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一核二元三维”价值引领模式探究

2020-07-14 02:50丁柯尹
青年与社会 2020年15期
关键词:价值引领少数民族大学生网络时代

摘 要:“全面互联”甚至“过度互联”的网络时代背景下,网络信息井喷式地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给高校涉敏问题添加了更多风险因素。文章对高校在网络时代涉及少数民族学生教育问题的实例进行分析抽象,总结出思政工作的有效经验,提炼出“一核二元三维”思政育人模式,尝试为新时期下高校思政工作的开展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网络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价值引领

一、案例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8.54亿,其中10-29岁青年群体占比41.5%。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确立与形成的关键时期,正确的价值引导尤为重要。

二、事件描述

学生甲,男,新疆籍哈萨克族本科大二学生。2018年通过少数民族加分政策考入本校。第一学期即将结束时,部分同学反应甲开始出现逃课、酗酒、彻夜不归等情况,逐渐远离班级同学,并时常与校内外的一些少数民族朋友一起聚会,在班上造成了较为不好的影响。大二进行助学金评定时,依据评定政策,甲被评定为二等助学金。由于甲的性格以及日常表现,部分同学对于其有不满情绪,便在QQ空间“秘密”这一程序中发布消息,出现了一些较为偏激的言辞,很快甲同学看到了关于其自身的评论,从而对于周围同学的交往更加抗拒,内心更加封闭以致再次重复以往的不良生活方式。

三、事件处置和后续

新生入学之时,辅导员对每一个少数民族同学建立了重点关注学生档案,定期进行交流谈心,以便少数民族同学有基本的了解。事情发生后,具体应对如下:

(一)及时稳定激昂情绪,引导事态向好发展

辅导员第一时间了解情况并随及作出安排。学生干部以普通同学的口吻,迅速在匿名言论区作出评论,对于“认定不公”等不实言论予以否定,积极正向地引导言论,同时还提及了少数民族同学学习生活的难处,倡议同学们要多关心帮助民族同胞。舆论话语风气很快得以扭转,部分同学表示不要以讹传讹,要更理性和宽容,事态得到了控制。同时,辅导员也找来了该同学谈心,让他对此次事情有客观正确的认识。

(二)深入剖析实践原因,寻找问题症结

虽然事件是在网络舆论中出现端倪,但是学生问题无小事,尤其是少数民族同学,更是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围绕这些问题,辅导员持续地深入同学寝室和课堂,了解当事者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了解了周围同学们对该事件的想法,洞悉事件背后长期存在的问题。确定此类事件的问题是民族因素与网络因素、时代因素、当代大学生特点相叠加产生的综合效应。

(三)开展多民族文化活动,促进民族融通

辅导员召集了学生干部商讨,以关心非本地学生为由,为班级上的外地同学和少数民族同学举办生日会,增强同学情谊;年级举办民族风俗活动,让同学相互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开展“星火”帮扶计划,让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以及励志奖学金获得者对少数民族同学进行辅导,加深普通同学与少数民族同学的接触机会,彼此熟悉。

(四)总结事件经验,重视学生价值引领

辅导员充分总结类似事件的特点,吸取“涉民族因素+网络思政”类型问题的经验教训,在多个新媒体平台设置“网络志愿者”,了解和关注同学中对一些热点问题的想法和思想倾向,积极正向地参与讨论,发表合适意见。同时,辅导员定期与这些“网络志愿者”召开讨论会,了解学生最新思想动态,构建找到了今后工作新的突破点,关注网络上对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中一些问题的舆论风向,利用学生理解和接纳的方式开展工作。

四、事件分析与启示

分析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问题可以发现,事情往往经历了民族、宗教、风俗等多因素叠加,最终在网络中爆发。大学生参与网络拥有前所未有的空间,但“信息茧房”、“回聲室效应”又在无形中限制了我们的思维,特别是网络社区中对少数民族的刻板映像、一些被放大的民族矛盾极易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伤害民族感情。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价值引领,正视民族区别,摒弃民族区隔,增强对“五个认同”的培养。为此,总结出“一核二元三维”价值引领方式,为后续解决此类问题积累经验,具体如下:

(一)一个核心:以五个认同为归依,配制团结思想“培养基”

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认同”为核心,强调“民族认同”、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各民族学生团结和统一于共同的校园生活中。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矛盾,表面上看是来自于生活习惯、宗教信仰之间的冲突,实质上是认同感的缺失。对少数民族学生的价值引领应紧紧围绕树立认同感为核心,既要重视客观存在的民族文化、生活习惯的差别,又要弱化民族身份的分别,反对民族区隔,从民族交往的问题和积累的经验出发,增强各民族同胞之间的日常联系。

(二)二个元素:导员学生密切配合,织就民族问题“安全网”

开展少数民族学生思政育人工作,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主导作用,能更好地协调学校、家长、学生多方力量。学生是是涉民族问题思政工作的对象和反馈主体,只有紧密依托学生,工作才能消除工作中的信息不对称,用科学的思路引导学生思想。师生联动,密切配合,就是要处理好“旗帜鲜明、大局为重”和“随风入夜、润物无声”两种工作路径的关系,防止不同民族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日常矛盾上升为民族矛盾,警惕不当言论伤害学生民族认同感,进而使不同民族学生间关系陷入彼此排斥和防备的恶性循环,努力做到在问题中解决问题,让问题制造者成为问题解决者,织就学生工作“安全网”。

(三)三个维度:线上线下多点发力,打造思政育人“示范田”

(1)线上价值引领:打好一场舆论战。近年来一些“蹭热点”、“博眼球”的非主流意识形态进入青年学子视野,网上煽动、网下行动、境外炒作已成为其制造是非的主要手段。做好网络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价值引领工作,要善于利用网络平台,抢占网络舆论阵地,掌握舆论宣传主动权,充分整合高校、学生组织、班级等不同新媒体工具,主动向学生推送健康主流的思想信息;更要放下架子、开拓思路,采取新方式,紧跟学生关注方向、遵循网络交往规则,采用学生喜闻乐见、触手可及的途径开展思政工作,让价值观引领线上化、常态化、出成效,营造风清气正、积极向上的网络舆论环境。

(2)线下思政教育:上好一堂思政课。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当前的思政课往往存在老师不重视、学生不愿听的尴尬,鉴于民族问题的敏感性,很多老师有意地规避,浪费了课堂进行价值观塑造的机会。思政理论课不同于一般的专业知识传授,它直接作用于受教主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就要求辅导员要紧扣“政治性”这一核心,以兼容并包、求同存异的价值取向为引领,让大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灿烂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民族认同;同时,注意少数民族优良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提供价值支持和情感认同基础,上更易为大学生所悦纳的思政课。

(3)生活知情解难:谈好一场知心话。一场真诚高效的交流常常将矛盾化解于无形,使少数民族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熏陶,为开展思政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首先,辅导员应走进学生生活,了解少数民族同学的难处,多方面帮助他们解决经济方面的困难,也让他们感受到关怀,谈话的时候才能拉近距离,远离冷漠。其次,要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状态,他们中的一部分同学会因学习基础较差而产生自卑心理,应该及时做好心理疏导,通过学习帮扶的方式提升少数民族同学的成绩,让他们产生存在感和价值感。再者,发生大学生与民族学生发生矛盾时,第一时间与当事同学沟通,进行思想引导。通过工作中的知情解难,真心奉献,少数民族学生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学校和同学们的温情,逐渐增强价值认同感,融入集体生活。

五、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工作的核心就是要引领青年一代的思想,指导他们塑造永不磨灭的坚毅灵魂,使之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价值引领工作,当充分把握网絡时代的特点,促进思政工作内容、形式的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正确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奋发成才,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治理、从管控到住到正能量、从“争夺阵地”向“凝集人心”的有效转变。

参考文献

[1] 熊山妹.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自我价值感培育[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9):194-195.

[2] 李秋蓉.少数民族大学生学好国际化语言的优势与价值[J].普洱学院学报,2018,34(4):6-9.

[3] 李咏,戴建国.贵州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认同构建策略探析[J].决策探索(下半月),2017(4):45-47.

[4] 郭琳.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特点及引导[J].新西部(理论版),2017(3):105-106.

基金项目: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意识形态视域下高校网络舆论管理的前馈控制研究”(2017YBZX018)。

作者简介:丁柯尹(1987- ),女,四川巴中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危机与舆情管理。

猜你喜欢
价值引领少数民族大学生网络时代
[保你平安]网络时代的真相
一场网络时代的围殴
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调查研究
浅谈思想政治课中负面案例的运用
网络时代“人”的再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