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模式分析

2020-07-14 04:59杨红梅
中国房地产业·上旬 2020年6期
关键词:模式分析大数据

【摘要】我国城镇建设用地存在着严重的利用效率低下、粗放、大量闲置等问题,资源浪费严重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和社会健康发展。本文拟从数字化监管平台建设切入研究,分析、探索建立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模式,为政府加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升科学治理体系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大数据;数字化平台;模式分析;节约集约利用

1、建立数字化管理平台

根据现状土地利用监测成果,利用土地基础数据库和3S技术,采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建立数字化综合管理平台,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全面的统计、分析和监管,绘制关于节约集约利用的地图,将闲置和低效利用的土地分析结果显示在地图上,并对地图进行分层管理和分要素管理,同时制作分类利用档案,再根据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有针对性和重点考量、统筹处理土地开发利用节奏,并建立土地开发利用信息中心,将土地利用现状资源进行大数据存储、管理和整合,定期发布土地开发利用情况,全面实时共享具有资源型意义的数据和信息,实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可视化展示和动态监管效果。

2、实行网格化监管

对闲置、低效利用的土地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将调查的数据录入系统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出具体某些项目土地开发需要加快进度,还有哪些土地需要加强投资强度,并将结果统计成表格和统计图发送给土地闲置或低效利用相关部门或地区的主要负责人,并对结果进行各方面的综合展示和跟踪监管。利用这些数据和分析结果加强网格化监管,政府能够明确的使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工作分配到具体的负责人,相关负责人能够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工作作为主要工作进行,其工作的重点是挂牌督办大项目、积极推进重点项目,清理整顿闲置、低效利用土地,并通过数据网格化平台对相关事项进行安排和统筹,从而能够对需要清理和整治的地区的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进一步对整个工作过程加强监管工作,以避免闲置低效利用土地造成资源浪费。除此之外,工作中有关监管部门应该利用对应平台将产业布局进行最大程度的优化,在监管方面加强,尤其加强对土地节约集约高效利用,调整土地利用結构和加强监控管理,能够在工作进行过程中有效减少污染情况的发生,为推进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提供基本资源保障。

(1)加大土地利用强度,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扩张。通过挖潜改造,增加建设项目投资强度、建筑容积率,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注重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坚持工业建设项目原则上向开发区和产业聚集区集中,从严控制开发区以外的项目供地,避免零散布局,盲目扩张用地;对新引进项目积极引导利用闲置厂房和城镇空闲地,达到提高土地利用强度的目的。

(2)通过数字化监管平台,锁定低效土地资源“在哪里”,查询项目处于“批、征、供、用”的哪个阶段,并对项目过程进行追溯,明确项目是否需要签批,已投入使用的土地规模是否合理,建设进度是否到位,周围地块的规划用地性质该如何确定,以及整个功能区的空间布局是否合理,分析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总体水平,和不同时段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在空间上实施精确“制导”,以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效率评价的准确性,进而为城市建设提供指导。一是要重视旧城改造工作。把城市中的“棚户区”、“城中村”作为重点部位,努力改变矮、旧、空的现状,从提高建筑容积率和土地利用率上要地。二是要通过级差地租和税费杠杆共同作用,调整土地利用方向,提高土地利用的结构性效率。运用级差地租原理重新配置城市土地资源,盘活企业资产,改善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重建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功能。市区内第二产业用地要逐步置换为第三产业用地,实现市区土地的“退二进三”,既为工厂企业更新改造创造了新机会,又可改善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区位环境与条件,挖掘出第三产业发展所需的城市用地,通过合理置换,提高单位土地的产值率,使黄金地段真正发挥黄金效益,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三是充分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增加城市绿地、保持城市历史文化景观、人车立体分流、扩充基础设施容量、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城市建设的循环发展。

3、节地模式分析

各地应因地制宜地进行节地型城镇建设:1.平面节地型;2.立体开发节地型;3.时间节地型。如表1。

一是平面节地型模式—向地面要密度:提高用地边际效益,主要通过提高地面土地利用率、优化城市用地结构,合理布局用地,合理确定各项建设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提高公共建筑和基础设施项目共享度,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挖潜转变,合理布局用地,杜绝“摊大饼”。杜绝“见缝插针”,对城镇中各种不同性质建设用地进行功能配置的转换,从而提高城镇土地的利用效率。二是立体开发节地型—向立体空间要地,实行地上地下立体利用:利用土地的地面、上空和地下进行各种建设。在当前我国城镇用地紧张、城镇建设与保护耕地矛盾突出的严峻形势下,城镇建设用地的立体开发利用将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向。地上空间的利用方式主要有高层建筑、高架桥以及立交桥等。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主要是把地铁和轨道交通、地下快速路、越江和越海湾隧道等城市交通尽可能转入地下,把其他一切可能的设施,如停车库、污水处理厂、商场、餐饮、休闲娱乐等尽可能建于地下,从而实现土地的多重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达到节地的要求。三是时间节地型——抓好开发时序,让闲地活起来:优化开发时序,充分利用由于时间造成的闲地。其中包括:一是,切实优化土地的开发和建设时序,保障每一期建设的重点用地和急需用地在开发时间上节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防止出现新的土地闲置现象;二是,盘活各种闲置土地,对批而未用的土地进行全面摸底,逐块落实处置措施;三是,根据“季节差”有效利用季节性闲地。

4、城镇建设的节地措施体系

城镇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保障土地资源安全和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客观需要。为保证我国城镇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需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切实考虑土地利用情况和城市化、工业化的特点,分别从法律法规、行政管理、经济、社会和技术等方面,构筑实施城镇建设用地节约利用的基本保障措施体系,为科学地推进我国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服务,如表2。

结语:

以数字化管理平台为基础,精准绘制节地模型地图为手段,构建节约集约用地模式分析决策系统,可实现节约集约用地、资源数据共享和国土资源治理能力不断提高,推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日新月异。

参考文献:

[1]《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

[2]《关于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指导意见》.

[3]《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推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若干意见》(浙政发[2008]3号).

作者简介:

杨红梅,女,1978年2月生,安徽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土地规划师,经济师,研究方向: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国土规划。

猜你喜欢
模式分析大数据
浅析初中英语教学中说写结合的小组合作模式
物流行业发展中资源整合模式分析
赫山区黄脊竹蝗生长与气象条件关系的模式分析
基于项目全程的高职装饰工程专业实训研究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