式参观

研学旅行中“研”“学”“行”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如果说课程开发是对“研”什么,“学”什么做了顶层设计,那么“行”就是对研学的实施,在“行”的过程中让学生真正进入到学习世界中。

通过研学单的引导,学生在参观时更有针对性,在参观结束后更容易梳理出完整的认知体系。在任务单的整体问题设计上,我们力求实现一种转变,即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注重互动性,学生与展品之间互动,学生彼此之间的互动,从直接能找到的文物,到展厅的罗列,再到对比与归纳,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推动学习的深入。学生通过完成“研学单”,不仅能对眼见的藏品有思考,而且对藏品文化的把握也有个清楚的脉络,避免传统走马观花式的参观。

如在《打卡越剧博物馆》课程中,学生们带着“越剧常用乐器”“越剧角色行当”“越剧十姐妹”的研学单等,按上面的提示在各个展厅中寻找越剧角色的服装道具,向展厅工作人员采访提问,获取资料信息,和文物进行对话,探究文物背后的故事,每一步学生都不能缺席,在“寻找——提问——讨论——总结”的过程中,引发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加深学习的印象,同时也能激发学习的热情。

4.整理总结,关注评价

研学完成后,应立即在博物馆中分享学习经验体会,及时加深对博物馆课程内容的理解,生成更深层次的问题,留待以后再深入学习探讨。回到学校后,教师通过课程总结,适当引入知识竞赛、拓展延伸、综合体验、研究性学习等学习活动形式,展示提升博物馆学习的成果。

在“打卡越劇博物馆”结束后,我们指导学生对研学成果进行了归纳,共整理出研学日志20篇,越剧发展史思维导图7张,设计戏服戏帽作品15幅,越剧名家名片设计12张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一个小组的成员在参观博物馆结束后走上街头,对“越剧在嵊州的生存现状”进行问卷调查的延伸活动,了解越剧在大众眼中的未来走向,积极提出自己的建议。

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机会,学生分享展示交流自己的成果,大家听着、想着、收获着,师生的喜悦在这一刻得到了诠释。交流中,张博恺同学说:“每当我从越剧博物馆门口走过,总以为这是一处院子,参观后知道了这里是我们的越剧博物馆,还是现今为止第一个戏曲博物馆,觉得特别自豪。在这里,我了解了越剧的不同时期,认识了越剧艺人的杰出代表;观赏了戏目《梁祝》、《红楼梦》;还见识到了镇馆之宝,真是大开眼界!”屠赛航同学感慨:“作为一个嵊州人,我们人人都有一份责任去传承发展越剧,我们要从小就开始积极接触越剧,空闲时唱唱越剧,还可以向不了解越剧的朋友们介绍越剧,为传承越剧贡献出我们自己的一份力量,让越剧一直留在我们的家乡!”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研学旅行的灵魂是实践育人,好的博物馆课程应保持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的一致性,并时刻关注学生的体验。在,“打卡越剧博物馆”从课程设计到活动实施,我们一直秉承这样的理念:实施研学博物馆,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去经历和体验,将在学校课堂上所学的静态知识转化为动态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我的认知结构和情感体验,当然在课程实施中仍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需要我们在今后开发更多的研学课程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保持课程长久的生命力,真正让研学旅行成为学生能力生长点的有“根”之旅。

参考文献:

[1]张华.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M].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9-01-01.

[2]胡灿.博物馆课程与学习任务单的应用——以“走近中国印刷博物馆”为例[J].新课程研究,2017(6)

[3]刘世斌.开发博物馆课程,让学生在研学旅行中开展深度学习[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8(7).

猜你喜欢
研学旅行
农村学校开展研学旅行的困境与对策
构建“阅历课程”:让孩子的身体和心灵在大地上行走
“研学旅行”要靠依法治校护航
“研学旅行”怎样“研行”一致?
中小学研学旅行主题课程教学设计示例
从“文化践行”到“学子讲堂”
在希望的田野上
我国中学生研学旅行学习满意度及学习成效探讨
大学生研学旅行市场需求研究
对“文化之旅”研学活动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