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共情:略谈小学班主任德育实践

2020-07-18 16:07何志亮
锋绘 2020年4期
关键词:德育实践共情小学

何志亮

摘 要:德育若要收到最优的效果,一定要在尊重小学生个性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创新德育方法,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学生才能自觉地内化德育内容,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相比之下,传统的德育方法已经不适应当前的教育实际,实践证明:训斥、约束和说教的德育效果收效甚微。而共情技术就能解决传统德育中收效甚微的问题。论文以“何谓共情”为研究起点,进而阐述了小学班主任应用共情进行德育的技术准备,最后提出应用共情进行德育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共情;德育实践

小学德育效果的好坏取决于班主任高超的教育艺术。一堂依据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设计的班会课,不仅能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而且还会激发学生自觉地接纳班会课上的德育内容,并内化为自身品质,进而树立或是修正价值观,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德育开展,还需要班主任认真研究现实条件,掌握学生心智发展水平,科学地实施“因材施教”,帮助学生进走向正确的人生轨迹。

1 何谓“共情”

“共情”最早可以追溯到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罗杰斯的专著《个人形成论:我的心理治疗观》,书中提出:教师如能想象自己在学生处境,以学生的视角去考虑“教育”问题,其效果会比传统的教育方法要好得多。自罗杰斯提出“共情”之后,共情研究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共情”应用也拓展到除教育之处其他各个领域。

1.1 分辨他人的情绪状态

小学生情绪表现形式相比成人要明显些,因此小学生很少会故意掩饰自己的情绪。班主任可通过观察小学生的表情、语调、行为动作的幅度等来透视他们的情绪状态,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班主任在平时不仅要关注他们的学习与生活,更要了解每位学生家庭状况、知晓他们的个性特点和思想波动,这是分辨学生情绪状态的基础性工作。为了更好地走进学生的内心,班主任还需充当好学生的倾听者。

1.2 进入他人情境,体会他人情绪

共情的第一步是准确地分辨他们的情绪状态,第二步是顺利地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去体会他人的情绪。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设身处地的站在他人的视角去看待问题。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班主任在应用共情后体会到的情绪不可能与学生自己的一模一样,丝毫不差。这时就需要班主任根据自己的经验去想象、猜测和理解,猜测是一种主观判断,千万不能唯“猜测”行事,更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强于学生,这样会在不经意间伤害到学生,反而起不到共情希望的教育效果。

2 小学班主任应用“共情”进行德育的理论准备

2.1 重视共情在德育开展中的基础作用

实践证明,强制性说教的效果并不理想,德育内容的简单灌输激不起学生自觉内化德育知识,进而形成高尚的品质。班主任可以利用共情,以关心其成长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地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应用共情进行德育要立足学生的具体实际,细心地关注每个学生心理动态,把关心学生成长作为德育核心环节。当学生遇到困难时,班主任能及時出现在学生面前,给予必要的关爱和帮助,班主任还应放低姿态,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融正确的价值观于日常生活事件中,让学生自己在感悟中形成健全的品格。此外,还要重视共情环境的营造,当学生有思想困惑时,朋友式的沟通是最有效的德育手段,班主任以建议的方式向学生推出德育内容更易被学生理解和认同。

2.2 强调学生心理动态发展在德育实践的价值

有效的德育一定是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而进行的教育。德育的首要任务是要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动态把握学生心理发展是德育有效开展的保证,因此班主任要善于从多视角去了解学生的心理,将正确的社会价值观融于与学生的互动与沟通中,以此来巩固学生正确的“三观”。

共情十分重视师生身分置换,这是拉近师生心理距离的有效手段,更是有效德育实施的前提,班主任可以适当向学生讲些自己的挫折经历和自己应对挫折的策略,以提高学生对挫折的认识和应对智力。这也是德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3 小学班主任应用“共情”进行德育的策略

3.1 主动出击,产生“共情”

共情不仅对表现好的学生有效,更对班级中一些“淘气包”管用。其实这类学生本质并不坏,他们某些过激的言行实质是想引起班主任和同学们的关注。一般情况下,首先要了解他们学习和生活的关键信息,尤其是家庭信息;其次是多接触,创造与其谈心的机会;三是实施身份置换,结合学生的社会背景和人际关系,关注他们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分辨其情绪状态,主动出击,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在正确分辨学生的情绪状态之后,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选择不同的德育策略。一般来说,对于不自信的学生,可积极组织社团活动,构建他们展示自我的平台,班主任要及时给予鼓励强化,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如是性格孤僻,不愿与外交流的学生,可借助他周边的朋友(同桌)帮助他们循序渐进地融入班集体,让他们感受到大家对他的关爱,帮助他们发现自己在班级生活中并不“孤独”。

3.2 感受共情,实现互动

共情是双向的,是在不断互动中实现升华的。比如,班主任总会遇到对学校、老师和同学有很多抱怨的学生,甚至有些学生还会有不敬师的言行。之所以他们有这言行,是他们内心对特定的事和人有不满的情绪。对于这类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可采用共情中最常的理解式的,基于问题解决的策略去处理学生的负面情绪。一个有经验的班主任会把这类学生看作有独立思想的个体,在角色互换前告诉学生,如果你对班主任不满意,你可以来扮演“小班主任”来管理班级,让他试管一周的班级工作,让他体会班主任的管理班级的不易,这种共情互动,能让学生变得更理性,能理解班主任各类安排的合理性。学生也能从这次互动中看到班主任给予他的“爱”。

总而言之,班主任在应用共情进行德育实践时要明确它不仅仅是一种管理技术,更是一种教育智慧,在实施德育时,一定要做好充足的准备,不然,共情的效果很难发挥。

参考文献

[1]张旭宁.走班制下“班主任+”育人力量的整合[J].教学与管理,2018,(19):33-35.

[2]苏启敏.评价素养:班主任核心素养的必要视域[J].教育科学研究,2017,(3):35-40.

[3]张莉莉.“对话式”德育课堂的问题反思与合理改进[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4):47-50.

[4]王晶晶,桂守才.班主任“共情”管理艺术[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4):58-60.

猜你喜欢
德育实践共情小学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用心沟通 用情呵护
“互联网+”时代下的高职院校德育实践科学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