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冬麦区旱肥地小麦品种主要性状演变规律

2020-07-14 01:18杨子光孙军伟孟丽梅
山西农业科学 2020年7期
关键词:冬麦区黄淮抗旱性

杨子光,孙军伟,张 珂,孟丽梅

(洛阳农林科学院,河南洛阳471022)

农作物区域试验是农作物育种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一个关键性中间试验环节,是品种审定、区域布局和品种更新换代的重要依据,是连接科研、生产、市场的重要桥梁和纽带[1-3]。

旱地小麦生产是我国小麦生产的难点,也是潜力所在[4]。黄淮冬麦区旱肥地小麦区试主要分布在陕西渭北旱塬、山西晋南、河北省保定市和沧州市的南部及其以南地区旱地、河南省除信阳市全部和南阳市南部部分地区以外的旱地和山东省旱地,该区地形地貌复杂,低温冻害、干旱少雨、病虫害和后期干热风经常发生,干旱是限制产量的主要因素。生产实践证明,在干旱地区选用抗旱、高产稳产的小麦品种,已成为减少干旱灾害、保证小麦产量的重要措施。

受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委托,由洛阳农林科学院主持黄淮冬麦区旱地组区试,在2005 年秋黄淮冬麦区旱地组区试分为黄淮冬麦区旱肥组区试和黄淮冬麦区旱薄组区试。

本研究以2006—2019 年黄淮冬麦区旱肥地区试品系主要性状为依据,深入分析各性状不同年份之间的变化规律,旨在为该地区旱地小麦育种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

1 材料和方法

1.1 数据来源

利用2005—2018 年黄淮冬麦区旱肥地区试结果,参试品种共计191 个(次),完全随机区组排列,3 次重复,小区收获面积不小于12 m2,数据为每年度参试品种的产量及主要性状的平均值[5-6]。

1.2 数据分析

采用多项式添加趋势线,探索近14 a 旱肥地小麦主要农艺性状的演变规律。

2 结果与分析

2.1 黄淮冬麦区旱肥地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演变规律

由图1 可知,黄淮冬麦区旱肥地小麦品种的产量整体表现为随着年份的推进逐渐提高,2015—2016 年度产量水平最高,为6 575.9 kg/hm2;2012—2013 年度产量水平最低,为4 688.3 kg/hm2。由图2可知,黄淮冬麦区旱肥地小麦品种的有效穗数也表现为随着年份的推进逐渐提高,2016—2017 年度有效穗数最高,为727.5 万穗/hm2;2012—2013 年度有效穗数最少,为480.0 万穗/hm2。

由图3 可知,穗粒数呈现出随区试年份推进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2015—2016 年度穗粒数最多,为35.1 粒;2012—2013 年度穗粒数最少,为29.9 粒。

从图4 可以看出,千粒质量呈现出随区试年份推进缓慢增加的趋势,2013—2014 年度千粒质量最高,达44.6 g;2008—2009 年度千粒质量最低,为35.6 g。

2.2 黄淮冬麦区旱肥地小麦品种株高、最高群体的演变规律

从图5、6 可以看出,株高和最高群体整体上起伏都不大,呈基本稳定的态势。

2.3 黄淮冬麦区旱肥地小麦品种品质指标的演变规律

从图7、8 可以看出,湿面筋呈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2016—2017 年度湿面筋最高,为33.7%;2014—2015 年度湿面筋最低,为27.9%。稳定时间呈现出先增加后趋于相对稳定的状态,2010—2011 年度稳定时间最长,为6.9 min;2013—2014 年度稳定时间最短,为2.5 min。说明近些年黄淮冬麦区旱肥组小麦育种对品质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加大,以期能尽快适应市场的需求。

2.4 黄淮冬麦区旱肥地小麦品种抗旱性的演变规律

由图9 可知,黄淮冬麦区旱肥组小麦品种的抗旱性随着年份的推进呈现出降低的趋势,2014—2015 年度抗旱指数最高,为0.950;2016—2017 年度抗旱指数最低,为0.786。说明近些年随着产量水平的不断提高,育种人员对品种的抗旱性重视程度有所松动。

3 结论与讨论

随着全球水资源的日益枯竭和分布不均,干旱程度逐年增加,特别是我国北方小麦冬春发生连续干旱,仅2008 年和2011 年全国最大受旱面积达1 066.7 万、773.3 万hm2,造成旱地小麦大幅减产[7-16]。通过培育抗旱小麦品种来解决旱地小麦严重减产的问题是一个有效途径。通过对黄淮冬麦区旱地小麦品种十多年的重要农艺性状的演变规律研究发现,随着年份的推进旱肥地小麦产量有逐渐增加的趋势,有效穗数、穗粒数亦有逐渐增加的趋势,而穗粒数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穗粒数减少主要是由于近年倒春寒等灾害气候发生时间较早、次数较多[17],在今后的品种选育中,要选一些抗逆性能力强的品种。

通过对参试品种品质指标的研究发现,现在的育种单位在选育抗旱高产旱地品系的同时,提高旱地小麦品种品质也正在引起育种单位的重视,但旱地小麦品种受气候因素影响较大,黄淮冬麦区旱肥地仍然十分缺乏优质强筋的旱地小麦品种。

黄淮旱地小麦受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生产条件的影响较大,旱地小麦品种产量随气温、降水和耕作栽培等环境影响较大[18-20]。参试品种的抗旱性随着年份呈降低的趋势,可能与近年部分育种单位选取的亲本材料抗旱性较弱有很大关系,品种抗旱是保证旱地小麦高产、稳产的基础。在今后的旱地小麦育种中,要重视抗旱材料的选育,以应对生产风险。

猜你喜欢
冬麦区黄淮抗旱性
云南小麦品种(系)萌发期抗旱性评价
矮败小麦技术体系在黄淮冬麦区南片抗赤霉病育种中的应用
黄淮麦区Fhb1基因的育种应用
中国四大冬小麦主产区品种农艺性状的综合性分析
不同玉米品种萌发期和苗期抗旱性鉴定与评价
《仰望星空》黄淮自律体新诗英译研究
黄淮和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小麦品种(系)农艺性状 及其聚类分析*
不同抗旱性小麦品种耗水量及产量形成的差异*
小麦栽培的特点及不同冬麦区存在的问题
黄淮秋白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