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溯源,备足粮草写好词
——歌词创作学与练之一

2020-07-13 02:59宋青松
岭南音乐 2020年3期
关键词:创作老师教师

文|宋青松

做任何事都需要准备。农民播种前要备耕,准备种子、肥料、农药,还要把地耕好;工人建房前要备料,准备石材、木材、砖瓦、钢筋、水泥,还要做好设计,夯实地基。古代战争要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居家做饭也要备好各种食材、佐料。歌词是音乐文学,是创造性劳动,要开始创作当然也需要准备,那么做一个优秀词作家、写出一首好词需要准备什么呢?

一、要有深厚的生活功底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没有深厚的生活积淀、就难有丰厚的创作素材,就难出经久流传的艺术作品,所谓厚积薄发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大家知道古代诗人风格各异,李白的诗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杜甫的诗气魄雄浑、沉郁悲怆,白居易的诗直白如话、通俗易懂,苏轼的词洒脱豪放、儒雅谐趣,辛弃疾的词纵横慷慨、雄深雅健,柳永的词缠绵悱恻、细腻婉约……他们作品的风格有其自身的遗传基因和性格因素,更与他们的生活经历有关。当代大陆歌词三大家张藜、乔羽、阎肃形成了当代“风、雅、颂”三种风格也与他们的工作生活经历有密切关系。生活不但给人以物质营养,也给人精神营养,同时接触到的语言、民歌都会直接对歌词创作产生影响,许多词曲都是源于民歌的。可以说,历代大诗人、大词家都特别注重生活积累,并从中汲取营养,升华、凝华出艺术精品。

二、要有一定的文学修养

中国的文学史从诗经、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可以说是一部诗词史。即使到明清小说时期、小说中也有大量诗词,而其中的《红楼梦》更是有许多诗词经作曲家王立平等谱曲后变成了歌词,如果说丰富多彩的现实的生活是歌词创作的源泉,那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就是歌词创作的文脉。

深厚的文化功底,广博的艺术修养是成为一个大作家的必备修养,词作家也不例外。清末词人沈祥龙《论词随笔》中说:“胸无书卷,襟怀必不高妙,意趣必不古雅,其词非俗即腐,非粗即纤。”多读书、多穷理是一切创作活动的必经之路,没有一定的文化积淀,就很难达到相应的思维高度,也就难以创作出有韵味有内涵的艺术精品。

乔羽先生在与词作家谈创作时曾说:“文化素养是点滴积累成的,不能速成。历史的经验就是这样,凭空里哪能出来一个鲁迅?那是他具有多方面的积累。有的青年连几本书都没看,怎么能写出好的作品?”“尤其是歌词创作者,仓促上阵,枪没有磨好当然不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庖丁解牛,游刃有余’么。除了解牛的经验以外,他那把刀也很快,钝刀不行。”词作者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文化素养、生活积累,用文化武装起来,拥有十八般兵器,才可望写出好东西。

三、要有广泛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

任何一门艺术都不是完全独立的,不是为艺术而艺术,而是要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那你要表达什么就要对什么有所了解,写歌词肯定要有诗词知识、要有文学修养,历史要学、政治要学、地理要学、绘画要学,那科学知识要不要学,我的回答是肯定的,只有触类旁通,才能应对自如。比如乔羽先生就应邀写过一首词《动物的爱情》,如果没有一定的动物学知识,这样的词是很难写好的。他还写过诸如《说聊斋》《黄果树大瀑布》《算盘歌》等充满哲思意味的词,这都需要一定的哲学理论基础和历史、自然、数学知识。现代科技非常发达,然而我们歌词创作的语汇还停留在农耕时代,如何运用好科技知识、将新的语言融入歌词当中,是我们青年词作者要努力学习的。

四、要有一定的音乐知识

歌词是音乐文学,写歌词不能满足于完成了一首文学作品,印在纸面上,还要为音乐的谱写打好基础,让它插上音乐的翅膀传唱出去。歌词作者不是作曲家,不一定那么深入地了解音乐,但音乐知识多一些会对创作带来好处,特别是有些作品是先有曲后填词的,更要求词作者必须熟悉音乐。同时作曲家熟悉文学也为创作带来好处,这方面举三个典型的例子:一位是陈小奇,他先是一位词作家,后来为自己的词谱了曲,才有了那首经典的代表作《涛声依旧》。还有一位李海鹰,他原是一位作曲家,后来自己写词作曲成就了经典作品《弯弯的月亮》。我的合作者王佑贵先生主要从事作曲,并写出了《春天的故事》《长大后我成了你》等著名歌曲,但他根据自己的经历和切身感受作词、作曲的《我们这一辈》也成为一代人的记忆,广为传唱。现在许多音乐人是词曲兼修的,甚至词、曲、唱三位一体。我们每个人都很难成为全才,但对相关环节多一些了解还是有很大好处的。

五、要在磨难挫折中提升境界

人生阅历是创作的基础,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愤怒出诗人,好的词家也是经历无数打磨炼成的。正如《牡丹之歌》(乔羽词)唱的那样,“有人说你富贵,哪知道你曾历尽贫寒。”歌词表面上看起来风光,唱起来动听,正像珍珠一样,表面光滑圆润,形成过程却是痛苦的,当受到外来异物刺激时要及时分泌出珍珠质,把掉进去的异物层层裹住,使其圆润,逐渐形成珍珠囊,并经过痛苦的磨砺才能成为精品。王朔关于小说创作说过这样一段话:“人格都是依据环境形成的,看到环境就知道作家的格局有多大。但有一点,活得太舒服的人,没戏……因为烦恼出菩提,你没有烦恼,哪里有觉悟?”歌词创作也是这样,从古到今几乎所有的诗词大家都经历过磨难。苏轼在《自题金山画像》中说“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其实正是这一次次贬谪流放成全了他中国诗词造诣上的高峰。而陆游与唐婉如没有那段凄美的爱情,也不会有千古绝唱《钗头凤》。今天我们生活在和平安宁的幸福生活中,不能“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但是我们要保持对外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敏感,对他人痛苦的感同身受,用一颗柔软而博爱的心去发现这个世界不同的美。乔羽先生说:“歌词创作的量太大了,参与歌词写作的人太多了,所以出现的问题就多起来。就好比半亩方塘,清澈见底,游鱼可数,这当然很好,但它只是小景观。泥沙俱下,鱼龙混杂,那叫大景观,而只有在大江大河里才能出现大景观,我们要不舍小景观,但我们着意营造的应该是大景观。‘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是国歌,是大气势,半亩方塘里出不来这种气势。”而这首成为囯歌的《义勇军进行曲》正是诞生在中国民族最危难的时候,歌词中更是直接写道:“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2020年这场疫情就触发了许多词曲作家的情怀,继我创作出第一首礼赞医护人员的抗疫歌词《你有多美》(王备曲)后,全国涌现了数以万计的歌曲,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这次突发事件。而以前洪水、地震灾难后也涌现了像《为了谁》(邹友开词、孟庆云曲)、《生死不离》(王平久词、舒楠曲)等这样的流传作品。由此可见,磨难也是创作积累的宝贵财富。

歌词的准备阶段是无形的,别人看不到,甚至连作者本人也不会在意。我以自己的一首作品举例说明:我在二十多岁的时候写出了《长大后我成了你》。从一位物理老师成为一位词作者,许多人、包括我自己都觉得有些偶然,但是当我二十多年后重新翻看以前的日记时,还是找到了它的源泉。

从文学上说,我虽学物理、教物理,但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在初中阶段我无意间看了一位下乡返城知识青年留下的一本没有皮的旧书,没事用它消磨时光,多年后才知道那本书是大学《语法修辞》。我在写这首歌词前写过十年的诗歌,并发表了一些作品,其中写教师的诗歌也有十多首,歌词《长大后我成了你》有些语言的立意在我的三首诗歌中了找到了影子。如:《老教师》一诗中“三十年的光阴涂上黑板|一擦|不留一点印痕|手捏着粉笔头|划着|重写条条立论……”在歌词中演化为“那块黑板,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讲台上的年轻人》一诗中的“我们知道自己是梯子|只想长得再高些|直些|为了攀援者们|我们这些年轻人啊|举起别人|也举起自己|前进!”在歌词中成为“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而题目《长大后我成了你》则来来自《教师塑像》:“我们|曾经被他|正在被他|将要被他|塑造灵魂|然后|在他肩头|高大起来|成为|这个世界的主人……”

从生活和思想认识上说:这首词可以说是我对教师认识过程,我对教师的认识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是阶段是上学的时候,这种认识在《长大后我成了你》每段的前半部分都有形象而具体地描写,那时候我真的以为老师“很美丽、很神气、很有力、很神秘”,不但把老师的每句话都当成真理,而且还把老师神圣化,以为老师无所不会,无所不能。

第二个阶段是我当教师后,这时候与那些过去以为很了不起的老师朝夕相处,发现了他们也有喜怒哀乐,也为琐事求人、也为住房忧心、也为职称相争、也有解不开的难题……

我当教师时只有18岁,而且一毕业就教高中物理,我教的班上最大的学生和我同岁。几年后,他们考了大学,我又重教一届学生,又过几年,我教的又一届学生又考上了大学,而且还有清华大学等许多名牌院校。而我仍然在偏远的县城当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师,我望着空空的教室,想起每一个座位上曾坐过的学生,心里的骄傲中也有一些酸楚。这也许就是“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画出的是彩虹、洒下的是泪滴”的直接理解和最初感受。

第三个阶段是我离开教育战线到宣传部门工作后,作为一名新闻干事,比起教师来眼界开阔了一些,我看到还有那么多职业,无论他们的成就感、生活工作环境、社会地位都要比教师好得多,相比起来老师的付出和他们的收获实在不成比例,我只做了七年教师,心里都有些不甘,而我的许多老师和同事,他们一辈子都在从事教育事业,特别是那些偏远山村的老师,他们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就更让人寒心。那么一个人能一辈子从事这样清贫的事业,他需要有多高的精神境界?这时我对老师的敬意油然而生,才有了“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的感动和崇敬。

从人物形象上说:“很美丽、很神气、很有力、很神秘”的老师基本上都有原型。

美丽的老师原型有两个,一个是上小学时的李老师,一个是中学时的董老师,两位都是年轻的女老师,喜欢爱护学生,带着我们做各种游戏,她们不但教给了我们知识,也是我们美的启蒙者。

神秘的老师有小学的宋老师,中学教化学的邵老师,教物理的薛老师等,他们或诗意浪漫、或幽默风趣、或不苟言笑,在我心中留下了许多神秘的印象,那时我认为老师没有不会的难题、什么事找老师都可以解决。

神气的老师有初中的班主任范老师和教高中语文的于老师。范老师蓄着小胡子,长得干练机智,喜欢把手臂弯成直角背在后面,与别人辩论的口头语是“岂有此理!”当时我觉得他说这四个字时特别牛!于老师第一次上课时在旧中山装外套了件小棉袄,架着副眼镜,让人想起他讲的课文中的孔乙己,特别是他学“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把几个手指摁在讲台上的样子,让我一想起孔乙己就想起他。然而,他训人的样子很凶,要求学生也特别严格。我至今还能背诵他教的许多古诗、古文,而当时没有教材,他是抄在黑板上给我们背的。

有力的老师,大概原型是我的一位历史吴老师和体育雷老师了,这里就不多说了。

当然艺术形象中的老师不会是指某一个具体老师,只是这些老师也许给了我最初的印象和创作灵感。现在“长大后我成了你”,已经由一首歌词成为一种句式,表达的范围也不只限于教师这一行业,我想正是当时的生活、思想、文学、形象准备才让这首作品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习作展示】

你有多美

宋青松

那夜病魔袭来,

你忘记了安危,

在最险要的关头,

是你把我夺回。

今天阳光明媚,

外面轻风在吹,

我从恶梦中醒来,

与你默默面对 。

我知道那一阵阵厮杀,

把你拼得伤痕累累;

我知道那一天天救护,

让你累得身心憔悴。

我不知你的防护衣下,

身躯可被病毒包围;

我不知你的口罩后面,

脸上是否藏着泪水。

让我用心灵去欣赏,

让我用生命去体会,

让我想一想、让我看一看,

你有多美?你有多美!

韩愈门下

宋青松

听师说的话,

当伯乐的马,

读唐宋文章,

拜在韩愈门下。

你说书山有路、

学海无涯,

是不是勤学苦练,

我的目标就能到达?

你说文以载道、

不平则鸣,

一次次上书进谏,

却让你流落到天涯。

文起八代之衰,

可为自己设计过未来;

勇夺三军之帅,

还有多少大业未曾安排?

龙从云、虎从风,

我从你做流放的马;

遥看草、近赏花,

我住进你精神的家。

猜你喜欢
创作老师教师
最美教师
大山里的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一墙之隔》创作谈
老师,节日快乐!
创作随笔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创作心得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