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内涵建设

2020-07-18 16:07龚咏梅
锋绘 2020年4期
关键词:双师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龚咏梅

摘 要:立足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调查状况,在厘清“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基础上,提出了制定和完善“双师型”教师的准入标准、深化校企合作、加强外部保障以及适应高水平院校建设的新要求等方面进一步做好新时代“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内涵建设。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中国迈入了“中国制造2025”的新时代,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培养多样化技术技能人才,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重要支撑与保障。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首次以国家名义颁布了职业教育改革措施。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而职业教育的发展“双师型”教师建设是其关键,而《实施方案》在“双师型”教师建设上又赋予了职业院校教师以新的内涵和要求。

1 “双师型”教师的涵义

“双师型”教师是高职教育教师队伍的突出特点,也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逻辑起点及其核心概念。依据国家政策的文本发展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实践中来总结和概括它的内涵。

1.1 概念的提出

1995年原国家教委的《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通知》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双师型”教师概念,1997年《国家教委关于高等职业学校设置问题的几点意见》和1998年《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继续使用“双师型”教师概念,是指职业院校教师应具有双重能力,即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但这些政策都未对“双师型”教师涵义做出明确和具体的阐述。

1.2 内涵界定不断深化

教育部通过政策制定、修订和引导,使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内涵从无到有,内涵更加深化,从政策文件到措施的落地。2000年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将“双师型”教师定义为既是教师,又同时是会计师、工程师等。2002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到,“双师型”教师应具有“双重素质”,即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到2004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提出“双师型”教师应该具有“双重职称”,即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和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并补充说明了该等级职称的同等条件,因而这里对“双师型”内涵的界定则更为具体、详细,更具操作性。

1.3 科学理解“双师型”教师的涵义

依据国家政策文本的解读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不断实践,总结出“双师型”教师的涵义是既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具备丰富的企业背景的教师,也就是具有在本专业一线工作的经验,又能够胜任专业理论课和实践课教学的能力。从以下两方面去理解:

(1)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首先应是合格的高校教师。也就是首先应取得高等教育法规定的教师资格。

(2)“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相应的实践经验或应用技能。

从技术职务的条件看,如果已经是个合格的高校教师,又具备高等院校教师资格的话,就可以进入“双师型”教师系列。而对已获取技术职务的教师来说,不能见到这个“双证”就定为“双师”,这个技术职务可以理解为有在企业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与有高校教师资格证书的分别规定合而为一,就是完整的“双师型”教师的涵义。

2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

随着近年来高职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双师型”队伍素质得到持续提高,其学历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结构逐步得到优化。但“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表现在数量比例、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等方面。以下以某市4所市屬高职院校师资为例,情况分析如下:

2.1 学历结构

学历结构上看,本科学历783人,占总人数1515的51.69%,硕士及以上学历650人,占42.96%。具有本科学历的比例较大,而有硕士学历的比例较小。教师的学历结构是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教师队伍整体的理论知识和业务能力。一般情况下,教师队伍中高学历所占的比例越高,高职教育的发展水平相应就越高。

2.2 职称结构

从职称结构上看,高级职称534人,占35.24%,中级职称632人,占41.72%。具有中级职称的比例较大,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较小。职称结构是高职教师队伍整体业务素质水平的反映,专业技术职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教师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而合理科学的职称结构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整体效能。

2.3 双师比例

从双师比例上看,双师型教师951人,占专任教师的62.8%,较全国优秀水平的70%低7.2个百分点,比合格水平的学校50%要高12.8个百分点。这个是依据《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曾提出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要求:在优秀的高职院校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要达到70%及以上,而在合格的高职院校中,这一比例应该达到50%及以上。因此在该市市属高职院校中,“双师型”教师数量仍然跟不上发展要求。

另一方面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上总体表现为老教师少,青年教师数量多;在职称上中低职称多,高级职称少;在教学上理论课教师比例大,实验指导和专业课教师比例偏低。其次高职院校的兼职教师主要来自高校教师、企业、在读博士或硕士研究生,少量退休人员,其中来自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或真正具有实践经验的只占其中一部分或少部分。因此有相当数量的教师在企业生产一线实践的经验积累不足或几乎没有,专业教学能力和水平与技术发展、产业升级的要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专业上动手实践能力弱。这些都没有真正达到“双师型”教师的素质要求。从国外来说,美、德发达国家对“双师型”教师资格中的实际工作经验有严格的规定,他们两国“双师型”教师的双师率都在90%以上,我相比较之下国的“双师型”教师的双师率太低。

3 建设“双师”教师队伍的路径思考

3.1 制定、优化“双师型”教师专业标准和准入标准

制定“双师型”教师认定的明确标准和资格认证制度,是建好“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前提。一是在纵向层面上,需要建立国家级和省(市)级“双师型”教师专业和资格认证标准,条件成熟的职业院校可以建立相应的院级标准。二是在横向上,具体“双师型”教师评价标准的制定应从职业资格证书、项目实践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实践教学水平等方面综合考虑,认证工作可通过组建由校内外专家共同参与的认证小组负责实施。特别是对“实践经历”新要求上,经历是经验积累的过程,必要的经历是“能力”提升的保证。因此为打造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实施方案》针对我国实际明确规定:从2019年起,“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特殊高技能人才学历可适当放宽”“2020年起基本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这就从工作实践经历上设定了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经历的要求,灵活设置了能工巧匠学习经历,以强调工作實践能力,突出了“实践教学能力”的本质内涵。

3.2 深化校企合作、实现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职业教育有着两个不可替代的学习地点——学校和企业。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校企合作亦是依托。无论是专职教师进入企业锻炼提高,还是企业高技术及技能人才进入高职院校担任兼职教师,都是校企合作的重要方式,一方面可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另一方面也是培育“双师型”教师的主要途径。

(1)深化固有合作。

“互惠共赢、共同发展”是校企合作的基石。学校应利用自身教学资源进一步为企业的员工继续教育或培训提供服务,甚至直接为企业量身打造符合企业需求的毕业生,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校企合作中,鼓励专任教师在生产、经营、管理的实际岗位上参与企业的项目研发、参与技术改革、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难题。专任教师在参与工作过程中丰富了实践经验,提升了实践技能,进一步了解了企业的文化、生产、经营、产品质量、工艺水准等。另一方面应加大从企业引进兼职教师的力度,兼职教师在完成约定教学任务之外,要激励他们参与学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材编写、科研课题研究等方面工作,把行业的前沿资讯带入学校,促进专任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升。

(2)创新合作模式。

社会经济不断发展需要校企合作具备持续性,这就要求校企合作模式必须不断创新,将“互惠共赢、共同发展”去深化、扩展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更宽的层面。我们要不断去思考创新与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方向,通过更多的“产、学、研”一体化模式有效提升高职院校教学与科研能力,这也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素质提升的有效途径。

3.3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外部保障

政府有效利用立法、财政资助政策等手段,影响与调节高职学校发展,这对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政府通过修改完善职业教育类相关法规、政策,扫除制度障碍。另一方面,通过多种方式加大对高职院校的投入和经费保障,这是培养及稳定“双师型”教师、改善教师队伍结构、提升办学条件与教育质量不可或缺的要素。

3.4 适应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求

教育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提出了10项改革发展任务,特别提出“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培育引进一批行业有权威、国际有影响的专业群建设带头人,着力培养一批能够改进企业产品工艺、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骨干教师,合力培育一批具有绝技绝艺的技术技能大师。”这一要求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了总体发展目标。即按照新时代“四有”标准,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借助“英才引培工程”和“双进工程”等方式,以教师发展中心为平台,培育、引进教授、博士、技术技能大师、专业群带头人、骨干教师;建立完善专兼职教师互补机制,健全师资培养、培训和研修体系,促进教师职业发展;以业绩贡献和能力水平为核心,完善工资分配制度;通过组织“大国工匠进校园”活动、建设劳模技师工作室等多种途径,形成劳模技师深入教学一线的长效机制,促进学术工匠精神的养成等。

总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关键点,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一个复杂、系统、动态的工作,任重而道远。高职院校要确立目标、建章立制、追求长效,不断探索、寻求多元化的途径和方法,努力建好一支专业基础扎实、工程能力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教育部.2016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报告.

[3]徐颖.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内涵变迁及实践意义[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4):81-86.

[4]刘翔,武晓慧,刘珺,张爱嘉.“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8,5(47):109-110.

[5]《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号).

猜你喜欢
双师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