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晓琳印象

2020-07-14 17:16吴义勤
文艺论坛 2020年1期
关键词:学术研究当代文学文学创作

吴义勤

近些年来,我受丁帆先生和南京大学文学院的邀请在南大招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方向的博士生,段晓琳就是其中相当优秀的一位。回想起来,当初她报考是其青岛大学文学院本科、硕士读书时的老师王金胜极力推荐的。王金胜是我的博士生,性格内向,学业勤奋,平常专注埋头学问几乎不与外界交往。但此次给我打电话推荐段晓琳,却一反常态,言辞恳切且不吝夸赞之词,说段晓琳是如何优秀如何值得培养等,这个电话在我的记忆中是与王金胜通话时间最长的一次。虽然,至今我好像与段晓琳本人只在现代文学馆和南大见过几面,她读博期间的学术上的一切事项我都是委托南京大学校内导师完成的,我与她的交流,无论是开题报告、学期论文写作、博士论文写作、博士毕业后的工作等主要都是通过邮件和微信来进行的,但是她的用功、勤奋与才学,她对于文学和学术的执着、热情,她的钻研精神,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在学术上的进步和成长确实印证了王金胜对她的描述和夸赞。在今天年轻一代的青年学人中,段晓琳的知识结构、学术潜力、学术功力、学术气质都无疑是出类拔萃、值得肯定的。

段晓琳在本科和硕士期间就十分热爱科研和写作,在《海南师范大学学报》《东方论坛》等期刊上发表了多篇论文,段晓琳的本科与硕士学位论文,写作扎实,颇有创见,学士学位论文《论曹禺戏剧的诗意特征》获得了山东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向内转”与新时期文学建构》获得了山东省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并入选《山东省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优秀硕士学位论文选》,由山东人民出版社2017年出版。同时段晓琳还坚持文学创作,在全国性的文学比赛中亦有获奖,其中小说《侠之死》获得首届“梁羽生杯”全球华语武侠微小说大赛评委会银奖,小说在短短千余字之间以“无名侠”与“无极侠”的更替循环来阐述“侠之死”的主题,风格辛辣凌厉,立意倒不像纯粹的武侠小说,气质上受《故事新编》影响颇深。

2015年,段晓琳顺利考入南京大学文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南京大学拥有一支以丁帆先生为领袖的在国内高校堪称最强大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学者队伍,学术气氛浓郁,融人文精神、现实关怀与思想激情于一炉,在启蒙研究、思想史研究、学术史研究、乡土文学研究、文学史研究、文学制度研究等方面推出了许多影响深远的高水平学术成果。在这样的学术氛围里攻读博士学位,段晓琳受到的学术训练、熏陶、感染是非常强烈的,她的成长和进步也是迅速的。读博期间,她啃了很多文学理论经典,读了很多文学研究经典著作,阅读了大量经典的文学作品,做了很多本的读书笔记,理论积累、知识积累和学术积累都达到了新的境界。同时,她学术的小宇宙也似乎被激活了,学术研究越来越走上正轨,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先锋之后:马原近作论》与《类型、功能与叙事策略——红色叙事中的“酷刑”》发表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主体與本体:文学“向内转”的双重维度》发表于《当代作家评论》,《百花时期的同人刊物:以<探求者>为例》发表于《文艺争鸣》,这几篇论文并非局限于某一个领域,而是覆盖了当代文学思潮、新时期作家作品、十七年文学期刊、现当代文学现象等,而“酷刑”一文的考察视域则从20年代纵跨至新时期,还连带着涉及到了晚清文学,可见其学术视域的宽广度与学术思维的活跃度。“向内转”一文在“中国当代文学再评价”专栏推出后,还曾获得“向内转”首义者鲁枢元先生本人的肯定,赞其视野开阔、思路明晰、论证稳健、判断公允。此外,段晓琳还在《文艺报》《社会科学论坛》《文艺评论》等期刊发表了关于“九叶诗派”、阿甘本文论、张炜小说、“五四”启蒙等方面的学术论文,并参与了多个科研项目,为“江苏文学编年(1949-2012)”“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等项目撰写了部分章节,阅读与科研都勤奋努力。

难能可贵的是,段晓琳在接受正规的学术训练、苦练学术内功、满怀激情地投入学术研究的同时,她并没有忘记自己热爱文学的初心与梦想,始终坚持理论研究和文学实践“两条腿”走路,始终关注并投入中国当代文学的现场,始终坚持文学创作,并发表了部分文学作品。其小说代表作《家族遗传》(《山东文学》2017年第3期),就是读博期间完成的,小说叙事结构讲究,想象力丰富,在小说语言和人物塑造上都活泼灵动,还以丁铁掌-丁老掌-丁大掌-丁少掌-丁小掌1号-丁小掌2号的“家族叙事”串联起当代中国的乡土变迁,兼具历史书写的荒诞厚重与人性表现的冷峻深刻,很有些山东作家的味道。从她的小说风格来看,中国现当代作家中的鲁迅、莫言、张炜以及先锋文学应该是她个人最喜欢、也最具共鸣感的部分,而这份共鸣与热爱化作了她小说的肌理与血液,也影响了她学术研究与理论批评关注重心和对象的选择。对于研究者和学者从事文学创作,我一直是支持的,理解创作的甘苦、了解创作的奥秘,对于提高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的质量无疑是有帮助的,我的博士生中热爱文学创作的有好几位,段晓琳是一位,现在苏州大学工作的房伟是另一位,房伟现在在小说创作上的投入和激情还大有超过学术研究的趋势,我想这没有什么不好,他们的成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理论研究和文学创作其实内理是相通的、不矛盾的,甚至还是可以彼此促进的。

博士论文开题之后,段晓琳不再进行文学创作,也不再撰写零散的单篇论文,而是专心写作博士论文。她的这种学术定力,也同样是我很欣赏和喜爱的。硕士论文写作期间,段晓琳的学术目光聚焦到当代文学思潮,而我在南京大学所带的研究方向刚好是“当代文学思潮”,所以段晓琳在硕士研究的基础上,突破“向内转”研究本身,将研究视域拓展至整个1980年代文学思潮与新时期文学批评,以“向内转”为核心串联起“现代派”“主体性”“文学本体论”“纯文学”以及“重写文学史”,且由于学术思路的变迁与文献阅读量的积累,其博士论文已经蜕去了硕士时期学术研究的粗疏与武断,稚嫩与单薄,完成了硕士到博士的自我颠覆与颠覆后的接续重生,显示出了较为扎实的理论功底、丰富的文献基础与宏阔的学术驾驭能力,这种学术上的自我成长与累积质变是比较明显的。顺利完成答辩后,段晓琳30余万字的博士论文《“向内转”与1980年代文学思潮》已经入选“当代文学批评史论”丛书,待修改后出版。2019年8月,段晓琳顺利通过各种考核而入职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文系。中国海洋大学这些年在人文学科的建设上花了很大力气,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王蒙先生的入驻为学校的人文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活力。段晓琳在这样的环境里,开启了其学术与人生的新阶段。受文学思潮研究和批评史写作的影响,段晓琳目前将主要研究领域集中于当代文学思潮、当代文学批评与新时期文学制度研究,并依托海大现当代文学学科团队基础,积极展开王蒙研究与儿童文学研究。相信,不仅是学术研究,她的文学创作也会再上新台阶。写小说是她的文学初心,在适应新的工作节奏之后,她的文学之路也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当然,不论从学术研究还是文学创作来看,段晓琳都是刚刚起步,还有很多稚嫩乃至不成熟的地方,但段晓琳有着较为可贵的学术主体性与创作主体性,这种主体性会保证她学术道路和文学道路的正确方向。段晓琳的学术研究极注重史料文献的占有与穿透,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和明确的理论自觉,并努力追求宏阔的观察视野与扎实的论据细节之间的张力与平衡,虽然尚未达到地道老练的游刃有余,也并非占有得天独厚的学术天资,好在她不怕困难,敢于尝试,能耐得住性子不断自我打磨,这样勤奋的功夫用下去,总会有肉眼可见的不断成长。段晓琳的创作更是刚刚起步,尽管她以写小说为初心,但繁重的科研、忙碌的工作与一地鸡毛的家庭生活毕竟占去了绝大多数的精力,她的成熟的小说作品并不多,好在她从未忘记这份初心,并有将这份初心坚持到底的决心。她自身的小说创作经验也会有助于她的作家研究与作品分析,在她的论述中常有见解独特的介入视角与细腻真挚的个性化批评语言出现,这无疑得益于她的文学实践。反过来,她创作的主体性与小说文体风格也会投射到她的学术研究中去,影响到她的学术主体性与批评文体风格的形成。可谓,美美与共,相得益彰。

总之,段晓琳的学术之路与文学之路已经有了非常不错的起步,她的现在是令人高兴的,她的未来是值得期待的。衷心祝愿她不忘初心,继续努力,在学术上不断成长的同时也能收获更优质的小说作品,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和中国当代文学的繁荣做出属于她个人的独特贡献。

(作者单位:中国作家出版集团)

本栏目责任编辑   佘  晔

猜你喜欢
学术研究当代文学文学创作
曹文轩的文学创作作品
Analysis on the importance of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in university English
“距离”在文学创作中的意义
浅析大众传媒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数字生活方式对高校教师学术研究之影响
当代文学的语言问题反思与追问
论老舍文学创作中民族意识的多重性表现
当代艺术档案的认识与收录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