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教体系下以人为本的中高职衔接研究

2020-07-18 16:16李敏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以人为本

李敏

摘  要: 分析了四川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人为本的中高职衔接策略,包括:分层贯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多元主体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纵横深展制定课程衔接,统筹培养中高职教师,协同开发教学资源,培訓更新教学方法,多元贯通制定评价体系,注重培养数字化世界能力。

关键词: 现代职教体系; 以人为本; 数字媒体应用技术; 中高职衔接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20)03-0031-05

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仅依靠中职三年或高职三年都难以培养出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技能人才。2014 年6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 年)》指出:“建立人才培养立交桥,形成合理教育结构,推动现代教育体系基本建立、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1]。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各省市纷纷出台了中高职衔接工作的具体通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再次强调“完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探索长学制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实现学习者由中职、高职、应用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有效流动,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中不同层次之间教育形式的衔接和沟通,避免出现“终结”和“断头”教育[2]。由此可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终身性从关注经济的发展转向关注个人生涯的发展,从关注岗位的核心能力转向关注个人自我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中高职衔接从内涵和外延上为现代职教体系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3]。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结构的调整,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发展,急需大批高质量的数字媒体应用型人才,本课题组调研了四川省数字媒体中高职衔接现状后,发现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影响了教育质量,制约了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一、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中高职衔接现状分析

(一)专业衔接对口不一,招考衔接结构多样

目前,数字媒体中高职衔接可分为独立性结构的中高职衔接、分段贯通制结构的中高职衔接。独立性结构的中高职衔接,即中职和高职根据各自的学制开展职业教育,通过对口升学考试或是单招考试,中职生到专业对口的高职院校学习三年,获取大专学历;分段贯通制结构的中高职衔接,即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挂钩,实行“3+2”、“3+3”或者“2+3”的分段贯通式联合办学,学生前阶段在中职学习,通过高职院校组织的“分段考试”,后阶段在联合办学的高职学习,获取大专学历。

2010年教育部专业目录中,中职(中专、技校、职高)专业为数字媒体技术应用、计算机平面设计、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的专业,衔接高职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本课题组调研发现,部分中职计算机应用、网站建设与管理、软件与信息服务也衔接高职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究其原因,是中职学校原有的专业,其师资、实验设施较完善,中职学校奔着升学就业两不误的观点,优点是扩大了招生生源,缺点是给后续高职数字媒体阶段的教育带来了一些困扰。

(二)培养目标定位失衡,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层次性及贯通性

纵观国内外现有的中高职衔接,有的专业衔接,在中高职阶段培养目标是简单的“纵向延伸模式”,如商业、服务业和管理行业,高职获得职业资格的层次高于中职,学习意味着能力拓展和提高,典型的如美国推行的用“生涯和技术教育”代替 “职业教育”的改革;有的专业衔接,在中高职阶段培养目标是“横向扩展模式”,较高阶段获得职业资格的层次,不一定高于较低阶段取得职业资格的层次,学习意味着就业范围的扩展,如通过对技术人员的商业教育,培养专业贸易人才的计算机销售人员等,在培养目标、教学课时数和教学内容等方面,都不需要特别考虑衔接问题的、学员主观能动性较强的“自由散漫”模式,其典型代表为德国的师傅学校[4]。

根据2019年7月教育部职业教育国家标准,高职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是培养掌握艺术设计能力及软件使用能力,能够从事内容编辑、视觉设计、创意设计、数字媒体应用开发等数字媒体产品设计和制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是培养创意创新型人才,与别的专业衔接不同,其艺术鉴赏及设计能力、创意创新能力对学生的职业可持续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需要从中职持续到高职培养,中职阶段侧重制作能力,高职阶段侧重设计能力,中高职衔接是“横纵延伸扩展模式”,学生在中高职阶段获得层次和工作范围不同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学习意味着就业范围的扩展和从业能力的提高[4]。

本课题组调研发现,部分数字媒体中高职衔接培养目标不够清晰,层次定位不够准确,在培养目标上的区别不明显,导致人才培养目标失衡,其原因主要是中职、高职在制定培养目标时无统一依据和标准,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同时也缺乏协调统一的渠道和机制[5]。

(三)忽视生源及认知差别,课程衔接缺乏层次性与递进性

目前,高职数字媒体主要有两方面的生源:一是普通高中毕业生;二是中职生。本课题组调研发现,高职院校大多对两种生源都采用混合编班,制定统一的人才培养方向和教学目标,忽视了两类不同生源的素质差异,使中职生在高职学习阶段不可避免地出现知识和技能断档或重复的问题,浪费了中职教育资源,同时也加大了高职教学实施的难度[5]。

以独立性结构的数字媒体中高职衔接为例,专业课程尤其是专业基础课重复现象严重。究其原因,大多数高职数字媒体是以普高生生源作为培养对象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其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实施以普高毕业生的基础为依据,这样必然造成一些课程在中高职阶段内容重复的现象。虽然从职业岗位技能要求的角度看,同一专业的中高职课程很难避免重复,但同一课程的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形式应当体现人才培养的层次性、递进性[5]。

以分段贯通制为例,有些学校是中高职共同探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但是大部分是将某些在高职阶段完成的课程下放至中职阶段完成,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没有考虑到中职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及学习能力,導致学生囫囵吞枣,没有打下应有的专业基础;有些是中职学校在原有的独立性结构课程安排上,增加部分分段考试课程,美其名曰“就业+升学”两条腿走路,导致中高职有重复的课程和断档的课程。因此,避免课程内容重复的关键在于制定统一的中高职衔接的课程标准。

(四)重技术轻艺术,影响学生职业生涯发展

数字媒体应用技术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素描、色彩、速写、色彩构成、平面构成、空间构成、艺术欣赏应该是本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然而,本课题组调研中发现不少学校存在重技术轻艺术,培养的学生软件操作能力强,艺术欣赏及设计能力弱,导致作品创意及设计效果欠佳,究其原因,一是中职阶段由于艺术类师资不足,艺术课程开设时数较少,二是高职阶段没有强化艺术设计思维及艺术修养的学习与训练,导致学生的艺术修养薄弱,影响创意创新能力的培养,影响学生未来在数字媒体相关行业职业生涯的发展。

(五)产教融合不够深入,影响学生对行业及专业的认可度

本课题组通过发放问卷调查,对川内数字媒体中高职衔接学校在中职阶段、高职阶段的学生分别进行测试,从回收有效的800多份答卷发现,大多数中高职学校产教融合不够深入,学生中职阶段缺乏对行业的直观感性的了解,高职阶段缺乏强化的专业熏陶及深入的专业实践,专业岗位技能及职业素养训练不足,严重影响学生对行业及专业的认可度,学生专业认识薄弱,对专业学习生涯(中职-高职-本科-专业硕士)的规划意识不强,对从事专业相关领域工作的职业生涯的规划意识不强,影响学生未来的升学意愿及对口就业率,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

(六)评价方式单一,没有形成全面科学贯通的质量评价体系

调研发现:许多中职学校缺乏与企业和高职的长期合作,没有形成科学、立体、衔接、贯通、产教融合的质量评价分析机制,没有以人为本的质量考核机制,没有连续的人才跟踪评价体系,缺乏质量反馈机制。

以分段贯通制为例,中职升高职的转录考试,缺乏科学严格的考核淘汰机制,在许多学校选拔率高达95%,而学制的延长并没有带来能力的增长,长此以往必将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目前,通过一些方法与手段,对学生显性的能力,如心理健康、职业技能方面的评价容易实现,但是对学生隐形的能力,如学生中职阶段、高职阶段、就业之后三个阶段的学习能力、情感态度和学习习惯、创意创新能力、艺术设计能力、行业认可能力、岗位迁移能力、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等,没有进行跟踪评价,对中高职衔接培养效果不能形成全面、客观、真实的评价。

(七)学习能力良莠不齐,中高职师资缺乏统筹培养

调研中发现,大多数中职学生在专业认可度上优于普高学生,但是在自主学习能力、学习迁移能力上弱于普高学生,面临日新月异、求新求异的数字媒体应用行业,学生的学习能力显得尤其重要,需要中高职师资协同培养,需要在教学心理、教学知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统筹培养。

二、以人为本的数字媒体中高职衔接对策探讨

我国中高职衔接是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发展的框架下展开的,满足人力资源需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但中高职衔接不仅要解决中职学生的学历提升问题、劳动力市场技术技能人才紧缺问题,其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应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尤其是提升学生的能力素质[6]。

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主要面向广告设计与制作、UI设计、影视动画、虚拟现实等就业岗位,数字媒体行业强调技术与艺术结合,重视人才的复合性与实践能力,注重知识结构的交叉性,由行业调研发现,数字媒体行业越来越细分,以广告行业为例,涉及的业务版块有:产品定位、VI设计、产品设计、包装设计、创意、拍摄、剪辑、媒体投放、监播、效果评估等等,设计环节会有创意、文案、美工、平面、动画、剪辑等岗位,所需人才强调岗位核心竞争力和职业素养。

为了适应产业发展,提高学习者个人核心竞争力,笔者认为,数字媒体中高职衔接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从以下多个方面进行有机衔接。

(一)以人为本,遵循分层、整体、贯通的原则制定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中高职衔接的真正战略意图,是“建立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达到分层次培养人才的目的[1]。数字媒体中高职教育作为相同类型不同层次教育的属性,人才培养模式应当在充分考虑两者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方面差异性的基础上,在教育过程中选择恰当的方法、路径,体现中职制作能力、高职设计能力的层次性,才能促进衔接顺畅协调发展。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与终身教育,数字媒体中高职衔接教育的目标是通过中职、高职、本科教育协调发展,满足个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数字媒体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当坚持以“岗位能力+职业素养+创意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强化艺术思维的培养,充分实现中高职教育在目标、层次、专业、课程等方面的衔接、递进、贯通。

(二)以人为本,多元主体融合设计多模块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作为人才培养和教学运行的纲领性文件,是衔接专业建设的首要环节。数字媒体中高职衔接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学生职业成长出发,根据不同的衔接招考模式,经过翔实的行业企业调研、毕业生调研、省内外学校调研、就业单位调研,追踪人才成长路径,提炼岗位核心技能,总结经验教训,组织中职教师、高职教师、班主任(辅导员)、毕业生、企业专家多元主体参与,统筹规划,设计多模块的人才培养方案,将艺术鉴赏及设计能力、创意创新能力贯穿中高职教学的全过程。

(三)以人为本,依据能力递进、纵横深展原则制定模块化课程衔接

课程体系是影响专业人才层次水平的主要因素之一。职业教育要立足市场需求,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知识、技能的更新周期不断缩短,职业能力的养成也将成为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3]。因此,中职和高职课程需要对学习主体和行业发展需求进行科学分析,明确职业面向,分析各岗位的工作任务及具备的核心能力,注重从知识选取、技能设计、素质培育等方面提高学生综合水平,要体现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提升和可持续发展功能,使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不断得到提升。

数字媒体中高职课程衔接既要考虑中高职两个层次教育的相互衔接和对口升学,还要考虑中职选择就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要兼顾两类学生的选择并方便实施分流教学。

因此,课程衔接既要能保证两个阶段各自培养目标的实现,又能体现相互衔接和相互分工,避免重复、交叉和脱节。以完成两个阶段各自的培养目标为基本要求,艺术鉴赏及设计能力、创意创新能力在中高职阶段以不同的载体呈现,高职专科的课程设置以中职教育为基础。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必须与企业岗位能力要求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

课程衔接需要体现能力递进,在课程目标上,通过由制作技能要求到设计技能要求的有效衔接,使中职人才经过高职培养,实现技能与素质的全面提升、发展和深化;课程衔接需要纵横深展,在课程内容上,逐級纵向深化和横向拓展,不仅就业层次逐级提高,而且就业范围更加宽泛;课程衔接需要模块化设置,在课程结构上,根据中高职衔接招考模式和学生未来工作岗位所要求的职业能力,设置多个模块,在每一模块中包括一门或多门课程。

课程的衔接设置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促进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在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全面协调发展。具体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等多个环节实施,如设定公共必修课程来培养阅读、写作、演讲、决策、自主学习等基本技能,在专业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培养学生的个人品质,如责任心、社会交往、自我管理、正直、诚实等优秀品质,在实践项目中培养实践素养、创新创意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

(四)以人为本,统筹培养中高职教师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者,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数字媒体中高职衔接的重要保障。对待教师,同样要以人为本,尊重教师,关注教师的职业成长与发展。数字媒体中高职教师应建立合作沟通机制,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编写课程标准及一体化教材,合作开发网络课程;建立中高职教师定期交流活动,定期举行教研活动相互学习;实行中高职教师互派制度,中职教师到高职学校进修,高职教师到中职锻炼;实行中高职教师赴企业锻炼制度,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教学,培养“双师型”教师;选聘行业精英、企业技术专家担任中高职兼职教师,指导学生的教学实践,实现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人才双向流动,着力提升专兼职教师队伍素质[7]。

(五)以人为本,协同开发,共享教学资源

为了打破中高职教育之间的屏障,减少职业教育资源的消耗,提高各层次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1],根据不同的衔接招考模式和职业岗位,选取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内容,开发出真正系统化的、层次、递进、贯通、衔接的模块化课程内容,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课程标准。建立中高职课程协同开发制度,中高职教师、企业教师协同编写出既满足各个层次对应岗位需求、又相互衔接的教材,同时,积极构建中高职衔接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共享实训室、实训基地、图书资料、数字教学资源,协同建设数字化教学案例库、虚拟仿真软件、数字教材等数字资源,并实现动态更新、共享。

(六)以人为本,更新教学方法

按照中职生、高职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认知规律和技能学习规律来设计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6]。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等。教学中,要建立适应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模式,必须把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兴趣、促进学生学会学习作为目标。教学模式上,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上,以教师传授为主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转变;备课形式上,教师的教案变成学生的学案。课堂形式由灌输式向问答式、探究式转变[8]。

通过中高职协调进行教师培训,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推行探究式教学法,同时,教师要尊重和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最终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得到发展和进步。

(七)以人为本,建立多元化贯通的评价体系

建立中高职贯通的教师、学生、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体系,以质量提升和学生专业心理提升为目标,创新中高职衔接学生的评价体系。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心理成长及专业心理,通过专业平台,建立学生个体、中高职辅导员、专业课教师、跟岗实习企业指导教师、顶岗实习企业指导教师、初次就业企业导师等多元化的评价主体,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能够客观、准确地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够对中高职衔接质量做出价值判断并加以调整和改进,从而达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专业认同感,为后续的高职专科、高职本科、专业硕士的衔接研究提供基础。

(八)以人为本,培养数字化世界能力

数字媒体行业是一个时尚前沿的行业,必须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与时俱进的时尚审美,因此,在数字化世界中,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分辨、分析、理解能力变得尤为重要,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字化世界能力。

要充分运用“互联网+”现代信息技术,利用超星、雨课堂、中国大学慕课等平台,中高职联合进行网络课程开发,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推进线上任务点学习及考核,为后续的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打下信息化学习基础,为将来“实现学习成果可追溯、可查询、可转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终身学习习惯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朱玲,庄锦城. 二十年来我国中高职衔接研究综述[J]. 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6(3):10-15.

[2] 陈熔,毛烨. 基于现代职教体系的中高职课程衔接[J]. 教育与职业,2017,(5)(上):89-92.

[3] 祝成林. 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着力点:知识、技能、素质[J]. 职教论坛,2014(1):69-71,68.

[4] 赵志群. 境外中高职课程衔接给我们的启示[J]. 职教论坛,2002(11):15-18.

[5] 孙晓云. 中高职衔接的现状分析[J]. 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11):11-12.

[6] 褚建伟.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价值追求与推进策略[J]. 传媒,2019,(5)(上):83-85.

[7] 陈熔,毛烨. 基于现代职教体系的中高职课程衔接[J]. 教育与职业,2017,(5)(上):89-92.

[8] 王红兵,胡爱珍. 探析如何建构高职教师“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J]. 中外企业家,2009(10):107-108.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transition from middle to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Sichuan Digital Media Application Technology major, and comes up with the a series of human-oriented strategies on this subject. The strategies include: systematically design talent training mode through different stages of education, design talent training programme by muiltiple main bodies,  apply the curriculum transition through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measures, systematically train middle and higher vocational teachers, collaboratively exploit teaching resources, train and update teaching methods, develope evaluation system in a multi-dimensional way, and focus on cultivating global digital media capabilities. 

Keywords: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Human-oriented; digital media application technology; transition from middle to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責任编辑:程勇)

猜你喜欢
中高职衔接以人为本
五年制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改革探究
中高职计算机类现代职教课程体系的建设研究
中高职衔接下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探微
中高职衔接教材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精细化浅析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对宪法沿革的几点思考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