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从游”教育传统的水产类专业人才培养思考与实践

2020-07-14 08:43刘广乐王卫民
科教导刊 2020年15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

刘广乐 王卫民

摘 要 水产类专业是高校中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专业,培养的人才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支撑,虽然培养质量逐年提升,但仍存在着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发展平台不足、师生交流不够等问题。本文在“从游”教育传统和水产类人才培养结合基礎上,提出了符合专业特点的“从游”新模式,并将工作实践中形成的“从师者游”“从学者游”“从商者游”“从优者游”“从朋者游”的立体“从游”模式进行阐述,为解决高校水产类专业人才培养现存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 从游 水产类专业 人才培养

Abstract Aquatic products specialty is a specialty with distinctive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trained talents provide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Although the quality of training has been improved year by year, there are still problems such as unstable professional ideas of students, insufficient development platform, and insufficient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Congyou" education tradition and the cultivation of aquatic talent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new mode of "Congyou" which is in lin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ecialty, and expounds the mode of "Congyou" formed in the work practice, which is composed of "Congshi you", "congxue you", "congshang you", "Congyou" and "Congpeng you", so as to provide new ideas to solve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cultivation of aquatic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congyou; aquatic professionals; talent training

“从游”教育模式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其成形于春秋战国时期,此后不断发展演进,在我国古代社会的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代,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对“从游”进行重新阐释,并将其引入现代大学教育,他在《大学一解》定义的“大鱼前导,小鱼尾随”的“从游”概念深入人心,成为构建高校新型师生关系,解决高校中人才培养问题的良方。农业高校农科专业特别是水产类专业人才培养也存在很多现实问题,按照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的思路,将“从游”教育传统提供的视角与水产类专业人才培养结合起来系统思考,可以有效的提高水产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1 “从游”教育传统的概念

“从游”语出《论语》,“樊迟从游於舞雩之下”见于《论语·颜渊》,《史记·仲尼弟子习传》有“子路喜从游,遇长沮、桀溺、荷蓧丈人”的记录。“从游”的原始含义是“从夫子游”,是孔子带领其弟子进行游学的过程。“从游”教育传统包括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启发”“教学相长”等教育教学思想及相应的具体措施。[1]随着中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书院”这一教育形式逐渐兴盛,“从游”教育传统开始逐步融入这种教育形式,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宋代书院是古代书院制的兴盛时期,陆九渊创建的象山精舍对“从游”这一古代教育传统也有记载,精舍年谱中“每诣城邑,环坐率二三百人,至不能容,徙寺观。县官为设讲席于学官,听者贵贱老少,溢塞途巷,从游之盛,未见有此。”“在行都,诸贤从游。先生朝夕应酬问答,学者踵至,至不得寝者余四十日。” [2]的文字描述了象山精舍的蓬勃之势,由此可见,“从游”模式在古代教育活动中被不断演进发扬,彰显其适应时代发展的生命力和创造力。通过历代的发展,“从游”的概念由“从夫子游”拓展为跟随老师左右、接受老师言传身教、在老师潜移默化中学有所成的学习方式。

到了近代,著名教育家、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在《大学一解》中对“从游”进行了新的构建,他提出:“古者学子从师受业,谓之从游。孟子曰:‘游於圣人之门者难为言。间尝思之,游之时义大矣哉。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反观今日师生之关系,直一奏技者与看客之关系耳,去从游之义不綦远哉!” [2]梅贻琦将学校比作“池水”,将教师和学生分别比作“大鱼”和“小鱼”,师生之间的活动比作“游泳”,这极大的丰富了并延伸了孔子创立的“从游”概念,形象地将现代大学的教育活动进行了重构和描述。在此比喻之上,提出了“大鱼前导”“小鱼尾随”的教育教学方法,并将这种方法所能取得的“不求而至”“不为而成”的教育效果进行阐述,这是教育工作者的最高追求。梅贻琦将“从游”教育传统与现代大学的人才培养理念进行有效嫁接,提出的新型师生关系的解决之道和人才培养效果提升的思路方法值得借鉴发扬。

2 水产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学生专业学习呈现无趣感。水产类专业多设立于农业类和海洋类院校,属于农科专业。当前,社会对农科专业特别是水产类专业存在偏见,认为水产类专业不具有科技含量、就业比较困难、未来没有前途,这些看法影响了家长和学生的认知。学生填报高考志愿时,选择水产类专业的学生比例低,据统计,很多水产类专业第一志愿报考率不足30%,大部分学生通过调剂进入该类专业,导致学生入校后专业思想不稳定。专业思想不稳定又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不强、学习氛围不浓,学风受到影响。在允许进校后进行专业选择的高校,学生转专业比率较高,从而影响该类专业学生整体精神风貌。

(2)师生互动交流不够,学生呈现无助感。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师生比不断提高,大班授课使得教师很难细致入微的指导学生。社会不断发展进步,高等教育的职能也从单纯的从事人才培养,逐渐增加了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傳承与创新和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更加繁复的职能,水产类专业教师除了授课任务之外,还肩负着进行水产行业社会服务和科学研究的职责,高水平水产类院校教师从事人才培养的精力和时间更是受到挤占,出现了师生“课上能见面,课下联系少”的情况。这些情况与原有的水产类专业良好的师傅带徒弟教育传统不断背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机会和交流次数都在减少,言传身教、教学相长这些传统的良好师生关系需要再次唤醒。

(3)学生发展平台不足,学生呈现无力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3]要实现未来教育的战略主题必须坚持全面发展,高校的重要使命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虽然水产类专业在学生发展上提供了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优质资源,但是与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高水平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动手能力、团队精神、国际化素养等都成为社会对学生的新要求,而水产类高校在这方面提供的教育教学资源与时代的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亟需建设更多平台资源,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培养和锻炼,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

3 “从游”教育传统对水产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启发

(1)师生“从游”可以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所谓“从游”,就是“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描述了作为“大鱼”的教师和作为“小鱼”的学生平等相处亲密无间的关系。“大鱼”“小鱼”同游之时,大家都在水里,没有人在岸上,“大鱼”的行动被“小鱼”观摩模仿,师生互相熟悉认识、耳濡目染,“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目的水到渠成。更重要的是在同游同行之间,大鱼健硕,小鱼成长,师生共同进步成长。这种“双赢”的人才培养结果是大学追求的目标,师生“从游”让教师不仅感受到了“施教”之乐,同时也感受到了“受教”之乐。水产类专业师生可以向自己研究对象“鱼儿”一样,在知识的海洋中相携从游,实现平等交流、教学相长,在过程中,让学生认识专业、了解行业、掌握知识,增强对水产类专业和水产行业的认同,增强专业信心,稳定专业思想。

(2)师生“从游”可以搭建学生发展平台。大学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共同体就需要处于其中的师生交流互动,产生思想和感情的共鸣,而不再是“奏技者”与“看客”的关系。“大鱼前导,小鱼尾随”,“导”和“随”的师生行为都在为学术共同体探索新知贡献力量。水产类专业教师课堂上的知识讲授,为学生构建了水产学科整体轮廓和前沿发展,学生的专业技能、思辨能力、表达技巧、创新素养得到提升。在第一课堂外的第二课堂,跟辅导员、班主任、朋辈学生“从游”,通过学科竞赛、志愿服务、社团工作等校园文化平台的参与,学生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团队精神、处事方法也会不断提高。师生“从游”为学生搭建全面发展的平台,和谐的师生互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3)师生“从游”可以涵育学生优良品德。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指出大学教育是以修养而不是学识为中心,[4]强调了德育对于高等教育的重要性。清华大学也在构建“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获取”“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5]其中最为核心的便是“价值塑造”,这契合中华传统文化中“小胜靠智、大胜靠德”的提法,优良品德的培养比能力和知识获取更为重要,他决定一个人长远的发展。师生“从游”可以实现德育为先,因为“从游既久”,不仅从学问上继承发扬、薪火相传,品格修养也可耳濡目染、熏陶化育,“不求而至,不为而成”。高校优秀的教师应既是经师又是人师,通过更加注重润物无声的教育,实现言传身教,在人格塑造、价值取向等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使“从游”的学生不断追求真善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水产类专业师生多年来形成的不怕苦累、敢于钻研、服务行业的优良品格也在一代又一代的水产人中传承和发扬,这些都会成为水产学子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优秀的道德品质,在未来的人生中发挥正向的促进作用。

(4)“从游”传统教育模式在水产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从游”既是中国教育行之有效的教育传统,又符合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规律,加之水产类专业是研究鱼类等水生生物的专业,“大鱼前导”“小鱼尾随”的“从游”新解更契合水产类专业的学科特色。议积极探索“从游”教育理念,构建多方参与的立体“从游”模式,建立和完善“从师者游”“从学者游”“从商者游”“从优者游”“从朋者游”的育人格局,让学生在大鱼的带领下健康成长,形成“大鱼前导、中鱼伴游、小鱼尾随”的“从游”新景象(图1)。

4 引导学生“从师者游”

师者,由高校专任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实验技术系列人员构成。“从师者游”就是主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教师与学生“同游”的积极性,让学生有机会多接触教师,在教师的带领下认知专业、学习知识、提升能力。一是重新设计学生工作基本构架,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将水产类专业的教师与本科生进行对接,对学生从学业、人生规划、职业发展、个人品行上进行引导和帮助,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了解产业和专业情况。二是开展师生参与的“从游”沙龙活动,固定时间邀请专业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通过“从游”沙龙师生之间的问答和交流,拉近师生距离。三是由教师带领学生实施“从游”学业计划,遴选高年级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工作,提前开始进行科研训练,早进实验室、早接触导师,争取早出成果,培养拔尖创新性人才。

(1)引导学生“从学者游”。学者,由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知名专家、教授构成。“从学者游”就是要调动校内外、国内外水产行业专家、教授、知名学者参与本科生人才培养工作,用水产学界大家的风范影响和引导学生,引导学生爱水产、学水产、干水产。一是联合水产行业科研院所进行水产类专业联合培养,通过引入外智进行人才培养,可以拓展学生学术视野。二是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到学院进行学术交流、专家报告、励志讲座,通过学术讲座让学生了解行业前沿的知识。积极利用国外学者学术访问的机会专门组织开展与本科生见面活动,让水产类专业学生了解国际前沿。三是将学生“送出去”从学者游,可以加大与国内科研院所和国外高校的合作交流力度,把有意愿的学生送到校外、国外进行联合培养,让水产类专业学生跟着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进行专业学习,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国际化能力。

(2)引导学生“从商者游”。商者,由行业企业家、从业人员和优秀校友构成。“从商者游”就是要利用水产行业企业资源,让优秀的企业家、校友参与服务学生成长和发展,帮助学生认识行业现状、发展和企业运行,为学生提供进入企业开展实习的机会,培养学生企业家精神。一是可以聘请行业企业家担任企业家班主任,通过企业家班主任介绍行业发展情况,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二是让企业家和校友参与开展促进学生就业的“从游”就业计划,充分发挥校企双方优势,让企业参与班级管理,为班级学员设立专门的行业发展、企业经营、市场营销等课程,实现优势互补,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较强操作技能的水产类专业优秀人才。三是积极将企业家引入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实施“从游”创业计划,让优秀校友参与到学生创业项目的指导中来,用他们的创业历程为学生提供指引和参考,并支持水产学子在水产行业创业,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助力学生的创业实践。四是举办优秀校友报告会,邀请行业优秀企业家为学生上专业导论课或举行专题讲座,用他们经历影响和鼓舞学生。

(3)引导学生“从优者游”。优者,由学生身边的先进典型、优秀学生构成。“从优者游”主要挖掘学生身边的先进典型,选树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的优秀同辈,通过典型示范带动学生发展,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氛围,小鱼同游,互促共进。一是开展优秀學生评选表彰活动,评选出水产类专业的先进典型,通过典型选树活动给学生以精神鼓励,身边典型的光环效应影响更多的学生积极进取。二是开展“学霸开讲”“优秀学子报告会”“考研就业学生交流会”等活动,让优秀典型走入学生群体,让更多的学生认识到差距、寻找到方向、学习到方法,优秀学生的成长成才模式将会让更多的学生受到感染。三是发挥网络新媒体的作用,将先进典型的事迹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出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微信、微博等网络新媒体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和方法,不仅要用平面和互动的形式进行典型的宣传,更应该将优秀学生的先进事迹用新媒体的形式呈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

(4)引导学生“从朋者游”。朋者,由班级同学、寝室室友、社团成员、研究生等构成。朋辈之义,就是朋友和同辈。“从朋者游”就是要发动学生身边同学、研究生的力量,朋辈辅导,互相影响,共同发展。一是发挥班级、寝室同学间的影响作用,通过班级团体辅导、尖刀班学习小组、文明寝室创建、学风建设月等活动,加强学风、班风、室风建设,班级和寝室是学校学生群体中最小的细胞,建设好良好的班风和室风,发挥每一个班级成员和寝室成员的正能量,就能使每一个处在其中的个体得到滋养,顺利成长成才。二是引导研究生参与开展“从游”接力计划,鼓励本科生和研究生形成科研梯队,建立研究生与本科生科技创新的指导、合作关系,研究生作为“中鱼”在科学研究、生涯规划和道德品质方面给予本科生正面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王一川.中国古典“从游”传统与重建本科艺术专业教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89-94.

[2] 梅贻琦.大学一解[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41(01):1-9.

[3] 2018中国渔业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8.

[4] 陈平原.大学何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 钱颖一.大学的改革.[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7.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
情景教学法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从美术创作论人才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