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利益视角下法西斯联盟形成的探析

2020-07-18 16:07郝梦杰
锋绘 2020年4期
关键词:法西斯共同利益

郝梦杰

摘 要:利益贯穿在德意日法西斯联盟的始终,而共同利益的存在,使合作成为可能。本文从理论上剖析共同利益的动态演变、层次和效应,并进一步探寻德意日法西斯联盟在共同利益驱使下达成合作,以及共同利益對联盟的维系有何作用。

关键词:法西斯;同盟;共同利益

每个国家作为国际社会中的行为体,在从事一切活动时都以各自的利益需求为主要依据,我们通常称之为国家利益。这些国家利益相互交错,一方面使得造成一些国家之间的国家利益相互对立。另一方面,也使得有的国家之间的国家利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相互认同,而国家间相同的国家利益就叫做共同利益。因此,在国际社会中,两个或另个以上的国家行为体在对外活动中所产生的共有的国家利益叫做共同利益,而国家行为体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相互认同构建了各国共同利益的基础。

1 共同利益的理论内涵

1.1 共同利益的动态演变

国家作为对外活动的主体,体现这两种利益,一是国家的自身利益,另一个是与其他国家的共同利益。作为国家行为体,每个国家都根据自身利益进行活动,因此不同国家行为体之间在利益上存在相互排斥的一面。国家行为体在进行对外活动时以追求国家利益为主要目标。而共同利益为一国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为了最大程度的实现自身利益,会与其他国家建立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合作关系。在某种程度上讲,共同利益的产生源于国家行为体对各自国家利益的追求。没有了个人利益,也就没有了共同利益。因此,共同利益也是在国家自身利益实现的过程中产生的。不过,不同国家行为体之间不同程度联系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着共同利益的变化而改变。

共同利益的产生和维持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不同的利益主体会形成不同的利益关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产生的共同利益也会有不同。这就使得一个国家、地区、组织甚至人类社会都可能成为共同利益的现实载体,它们可能自发的形成共同利益组织,又或者根据某种条款,有组织的形成共同利益组织。由于共同利益的内容存在差异,这就使得组成共同利益组织的数量以及组织成员的人数不固定,导致共同利益组织呈现出一种复杂的网状结构。这就决定了共同利益组织的形成不是一个简单的一蹴而就的过程。除此之外,不同的利益主体有着不同的利益需求,它们通过不同的方式获取或者实现其自身利益,在这过程中与其他行为主体形成了相同的利益,为了使自身利益更好的实现,不同的行为主体会建立合作关系,而这种合作关系不是永恒的,而是随着行为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不断变化,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因此,共同利益的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演变的过程。

1.2 共同利益的层次

共同利益不仅具有丰富的内涵,而且还分为不同的层次。一段利益关系中包含两类利益。一类是利益双方或多方各自要实现的利益,另一类是利益双方或多方共同的利益,所以通过利益的类别来进一步分析共同利益的层次。

按利益的客观内容来划分,可以分为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物质利益主要指经济利益,即人们从事一切经济活动实现的利益。精神利益是指文化、宗教习俗等意识形态上的相似带来的共识,其中最重要的是政治利益。人们要想在一段利益关系中获得正常的自身利益,就必须以政治权力作为保障,这就产生了政治需要。人们通过一些政治活动以及权力手段达到政治目的,从而获得经济利益。因此,经济关系是行为主体之间利益关系的首要表现,政治权力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政治利益是经济利益的集中表现。

按利益主体来划分,可以分为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地区利益、集团利益以及个人利益等等。不同的利益主体,其所要实现的利益不同。不同国家、社会、地区等都有其特殊性,要实现的国家利益也各有不同。一个国家作为行为主体对外交往时,首先考虑的是自身的国家利益。而在国内的一切活动通常可以从社会利益、地区利益等方向考虑。个人在从事的一些活动时,根据不同情况,又是只考虑个人利益,有时会通过合作的方式实现集团利益,从而自身利益得以实现。

由上可知,在分析共同利益的类别时,主要从双方共同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以及意识形态上达成的共识等方面入手。

1.3 共同利益的效应

在一段利益关系中,除了利益各方的自身利益还有它们共同的利益。而共同利益一方面有利于这段利益关系中的各方达成共识,促成合作,另一方面有利于管控各方分歧,减少摩擦。

行为主体在从事对外活动时,都已实现自身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但有时仅凭自身力量无法实现,因此需要寻求合作伙伴,以达到目的。因此,它们会以双方或多方的共同利益为依据,进行选择。各方的共同利益越多,那么就越容易达成共识,合作的可能性越大,越容易促成合作。一旦达成合作,双方为了实现自身利益,会通过各种手段在不同领域进行合作,从而扩大了共同利益。在合作的过程中,由于各方在不同各方面存在差异,因此会出现分歧,甚至发生摩擦。但是由于各方存在共同利益,在处理分歧时,只要不涉及对方的根本利益,仍以友好合作为处理准则,化解矛盾。因此,共同利益还有利于管控分歧。

2 法西斯联盟的形成过程

1929年——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使得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农业、货币领域岌岌可危,是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最深刻、最猛烈、破坏性最大的经济危机。这场危机一方面使得国内工人和农民失业人数激增,激化国内阶级矛盾,政府频繁更迭。另一方面,日本趁势在远东地区发起侵略战争,德国在欧洲建立了法西斯政权,由局部战争逐渐发展成全球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2.1 德意日共同利益的构建

在世界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资本主义各国因为赔款和战债问题关系十分紧张。德国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国内经济濒临崩溃。不仅每年要偿付赔款,还要归还外债,在这一压力下向美国求助。美国密切关注德国经济状况,德国通过大量向美国借款从而支付欧洲各国的战争赔款,欧洲收到德国的赔款后,才能偿付美国的战债。资本主义各国之间经济十分密切,关于赔款和战债问题各国各持己见,德国要求取消赔款,英国和意大利表示同意,法国表示只同意取消战债,美国坚持认为赔款和战债不能一概而论,经过几番谈论后,在1932年7月9日,签订了《洛桑协定》,但以欧洲各国拒绝偿还债务告终。这表明帝国主义各国无力解决他们之间的经济关系,以至于国际政治关系恶化。

(1)日本与欧美国家的矛盾加深,急于寻求盟友。经济危机使日本经国内济急剧下滑,而且在中国东北的殖民利益收好很大冲击,美英趁机加紧深入东北,争夺地盘。日本把中国东北视作自己的“生命线”,绝不容忍其他国家在东北地区与其争利。为了摆脱国内外困境,日本统治集团把矛头对准中国东北地区,企图把东北变成自己的领土,不受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支配,于是在1931年9月日本策划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实际上想通过武力重新瓜分世界,国际“新秩序”被破坏,各帝国主义国家在远东地区的均势被打破。但是由于日本没有侵犯英美法在华的利益,甚至想通过日本镇压中国革命运动,侵犯苏联,是日、苏两败俱伤和,坐收渔翁之利,所以对日本的侵华行为选择沉默,并没有加以制止。与此同时,国民党政府采取的是不抵抗政策,使日本更加肆无忌惮的发动侵略战争,直至锦州进行狂轰乱炸,侵犯了英美在华利益,使英法控制下的国联做出较为强势的反应。日本在控制整个东北话,想进一步把手伸向中国关内,这就侵犯了英美在华利益,于是英、美同日本的关系变得十分紧张。日本不愿与他国分享在华利益,决定退出国联,并撕毁了战后所缔结的一系列国际协定,打破了远东国际关系的格局。

日本发了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日本与欧美列强的矛盾进一步加剧。为了摆脱孤立,日本急于寻求盟友。而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为了打破凡尔赛和约束缚,也在积极寻找盟友。双方在扩张侵略和打破现存的国际秩序方面立场接近,具有共同利益,因而逐渐勾结起来。

(2)德国为了打破凡尔赛和约的束缚。经济危机使德国陷入困境。一方面德国在战是依靠英美,尤其是美国的投资而恢复和发展起来的,十分依赖外国资本,所以当美国的经济危机波及德国。另一方面,德国欠有大量外债,在战后丧失了全部殖民地,在对外贸易中无法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竞争,由于经济脆弱无法应对资本主义国家设置的关税壁垒。因此德国统治阶级就让工人阶级和农民来承担损失,激化了国内矛盾,工农群众的反抗斗争日益激烈。这促使希特勒快速上台,目的是镇压国内革命和对外发动侵略战争摆脱危机。

希特勒上台后建立了法西斯政权,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领域进行了残暴的统治。在对外交往方面,希特勒想用武力征服世界,并编造了以“种族优越论”和“生存空间论”为支柱的理论。他制定了疯狂的扩张计划:实施对外侵略扩张计划,不仅要摧毁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抢走英国在世界各地的殖民地,而且要消灭苏联共产主义,保护西方文明,建立一个“大德意志帝国”。希特勒想称霸欧洲甚至掌控世界的设想侵犯了资本主义的利益,各国矛盾激增。

此外,意大利的称霸目标是南欧、北非和地中海,希特勒上台后,墨索里尼既希望德国能与法国抗衡,又害怕德国一旦羽翼丰满会吞并奥地利,从而威胁自己。因此,最初这两个法西斯独裁者一直互相猜疑。当希特勒把扩张矛头指向奥地利时,意大利马上陈兵边界以示反对。但德意双方在扩张侵略和打破国际秩序方面立场一致,所以逐渐勾结起来。

2.2 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1)《德意柏林协定》。由于德意两国在扩张计划上存在矛盾,德国想要吞并奥地利,但意大利把奥地利看做自己的势力范围,英法两国在这一问题上明确表示支持意大利,使德国在外交上孤立无援,意大利逐渐向英法靠拢。但是,意大利侵犯阿比西尼亚使英法在北非和中东的利益受损,遭到了英法操纵下国联的经济制裁。这时,德国为了离间意大利同英法的关系以及其他战略考虑,公开宣布支持意大利。而墨索里尼认识到只有与德国合作,才能实现在非洲的扩张计划,于是决定远离英法。随后,德意在武装干涉西班牙的过程中,两国关系迅速升温,共同对付英法。双方都做出让步,即意大利默认德国吞并奥地利,德国承认意大利对阿西比尼亚的占领。1936年10月24日双方签订了《德意柏林协定》,标志着以侵略扩张为目标的德意法西斯同盟已初步形成。

(2)《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德国的扩张计划是要称霸欧洲和扩大海外的势力范围,那势必会遭到英法和苏联的反对,为了对付英法,德国与意大利合作。于是为了在远东地区打击苏联和牵制英法美,德国开始于日本勾结。日本侵略目标是独自吞占全中国,在亚太地区建立霸权,那么去除英、法、美在中国和亚太地区的势力范围是其首要任务,此外还要防止苏联支持中国抗日战争和从北部打击日本。因此,它迫切想要与德国结盟,以便牵制英、法在西欧的力量以及苏联在东欧的力量。1936年11月25日,德日双方签订了《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表面上是反对苏联共产主义和各国的革命运动,真实目的是通过与其他资本主义大国争夺势力范围,国际力量重新洗牌,建立世界霸权。

(3)柏林—罗马—东京轴心的形成。与日本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后,德国加紧和意大利之间的联系,墨索里尼访问德国后,坚定了与德国法西斯为伍的决心。德意日签订了议定书,从而形成了柏林—罗马—东京轴心,法西斯联盟成立。

2.3 法西斯联盟的核心因素

(1)在意识形态领域达成共识。德意日法西斯联盟的形成与其历史上传统的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有很大的关系,这种观点在各国的对外行为上表现的淋漓尽致。极端的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充斥在德国对外侵略扩张的过程中,希特勒为首的纳粹政党编造“种族优越论”和“生存空间论”使其侵略扩张“合理”。早在入侵阿比西尼亚失败后,意大利就掀起了极端民族主义的狂潮,墨索里尼曾公开表明“法西斯主义就代表着民族扩张”,促使他走上了法西斯道路。日本的对外侵略扩张也受极端民族主义的影响,自明治年代以来,日本就想吞并中国,主导亚洲地区。尽管受到本国军国主义体制的制约,但仍强调对外战争的重要性,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大陆侵略政策。除了对外侵略扩张的行为外,德意日在反共,反民主,这在国内反对民主政治,对外共同抵抗苏联可以看出。

(2)都有对权力争夺的需要。德意日法西斯联盟形成的一个重大原因就是彼此都有获得权力的需求。德国的目标是在欧洲夺走英国的殖民地,摧毁法国的霸主地位,获得在欧洲的霸权地位。除此之外,在各大洲建立自己的殖民地,征服世界。意大利的目标是扩大在南欧、北非以及地中海地区的势力范围。日本的目标是奪走英、美、法在中国的势力范围,独占中国,称霸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各国都想重新划分势力范围,改变国际秩序。

(3)战时权宜之计。尽管德意日在意识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想扩大势力范围,但是选择合作只是为了应付来自各方面的挑战,是战时权宜之计。而且三国的战略目标不同,也是根据本国的根本利益制定对外政策,所以导致很多领域的合作无法进行下去。德日曾因战略指导出现分歧一度暂停三国同盟缔约。德国以把英美为对手作为缔约的战略指导,日本把对付苏联作为缔约的战略指导,出现重大分歧后,德国又与苏联签订了互不侵犯的条约,使日本处于危险的境地。这表明德意日法西斯同盟只是战时需要而建立的,并没有坚实的合作基础,所以也注定失败。

3 共同利益在法西斯联盟中的作用

各行为体以共同利益为依据达成联盟,而联盟也需要共同利益的维持。一方面各方为了各自的利益促成合作,在合作的过程中逐渐扩大共同利益,有利于更好地合作。另一方面在合作的过程中由于根本利益不同难免出现摩擦,但是共同利益有利于管控各方分歧,減少摩擦。

3.1 扩大共同利益

德国为了称霸欧洲,意大利为了扩大势力范围,所以都希望找到合作伙伴从而牵制英、法在西欧力量,因此德意签订协议,组成联盟。德国的战略目标和日本的侵略计划大致相同,为了达成目标二者先签订了《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为了更好的应对英法美的反击,德国抓紧接触意大利,扩大共同利益,使意大利加入了《反共产国际协定》,德意日法西斯联盟形成。此外,欧洲战争全面爆发,法国战败,国际形势朝着有利于法西斯国家的方向发展,这就促使法西斯国家想要进一步扩大侵略范围和称霸世界,共同利益的扩大使得三方有意结成军事同盟。德意日签订《三国同盟》后,互相承认在欧亚的特权,在经济、军事、政治上进行合作,形成了紧密的侵略同盟。

3.2 管控分歧

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结成联盟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完成各自的战略目标,在制定大的区域甚至全球战略计划时,各国出于私心很难达成一致,即使达成一致但计划也很难顺利实施。但是由于彼此存在共同利益,所以尽管出现重大分歧,也会为了共同利益搁置分歧,管控分歧,继续合作。在对苏问题上,德国和日本出于利己主义,很难达成一致的战略指导。德国说服苏联加入三国联盟无望后,便想要入侵苏联,同时希望日本进攻新加坡,牵制英国。而日本想要继续南进,为了解决后顾之忧,想要与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尽管出现了矛盾,为了共同目标,实现共同利益,各国没有撕破脸,还是继续合作。

4 结语

德意日是出于共同利益而达成合作,进行联盟的。德国为了称霸欧洲,甚至在世界建立自己的霸权;日本为了独占中国,在东亚建立自己的霸权;意大利为了称霸南欧、北非和地中海。它们的共同敌人主要是英国、法国、美国以及苏联。为了实现各自的前略目标,应对共同的敌人,德意签订了《德意柏林协定》,德日签订了《德日反共产主义协定》,意大利加入《反共产主义协定》标志着三国同盟形成,而《三国同盟》的签订意味着斯侵略联盟在政治、经济、军事领域达成合作。

共同利益促成法西斯联盟的形成,但联盟的维系也离不开共同利益。一方面,由于共同利益达成合作的各方,在合作的过程中会不断扩大共同利益,使合作成为必要。另一方面,各国的利己主义思想使制定战略计划甚至实施计划时难以达成一致,甚至出现重大矛盾,但共同利益使他们不会轻易撕毁条约,只是管控分歧,继续合作。

因此,从共同利益视角来分析法西斯联盟的形成,理论与史实的结合使理论的理解更加深刻,也使法西斯联盟这段史实更加清晰。

参考文献

[1]吴佳茗,李蕊.中国与海合会国家金融合作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阿拉伯世界研究,182(03):21-33,120.

[2]池勇海.共同利益论——基于国际经济视角[D].复旦大学,2010.

[3]黄凤志,冀伯祥.论德意日法西斯世界战略的分歧与三国同盟的失败[J].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汉文版,(04):32-37.

[4]王昌沛,徐玲.德意法西斯主义运动比较[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23(4):1-3.

[5]徐勇.两战间的日本法西斯主义及其对外扩张理论[J].抗日战争研究,2002,(3):1-26.

[6]德意法西斯的形成与灭亡[J].乡镇论坛,1995,(4):36-37.

[7]门洪华,甄文东.共同利益与东北亚合作[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3):97-112.

[8]Marco Tarchi. The Role of Fascist Movements[M]. Palgrave Macmillan UK,2002.

[9]王洪慈,张艳萍.浅论世界法西斯兴起和灭亡——纪念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6):91-96.

[10]吴佳茗.中国与海合会国家金融合作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

[11]王伟光.论利益的类别[J].北京社会科学,1998,(4):56-63.

[12]方连庆.国际关系史,现代卷[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法西斯共同利益
整体视野中的意大利政治文化
永远很遥远
法西斯的“撸子”
破坏发展环境,就是挑战东北人民共同利益
人文主义教育观的重申
政治学视角下公共权力的目的分析
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现实价值取向探析
法西斯是一种刑具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法西斯德国的空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