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如何规避失分雷区(三)

2020-07-17 09:48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0年23期
关键词:论据司马迁议论文

结构,就是作文的谋篇布局。它是按照作文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对所选取的论证材料进行的组织安排。考生要考虑到论点的阐述,论据的适当、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以及论据和论据之间的关系,然后形成合乎逻辑的写作思路以及合理的论证结构。有人把主题比喻为作文的灵魂,把材料比喻为作文的血肉,把结构比喻为作文的骨架。灵魂、血肉、骨架要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才会写出好作文。结构主要解决使作文“言之有序”的问题。议论文要做到“结构严谨”,就要用清晰的思路组织安排写作的内容,主要表现为开头结尾的起合、过渡照应的转承、段落的合理划分与安排。总之,作文要做到思想有序,布局有方,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为引论、本论和结论三部分,它们的任务分别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是有些考生在写议论文时,却常常没有体现议论文的这一结构特点,或则结构臃肿,引论、本论和结论重叠交叉;或则结构松散,整篇作文不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或则结构混乱,各部分没有明显的界限。结构形式模糊不清,作文整体安排不合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逻辑混乱。这种作文主要表现为言之无序、思路不清。考生事先没有通盘考虑,不尊重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思路缺乏条理性。

2.中途转轨。考生在写作中撇开中心,横生枝节,岔出别的话题,致使作文出现旁逸斜出的问题。这样的作文,从内容上看,多数表现为离题;从结构上看,则是线索分散、笔力零乱。

3.分层不当。这主要表现为段落层次不明,或层次之间内容杂糅交错,在某一段里生硬地将几层意思组合在一起,以致破坏了段意的单一性、内容的完整性和容量的适度感。

4.硬套模式。考生写作时在体裁或者结构方面会生硬套用别人的作文模式。有的考生在作文时强迫自己非散文不写,还有的考生在写作时一定要套用小标题式结构等。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夫子把学和问相提并论,可见“问”重要性。王充也说:“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在学习中,我们应该边学边问,多想多问。谈起学习,大多数人主张勤奋、刻苦。下苦功夫,这当然是对的,但也要讲究方法,其中一种方法就是“问”。

“问”是很重要的,但怎样才能“问”得好呢?郑板桥说过:“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万卷书,只是一条钝汉尔……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三问。问一人不得,不妨问数人,要使疑窦释然,精理迸露。”

那么,问有什么好处呢?

首先,问能知新。弗兰西斯·培根说过:“多问的人将多得。”问有所得,就能获得新知。司马迁为搜集“大禹治水”这一传说史料,亲自到尧穴、禹洞考察,遍访当地老人,详细地询问了传说的来龙去脉,积累了大量史书所没有记载的材料。据此,他进行了勘误、增补,使这一传说被十分翔实地记载下来。如果司马迁不躬身下问,他就难以完成“史家之绝唱”《史记》。

其次,问能解惑。“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既然有了惑,那就要解,这就要问师长,问学友,知其所以然,惑就迎刃而解了。若不问,惑终不解矣。“发明大王”爱迪生小时候就是“问题大王”,一遇到不懂的地方,他就问。正是由于好问,他对许多人视而不见的各种各样的奇怪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加以研讨,开创了电业的先河。所以,常问可以使自己增长聪明才智。

“想”与“问”,相辅相成。“想”要“想得对”,“问”要“问”得好。而“问”得好,首先要谦虚,要尊重别人,要看时间、场合,尽量不要影响别人的休息和工作,态度要诚恳。“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谁有知识,就向谁请教,不必去问他的身份、职务、地位。孔子是个圣人,但他入太庙还“每事问”,问主持祭祀的人;还向老聃问礼,向苌弘求教音乐知识,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终于使他成为名垂千古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

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和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在“知识爆炸”的今天,世界上的知识总是每隔七年至十年要翻一番,而最新的科学技术有的只要五年至十年就更新了。因此,我们更需要让自己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适应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最好的方法就是“多想多问”。

【失误原因】

上文的最大失误就是结构混乱、思路不清。首段引用孔夫子和王充的名句谈在学习中“学”与“问”的重要性,接着又谈起学习中的“想”与“问”,层次混乱。第二段谈“问”是很重要的,但怎样才能“问”得好,其重要性在后面进行阐述,可见前后安排不得当。下面又谈“问”的好处,先是“问能知新”,再谈“问能解惑”,其先后顺序也不当。而最后两段,也有“想”与“问”的论述,与整篇作文主旨不合,应该重点突出“学”与“问”即可。所以,上述文段不符合结构要求,顺序不合理,层次不清楚,结构不完整。

谈起学习,大多数人主张勤奋、刻苦。下苦功夫,这当然是对的,但也要讲究方法,其中一种方法就是“问”。“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夫子把学和问相提并论,可见其重要性。王充也说:“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在学习中,我们应该边学边问,多想多问。

那么,问有什么好处呢?

首先,问能解惑。“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既然有了惑,那就要解,这就要问师长,问学友,知其所以然,惑就迎刃而解了。若不问,惑终不解矣。

其次,问能知新。弗西西斯·培根说过:“多问的人将多得。”问有所得,就能获得新知。司马迁为搜集“大禹治水”这一传说史料,亲自到尧穴、禹洞考察,遍访当地老人,详细地询问了传说的来龙去脉,积累了大量史书所没有记载的材料。据此,他进行了勘误、增补,使这一传说被十分翔实地记载下来。如果司马迁不躬身下问,他就难以完成“史家之绝唱”《史记》。

“问”是很重要的,但怎样才能“问”得好呢?郑板桥说过:“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万卷书,只是一条蠢汉尔……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三问。问一人不得,不妨问数人,要使疑窦释然,精理迸露。”他告诉我们:遇到疑问,就要反复地请教别人,要问得透彻,问得深入。我们常常犯这样的毛病:问是问了,但浅尝辄止,没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韧劲。问的时候又往往不善思考,问其然不问其所以然,这样问的效果当然不好。不进行思考,一味地向别人请教,表面似乎懂得了不少,但属于自己的、真正被吸收的却寥寥无几,况且从他人那里搬来的知识不经消化是最容易被忘记的。所以要先思后问,问后熟思。

要向别人请教,还存在一个态度问题。要“问”得好,首先要谦虚,要尊重别人,要看时间、场合,尽量不要影响别人的休息和工作,态度要诚恳。“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谁有知识,就向谁请教,不必去问他的身份、职务、地位。孔子是个圣人,但他入太庙还“每事问”,问主持祭祀的人;还向老聃问礼,向苌弘求教音乐知识,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终于使他成为名垂千古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

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和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在“知识爆炸”的今天,世界知识总是每隔七年至十年要翻一番,而最新的科学技术有的只要五年至十年就要更新了。因此,我們更需要让自己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适应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最好的方法就是要“多问”。

【升格点评】

升格之后,作文就有了完整性。作文先谈学习,再谈学问,然后谈“问”的好处,最后谈怎样才能“问”得好,脉络清晰,衔接自然,主线分明,层次清楚,顺序合理,符合结构的一般要求,给人以完整感。

猜你喜欢
论据司马迁议论文
议论文阅读专练
Get两种论证法,一举拿下议论文
恰当使用论据
专家学者为“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三十周年题词
简谈“议论文”写作
人故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议论文应以“理”服人
论据选择“四要”
司马迁的军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