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研究

2020-07-17 09:45田珊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实证分析股权结构

摘 要 内部控制贯穿企业整个治理过程,对其生存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为探究股权结构与内部控制的关系,利用我国A股上市公司2015~2017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回归,发现国有股比例、流通股比例、股权制衡度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呈显著负相关;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和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呈显著正相关;而股权集中度与内部控制有效性之间没有显著关系,并基于此提出了优化股权结构与提升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建议。

关键词 股权结构 内部控制有效性 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6.6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内部控制应运而生以保护公司资产,提升企业内部的运作效率。国家也制定了与内部控制有关的法律法规,内部控制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逐渐得到了广泛关注。妥善处理内部控制问题,提升内部控制效用,需要企业从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进行管制,以此确保企业的正常运作以及财务结构的不断优化。而股权结构作为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基础,也对内部控制的有效与否产生重大效应。为完善内部控制内容,提升其有效性,企业必须把股权结构纳入研究范围,利用股权结构的信息为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提供依据与支撑,从而可以从优化股权结构方面提升公司治理水平,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以维护各方利益。

1理论基础

股权结构作为公司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公司内部控制实施过程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已经相对健全,形成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以及三会和最终控制权、经营决策权、监督权和经营指挥权这四权之间的相互监管和制衡机制。内部控制政策的设计和执行是基于股权结构进行的公司内部各种权力分配和行使,因此股权结构对于制定内部控制政策极为重要。如果缺乏对内部权力的合理分配和有效执行,企业的内部控制政策就无法按照预定的目标执行,造成内部控制政策失效。但在实际中,我国企业因为内部控制效率低下或失败而引发的财务舞弊等事件屡禁不止。企业的股权结构不合理,管理者忽视了股权权力配置在内部控制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起到的基础性作用,内部权力配置失衡,导致内部控制政策的制衡机制严重失效,对内部管理者缺乏了应有的监督与控制。并且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法律制度不完善,没有相关法律规定能够对投资者利益提供有效的法律保护,股权结构对内部控制实施的影响便显得尤为重要。

2研究设计

2.1研究假设

我国资本市场中有一部分上市公司都是由国有企业改制形成,其中也不乏机构投资者的参与和管理层持股现象。国有股成分增加了政府行政干预公司经营的能力,但不能形成集中有力的监督,使得企业管理效率降低。机构投资者作为资本市场的专业投资人,持股后往往都会参与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与决策,加强对被投资企业的监督,促进企业构建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及时进行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管理层持股将在一定程度减少代理成本,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公司的治理水平。另外,基于我国股权分置的特殊情境,流通股的比例提高,有利于引进市场化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提升上市公司的管理水平和信息透明度,促使公司内部加强对企业的管理和制约,进而对内部控制有效性产生影响。股权集中度反映出各股东所掌握的股权比例。一般而言过高的股权集中度对内部控制、公司的各项管理会产生消极影响。股权制衡是指其他股东对大股东的制衡状况。股东之间若能形成良好的制约,可分散企业的控制权,平衡股权结构,在企业在进行决策时能够听取各方意见,顾及各方利益,从而使内部控制有效性得以提高。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国有股比例与内部控制有效性负相关。

假设2: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内部控制有效性正相关。

假设3: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内部控制有效性正相关。

假设4:流通股比例与内部控制有效性正相关。

假设5:股权集中度与内部控制有效性负相关。

假设6:股权制衡度与内部控制有效性正相关。

2.2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以2015~2017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剔除ST、*ST以及数据不全的公司,最终选取的样本公司有2068家。从国泰安数据库,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以及迪博企业风险管理技术有限公司等选取变量指标。

2.3变量选择及定义

本文以“迪博·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作为评价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指标。国有股比例(国有股份的比例)、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券商、信托、企业年金、保险机构等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之和)、管理层持股比例(企业管理层所拥有的股份比例)、股权集中度(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股权制衡度(第二到第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比值)和流通股比例(企业正常流通上市股份的比例)等作为自变量。控制变量包括公司盈利状况(ROE)、企业总资产、资产负债率、独立董事比例、监事会成员人数等。

2.4回归模型

Y= 0+ 0X1+ 2X2+ 3X3+ 4X4+ 5X5+ 6X6++ 7X7+ 8X8+ 9X9+ 10X10+ 11X11+ 1

其中, 0为常数项, 1~ 11为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的系数, 1为误差项。

3实证检验

3.1描述性统计分析

由表1可知,A股上市公司间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虽然差距悬殊,但总体而言均已到达及格水平,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需继续完善。从均值来看,所选取的企业国有股比例和管理层持股比例并不高,但机构投资者已经能够在企业股权结构中占有一定地位。相关政策和制度设计的原因,流通股比例均值为76.59%。样本企业的股权集中度较高,小股东对大股东形成的制衡作用水平较低。

表1:各變量描述性统计

3.2回归结果分析

如表2所示,国有股比例与内部控制有效性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与假设1相符。随着国有股比例的提高,会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有不利影响。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回归结果均显著正相关,与假设2、假设3相符。机构投资者和企业管理层持股有利于提高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流通股比例回归结果虽显著,但与内部控制有效性负相关,与假设4相矛盾。我国市场上的流通股大多被社会公众所购买,过度分散化,无法行使对公司管理层的约束和监督权利。他们不关心公司的经营情况,仅以上市公司的业绩来评判是否继续持有股票,导致短期投机行为。因此即使流通股比例有所提高,也无法改善公司治理效率,提升内部控制有效性。股权集中度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不够显著。股权过度集中固然有弊,但股权高度集中于刚刚进入成长期的企业,从某种程度上,有利于企业集中资金投入研发。股权集中度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可能会使公司的大股东会有一定的责任意识和能力去监督经营者,减少代理问题,从而提高公司的经营效率。因此,还要结合具体情况加以分析。由描述性统计分析可知,选取样本的股权制衡度普遍偏低,且出现了部分公司一股独大的情况,说明这些企业内其他小股东没有对大股东发挥其应有的监督和制衡作用,导致股权制衡度对内部控制的影响作用不显著。

4结论及建议

本文利用A股上市公司2015-2017年的数据验证股权结构与内部控制有效性之间的关系,发现内部控制有效性与国有股比例、流通股比例和股权集中度显著负相关,与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和管理层持股比例显著正相关。股权集中度与内部控制有效性之间的关系不显著。为促进上市公司财务体系逐步健全、提升公司竞争力,本研究建议持续降低国有股比例和积极引入机构投资者以提升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降低国有股持股比重,才能增加治理层活力,企业内部各级部门才能在监督与激励中不断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提高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不仅可以对其他股东产生制衡作用,还促使被投资企业努力提高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完整性,从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有助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提升。此外,企业应以提高公司治理效率为目标,结合实际情况,合理控制股权流通,适度提高管理层持股比例,保持适当的股权集中度,保证企业良好运转,实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作者简介:田珊(1987.04-),女,汉族,四川广安人,硕士研究生,西南林业大学,助教,研究方向:会计、审计、财务管理。

参考文献

[1] 王银华,侯俊涛.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与会计信息质量研究[J].全国流通经济,2018(27):127-128.

[2] 连艳玲,王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业会计,2018(10):27-29.

[3] 赵金芳.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7(01):181-182.

[4] 王卫星,杜冉庆.股权集中度、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来自沪市A股市场的经验证据[J].财会月刊,2016(24).

[5] 赵晓铃,李夏妮.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深市主板数據[J].财会通讯,2015(09).

猜你喜欢
实证分析股权结构
万科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分析
安徽省劳动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本土会计师事务所与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比较分析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实证分析
终极股权结构、分析师跟进与股价同步性实证研究
股权结构与信息透明度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中国上市金融企业的股权结构绩效分析
股权结构、内部控制与公司绩效——基于沪市江苏省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