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合作学习”教学初探

2020-07-14 08:45李肖芬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更新观念激励机制优质

李肖芬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追求优质、高效语文课堂是广大教师的共识。“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它要求教师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在课堂上改变过去“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而倡导行之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还要制订激励机制,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优质;高效课堂;更新观念;合作学习;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12-0167-02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追求课堂的优质、高效,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优质、高效的课堂应该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其主动参与到学习中为核心。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达到教学高效的目的呢?“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应运而生,它要求教师改变过去传授者的角色;要支持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开展,还要倡导“小组合作”的课堂学习模式,制订有效的激励机制。下面笔者就如何在语文课堂上运用“合作学习”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教师的角色应从“传授者”向“促进者”转变

新课程理念背景下,教师要抓住课堂主阵地,通过转变自身角色,与学生融合,在教学实践中,成为学习的促进者和研究者。当前,学生的学习正在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研究式学习转变,这就决定了语文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需要从过去的单向的独白式表演者的角色中解放出来,进而成为课堂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平等交流的对话者。为此,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把话语权交给学生,把课堂变成与学生平等交往的场所[1]。

二、“小组合作”课堂学习模式实施策略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有别于传统教学。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同时也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教师在组织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应当注意做好以下工作。

(一)合理分配小组

为了促进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应对全班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为保证组内成员的互补和组间的公平竞争,在分组时要考虑学生的成绩、能力、兴趣、性别等几个方面的因素。一般应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来分配小组成员。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间的互相帮助、互相促进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创设了公平竞争的宽松环境。这样能保证每个小组在大致相同的水平上开展合作学习,学生在竞争中也会有“旗鼓相当”的感觉,会增加合作的动力,增强取胜的信心,进而取得良好的合作效果。笔者在教学班中以前后桌4—6人为一小组,将全班分为8个小组。小组成员按成绩,综合能力A、B、C、D排位组合,内设小组长一人,记录员一人,汇报员一人,资料员一人。分组时强调,各小组要选组织能力强、学习态度好、乐于助人、有一定合作创新意识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小组长的主要任务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全体组员一起合作学习,组织组员动手操作,开展讨论,完成小组学习任务。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包括合作学习的结论、组织讨论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小组成员遇到的学习困难及解决过程等,因此,记录员应选择学习态度好、对工作认真负责,同时笔头快的学生担任。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向全班或教师进行汇报,所以应选择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担任。资料员应选精通电脑、搜集资料能力强的同学担任。这样组内各成员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既避免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泛泛而谈,又避免了学困生在小组合作中的“搭车”现象。当然,过一段时间后,在各方面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后,组内成员间还可以互换角色。

(二)布置难易适当的任务

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难易要适当,如果太容易,学生不需要他人协助也能完成,合作学习的意义就会丧失,学生也会失去合作的动力;如果太难,小组通过一定的努力仍不能达到目标,便会尝到失败的苦果,逐渐失去学习的信心,也就失去了合作的兴趣和主动性。因此,教师设计的讨论题既要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活动,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内容的难易应确定在学生“跳一跳摘得到”的层次[2]。这样才具有挑战性,才有利于激发学生个体的主动性以及小组合作的积极性,才能发挥小组这一“学习共同体”的独创性、创造性。凡是遇到具有挑战性的、有一定难度的、值得探索的创造性问题,可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三)灵活组织课堂讨论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讨论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學策略。小组讨论能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有更多交往、互动的机会。教学实践证明,课堂讨论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重要措施,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也是促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表现的有效途径。

三、制订有效的激励机制

作为教师,激励学生的方式和途径非常多。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掌握学生的心理需要,承认差异,因材施教,随时用表扬﹑赞许的言辞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爱好,鞭策他们的上进心。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能正确回答教师的提问,教师就可以用“好”“真棒”等言辞予以肯定。十分精彩的,还可以全班鼓掌对他表示赞扬,让他尝到成功的甜头。在学生答不上来或回答错误时,教师要给他们充分的时间思考,或降低问题的难度,以帮助他们获得成功。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用激励评价机制:给课堂上表现出色、课外积极背诵课文的小组加分;每两周一小结,给予表现出色的小组精神或物质奖励。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课堂上学生能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课后能抓紧时间背书,每个小组都急着把课文背好,以得到老师的加分或是从中获得成就感。

或许笔者对语文课堂“合作学习”的理解还是比较浅显,但在其指导下,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还是尝到了不少甜头。今后,笔者还会继续努力探究,让“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充满生机!

【参考文献】

[1]朱玉翠.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科普童话,2014(33).

[2]敖莉.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时代教育,2009(9).

猜你喜欢
更新观念激励机制优质
浅谈学校管理中的激励机制
妊高症护理中优质护理的应用
关于初中语文教学与创新教育的实施策略
师德建设之我见
如何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激励机制及其实施效果研究
温州日报报业集团:以激励为支点撬动转型发展创业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