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2020-07-15 06:08黄宇
中国集体经济 2020年18期
关键词:社会问题人才队伍社会工作

黄宇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各种社会问题逐步凸显,社会工作及从业人员应运而生,社工人才在提高社会服务水平、解决群众困难、化解社会矛盾、减少不和谐因素等方面发挥了重要功效。文章分析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形势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社会问题;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沿海发达城市,成都市社会工作起步时间较晚,在经历了“5·12”汶川特大地震和“4·20”芦山强烈地震的灾害救援和灾后重建后,成都市的社会组织和社工人才队伍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但目前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还存在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度不完善,人才数量缺口大、能力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人才流失严重、资金投入不足、资源链接不畅等问题,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社会服务需求不相适应,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相比尚有较大差距。

一、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分析

(一)社工人才政策保障力度不足

随着各类社会问题的日益复杂和突出,铸造一支助人信念强、专业能力精、综合素养高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迫在眉睫。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强化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和举措,然而,这些政策的出台没有从根本上提出和解决社工人才的基本问题,即没有设立社工编制,虽然有文件要求事业单位可根据需求设置社工岗位,但目前仍然处于探索和尝试阶段,目前成都市绝大多数取得社会工作师资格证的专业人员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是社会组织聘用人员,此类人员基于工作需要考取证书;另一部分是村(社区)的工作人员,大多数人“身兼数职”,行政化倾向较重。专业的人没有做专业事的平台,职业稳定性和持续性差,缺少有效的晋升机制和发展空间,导致了社工人才的身份尴尬与职业认同感低。

(二)社会工作专业化水平不高

社会工作领域宽泛、包罗万象,涵盖了文化、心理、管理、哲学、社会学、技术、政策等多方面的知识体系,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拥有较强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然而当前社工队伍专业水平良莠不齐,人员素质结构参差不一,专业科班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大多数从业社工人员为“半路出家”,没有系统涉猎过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大部分属于“通用型”而不是“专业型”,提供的服务大多也只是一般性陪伴、组织活动等,工作开展过程中全靠“师徒结对、以老带新”,很难独立从容驾驭社工实务工作。社会组织“品牌意识”不强,目前大多数社工机构服务领域和内容非常广泛,没有独特、专一、擅长的领域。例如,在成都市举办的某期社工实务培训班中,全班共有60名学生,但是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的学生不到1/4,除去10位学生来自村(社区)、3名学生来自事业单位的相关岗位,其余47名学生工作单位的全称均为某某社会服务中心,没有擅长领域的专业化称谓,服务的内容存在大而全的现象。

(三)社工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

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时间的积累过程,它需要高校、社会工作组织、政府、公众力量之间的紧密配合和相互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新时代需求的社会工作人才有着极高的要求,接受过高效正统教育的社工人才面对实践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时没有处理实战问题的能力,往往处于“纸上谈兵”的状态,社会组织、街道社区和福利等部门的社工大多是没有专业知识的“丰富经验”的工作人员。理论和实践无法有机融合,专门的社工专业人才培训机构缺乏,现有培训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也不容乐观,具有实践操作经验的实务培训教师严重匮乏,尤其是本土社会实务培训老师更是少之又少,专题实务班的培训老师往往需要聘请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的师资力量。另外,在社工专业培训工作中,培训资源配置不均衡,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成都市主城区的社工人才有更多机会和渠道接受正规的专业化培训教育,而主城区以外的区市县的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相对来说学习培训机会较少。

(四)社会服务项目资金投入不足

目前,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是社会组织经费来源的主要形式,由于我国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工作仍处于萌芽状态,大多数单位未将购买社会服务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或是预算经费不足,致使有些社工項目不能规模化、持续化运作。社会工作者在开展社会服务过程中,由于经费紧张造成了项目未实质性解决或是可以进一步跟进时被迫中断,这种情况往往会造成社会工作者的失落感、无力感,也不利于社会工作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社会工作人才的发展也将带来一定的阻碍。

(五)社工考核激励机制不完善

工作繁杂、工资待遇低、工作压力大是当前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面临的主要困境。据不完全统计,即使在成都主城区从业的社会工作者,一线社工每月收入也仅有3000~4000元不等,90%的社会组织只为员工购买了基本的社会保险,没有购买公积金,收入和消费水平严重不匹配,生活压力大是社工从业人员最大的后顾之忧,严重打击了社会工作者的积极性。大多数男性、正逢适婚年龄或者是作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的社工人才根本就不敢也不能从事社会服务工作,甚至出现一个社工专业班级只有一个男生、一个社会组织全是女生的情况。另外,当前社工队伍缺乏相应的考核激励和绩效评价机制,严重导致了优秀社工人才的流失。

(六)社会工作职业认同度较低

当前,社会大众对社会工作的知晓率、认同度比较低,大多数人认为社会工作就是志愿服务、义务服务等,甚至有部分人误以为社会工作就是社会治理、党建、社区建设工作,对社会工作的内涵、目标、要素、主要领域毫无概念,此类较低的社会认识,已然成为制约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和发展的重要障碍和瓶颈。

二、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一)加大社工人才政策保障力度

社会工作行政管理部门应进一步理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资源的供需关系,对社会工作职业进行具体化的规定,为用人单位开发社会工作专业岗位、配备使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实现按需设岗和人岗相适提供指引和方向。在以社会工作服务为主的事业单位、镇村(社区)合理配置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岗位,并纳入编制内或参照事业人员管理,增强社会工作人才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二)强化社会工作人才素质能力建设

1. 强化“助人自助”价值信念教育。社工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思想建设,只有不断地升华思想认识,提高思想站位,万事才能由“要我做”变“我要做”,社工人才管理部门要进一步结合成都市社工人才现状,系统设计理论培训课程,定期常态化开展理论教育,增强从业人员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认同感。

2. 加大社会工作人员专业素养培训。队伍建设问题,关键是人的能力建设,要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渠道,构建人才培养长效机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实战练兵、岗位轮训等方式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3. 树立“品牌意识”,品牌标志关系到服务专业化水平和质量,社会工作可持续的发展方向是精细化、专业化。社工组织管理部门应该加大对社工机构命名以及服务领域的审核,立足社会需求助推专业化的社会机构孵化落地。

(三)打造本土培训机构和师资力量

立足成都现实情境,参考借鉴马云兴办的湖畔大学、腾讯公司的腾讯学院、华为的华为大学等办学理念,打造一处本土化、专业化、实务化的高端专业社工人才培训基地,挖掘培养本土化的社工培训老师。探索与高校定向合作模式,培育孵化实训基地,培训教育资源适当向区市县配置,让成都全域内的社会工作者都能接受系统持续的专业培训,真正做到“让专业的人专心做专业的事”。

(四)加大社会服务项目资金投入

各级政府应将购买社会服务和孵化社会组织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对于某些需要持续化跟进的项目可适当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增加财政预算,扩大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范围和规模,保障项目的延续性,促进项目承接社会工作人员深入开展相关工作。积极号召、发动、协调社会资源加入到社会工作中来,带动建立多元化社会工作服务投入机制。

(五)建立有效的社会工作激励考核机制

对于社会组织来说,承担一个项目取得了实质性、开创性的成效,可组织社会工作评估小组或三方评估机构进行评估,适当地给予精神上或物质上的激励,起到行业示范带头作用,真正发挥社会工作者服务社会的使命。对于社会工作者个人来说,要根据当地的消费水平和社工个人绩效情况,做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薪酬保障工作,切实提高基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薪酬待遇水平,保障生活无后顾之忧,以便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社会服务中来。

(六)加大社会工作宣传力度

由于成都市社會工作发展较晚,社会大众对社会工作认知度很低,随着社会矛盾的不断激化,社会问题的日益凸显,社会工作在社会治理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社会工作需要一个更加有利的社会氛围以及舆论环境,社会工作行政管理部门和各级政府要借助世界社工日、社会工作宣传周等重要的时间节点,利用电视、网络、公众号等媒体介质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宣扬方针政策和先进事迹,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尊重、理解社会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不断激发社工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要积极推动社会工作走向学校、走向部门、走向企业、走向基层、走向社会,切实让社会工作者在有利的环境和氛围中获得更多的职业认同感和价值感。

参考文献:

[1]张忠杰.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Z].知识出版社,2018.

[2]王金华.加大社会工作宣传力度营造社会工作发展氛围[J].中国社会工作,2014(08).

[3]陆素菊.社会工作者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现状及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5(07).

(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社会问题人才队伍社会工作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乡土人才队伍建设路径研究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人才队伍建设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国有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与改进方法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亲爱的》对当下社会问题的悲情反思
福建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